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屹东 《理论探索》2001,3(6):40-41
从人的需要这一内在动因出发 ,考察生产科技化的整个过程 ,认为人的需要是产生科学技术的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则是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生产力系统和科技系统的发展在经历了古代浑然一体、近代分化和现代融合三个阶段后 ,形成了科技化生产力。科技化生产力是生产力和科技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注重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在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范围确定,技术活动的经验传统,科技文化的传承等都与之有着密切联系.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因,但同时它也是古代科学技术未能迈进现代之门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和历史的维度,对中国古代科技活动中的实用理性原则进行分析与批判,对于我们建设现代科技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从汉唐至宋元的一千多年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曾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造纸、火药、罗盘、印刷术的发明,便是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可是,大约到了明代中后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便开始逐渐落在西方的后面了。当着欧洲在十六、十七世纪产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近代自然科学的时候,中国却基本上没有产生出这样的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4.
根据“汤浅现象,”中国在15世纪前曾是世界科技中心,而“李约瑟难题“则告诉我们,中国尔后在很长时期却没有保持住科技的优势并发育出近代科学。究其原因,体制的制约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倡导,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的科技发展势头迅猛,但各种体制问题仍然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可以说,创新推动科研发展的经济体制,创新科技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教育体制,建立现代科研制度,是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献解题》是1867年在上海出版的一部有关古代中国文献的西文目录学著作,作者为英国新教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作为目前所见西方世界第一部按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编撰的指南目录,该书对2000多部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分类解说,撰写了较为详细的提要,为西方学者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典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西方汉学史上,《中国文献解题》因其资料翔实、考据权威,成为19世纪以来西人研究中国典籍最实用的参考书之一,在近代中西文献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广州老白云机场航站楼是中国近现代民航发展史的历史见证白云新城作为广州市城市副中心之一正在筹划大规模地进行开发建设,这一优秀的近代航空建筑正由南方航空公司改造为办公用房,面临着被拆改成面目全非的局面。广州是中国近代航空业发展的始发地之一,中国近代航空史上早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与广州相关。在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航空救国思想指导下,广州在近代民航业和军事航空业均取得了较大进步,也  相似文献   

7.
曾望军  刘飞跃 《学理论》2010,(23):117-118
近代科学技术的跨界传播,是先进生产力为了释放其迅速膨胀的发展张力而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与广阔市场的必然选择。而以近代科学技术发明为依归的西方医学,则伴随着这一历吏潮流实现了入传中国进程。西医传入中国打破了中医一统格局,形成了中国医药的多元格局,其实质是世界文化竞争的结果。新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以及最终形成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是一个多种文明相互碰撞、竞争、进退、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札记》中的《礼运》篇,有一段关于所谓“大道施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情景的描述。尽管它是藉古代传说而附会的一种社会理想,但是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的先进思想家,成为他们为解教人类社会苦难而热烈向往以至追求的最高目标。现代史学界,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与其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社会思想优良传统的“大同”理想,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个内在因素。本文意在简要回顾一下这种关系,以有助于继承优秀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调整财产关系的法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百年前。而知识产权则是近代法制史上的新页,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由于漫长的封建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直至本世纪初,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知识产权概念才开始在国内出现。 科技成果商品化有两层涵义:一是科学技术在现代商品价值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技术附加值成为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二是科学技术自身显示出的价  相似文献   

10.
陈炎 《瞭望》1984,(47)
绵延近两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代中叶之后衰落萧条了,但它对古代中国与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端,中国曾经输出了它独有的文明。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在古代世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它的文明的输出,无疑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过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同样,随着科学的巨大发展,辩证法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在哲学史上,就象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历史形态一样,辩证法也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历史形态。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在现代形式上把握唯物主义,而且更应该在现代形式上研究辩证法。本文拟对此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话语基础上,是在现实生活世界话语空间和世界进程的向度中形成的。他们从自然、社会和人的维度出发,阐明了科学技术力量在认识自然、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解放中的重要作用。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观的旨归,也是他们揭示科技力量本质的标尺。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力量的叙说为我们当下走出发展困境、生态困境、工具理性困境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跨世纪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石。本文以跨世纪发展为尺度,从现代化宏观视角,对我国文官制度发展史上三次重大变革与创新进行反思与前瞻。我们的先人曾以其丰富的创造力,构筑了一套有特色的中华古代吏治制度,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文官制度的模板。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新的历史关头,我们应在深刻借鉴历史经验及世界各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对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虽然从古至今人们都分别从各自所处的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宗教信仰,针对伦理与科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两者间的关系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但有一点却是稍具理智的人们所一致认同的,即:人类社会的有序运作有赖于伦理道德;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然而,当我们以哲学的眼光来严肃地审视人类社会数千年文明史的时候,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作为人类社会重要内容的伦理道德与科学技术却从来没有十分和谐地协调一致过,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当代,伦理道德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似乎永…  相似文献   

15.
整体观:时代思维的主旋律世纪之交的思维,将是整体现思维,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向人们所揭示的真理。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现代整体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现代整体观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威力,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整体现所提供的思维方法,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现代的理论思维工具。整体观已成为我们时代思维的主旋律。整体观作为一种科学思想,广泛渗入自然、社会和思维等一切科学知识领域和生产技术领域,使人们摆脱传统方法的束缚,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易杳 《瞭望》1989,(46)
中国农村自然、半自然经济的历史形象,正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迅速地改变着。4年前开始播撒的科技“星火”,正逐渐形成燎原之势。科技胚胎植入农村经济,使农村自然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这片广阔天地里所展示的魅力,强化了亿万农民的科技意识,引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这一良好势头,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当不是遥远的梦。  相似文献   

18.
《魏玛宪法》的出现在世界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的转型,它的出现对我国的宪法具有重要的影响。以《魏玛宪法》为蓝本,探讨这部宪法所折射的宪政文化,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历史,分析这部宪法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对今日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的进步文化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救亡和启蒙双重使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且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民族化进程和中国精神的复兴。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立四十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一、关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1956年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第一次把科技工作作为重要工作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技术落后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号召全党学习科学知识,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科技会议上指出,要实现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