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还债     
1963年初。一天,毛泽东读完英语,对当时帮他学习英语的章含之(章士钊之女)说:我还欠你父亲一笔债没有还呢。章含之以为主席于闲暇之余同自己提起欠债之事是开玩笑,就回答说:父亲从未提及此事,若主席真的欠了父亲的钱,父亲是必定不敢催主席还债的。不料毛泽东认真地说:这笔债早该还了。回去你告诉行严先生(章士钊字行严),我从现在起要还他这笔欠了近50年的债了。一年还2000元,10年还完2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接着说:"他们欠我们的账我记不清楚了,还不还由他们。反正我们欠别人的账一定要还。人死账不能死啊……"父亲因积劳成疾,在母亲去世一年半后离我们而去了。弹指一挥间,父亲离开我们已32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待人忠厚、心胸博大、令我非常敬重的普通农民。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既要忙农活,又要筹划盖新房,还日夜为尚未成年的5个孩子的吃穿住行考虑。父亲非常爱我们,同时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在12岁我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初中统  相似文献   

3.
我的入党路     
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曾经递交过3次入党申请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入党。当兵离家的前一夜,父亲捧着一个红布包来到我的房间,当时我还在猜想是不是给我钱。但当父亲打开布包的时候,我仔细一看,红皮本上赫然印着"中国共产党章程"几个大字。父亲严肃地对我说:"海娃,明天你就要去部队了,这是好事。我们杨家总算出了一个当兵的。在部队你要  相似文献   

4.
洪虎 《党建》2020,(2):31-33
今年,是父亲离开我们的第十四个年头了,但在子女心里,他从未离开过我们。现在客厅里摆放着的,还是父亲坐过20多年的老式沙发,上面铺着半旧但总是整洁的沙发巾,墙壁上挂着的依然是父亲在世时的两幅国画。父亲开朗的笑容、亲切的乡音,仿佛还在房间内回响。父亲没有走远,他的谆谆教诲,至今还在深深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歌声     
正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口不离曲的歌迷,那歌声至今让我回味无穷。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一些俚曲俗调,或从收音机里学一些零碎的唱句。但父亲唱歌的劲头十足,有时还摇头摆脑,显出愉悦惬意的神情,亲威朋友都说父亲唱的是听不懂的"开心曲"。说是"开心曲"那倒是十分贴切的。父亲走过的路是极其  相似文献   

6.
《实践》2021,(7)
正讲起从前,父亲总会习惯性地带上一句:"我还真是幸运啊。"比如他说:"我出生在1932年的九月初二,刚好是阳历的10月1日,哈哈,是不是很巧?我还真是幸运啊。"父亲生在贫苦农家,解放战争时期,家乡开展了土改运动,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6岁的父亲瞒着家人报名参了军。父亲说,在行军转战中,他第一次见到了从前只听人说过的电灯、火车。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14):89-91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8.
一我的父亲是一位没有经过长征的"长征干部"。"文革"期间,我陪着父亲写了一年的各类检查。父亲被审查的历史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逃避长征?有一天,他气不打一处来:"什么逃避?他们是突破重围跑出去的,要我们坚守根据地,说他们很快会打回来。我怎么会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撤走了,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在主战场的主力红军呢。"  相似文献   

9.
(一)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一名税务统计师,每天晚上总要在油灯下算账到深夜。一天晚上,父亲又在低头算账。他在账台旁的长椅上睡着了。恍惚中,他做了一个梦:只见10个数字像10个淘气包,每个淘气包又有很多兄弟姐妹。父亲要把它们唤回来,它们却把父亲的话当作耳边风,还一个劲地扮鬼脸。他很想帮助父亲,于是弄来了一只魔箱,魔箱有几个窗口,每个窗口里放着1O个淘气包,并且只能露出一个淘气包的  相似文献   

10.
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一名税务统计师,每天晚上总要在油灯下算账到深夜。一天晚上,父亲又在低头算账。他在账台旁的长椅上睡着了。恍惚中,他做了一个梦:只见10个数字像10个淘气包,每个淘气包又有很多兄弟姐妹。父亲要把它们唤回来,它们却把父亲的话当作耳边风,还一个劲地扮鬼脸。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棉衣     
《新长征》2007,(11)
入秋了,天气早晚都很凉,年老的父亲已把棉衣穿在身上。那是一件年代很久的土蓝布老式棉衣,是母亲亲手做的,父亲穿了几十年。父亲出生在江苏省淮安,这是苏北的农村,过去一向是个穷地方。父亲小时家里贫困,从来就没有穿过棉衣,都是父兄留下的破烂单衣裹身,抖抖瑟瑟地御寒。到了10多岁外出当兵打仗,才穿上部队发的军用棉衣,一直到解放后转业地方工作还一直在穿。记得是1963年初冬,父亲那军用棉衣破了,棉花都露出来,母亲用积攒了很  相似文献   

12.
梦里千回忆父亲,醒来泪水湿衣襟. 父亲已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1000多个日 日夜夜里,仿佛父亲还在书房里静静地读书看报,还在他固定的沙发上准时收看晚上七点钟的《新闻联播》.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映满我的脑海,让我觉得父亲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们.每次回家,开门的瞬间我是多么期盼着再看到父亲和蔼的笑脸、关切的眼神,父亲啊,您知道我们多么爱您、多么舍不得您吗?  相似文献   

13.
缅怀父亲     
正清明时节,对父亲的思念更加强烈。为缅怀父亲,拙笔写此文,以志永怀念。2015年3月3日11点,从丰都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除夕夜父亲还与我们谈笑风生,没想到,分手仅一周他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没能为父亲送终,让我追悔莫及。我跪在父亲的灵柩旁泣不成声,悲痛欲绝。一年来,我时常想起父亲,一幕幕往事如电影般在头脑中浮现。父亲生于1932年4月,我们全家9口共同生活在一间土墙屋里,全靠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动挣工分来养活我们7姊妹。因人多劳力少,  相似文献   

14.
冯理达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夫妇的长女,自小就深受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还在她刚记事时,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一本厚厚的书递给母亲,由母亲念给父亲听,这本书叫《资本论》。她还经常听见父亲与同仁讲革命、讲共产党。那时,她虽然不懂共产党的真正含义,但从父母的谈话中隐约地感到共产党人是令人敬佩的。  相似文献   

15.
正我的父亲、伯伯和叔叔都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说,我是在一个有着良好家庭教育和党的熏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着一些别人不曾有的优越感。但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为实现自己入党的愿望,我苦苦等待了多个年头。我老家在乡下,父亲是一名乡镇干部,很小的时候,我就随父亲到集镇上求学。父亲是个严肃且很有原则的人,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对我们兄妹几个就更不用说了,近乎苛刻。他还时常教育我们要做个诚实守信、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叔叔是一名军人,同时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全村人的骄傲。父亲便拿  相似文献   

16.
刘美恋1972年7月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市东田镇桃园村。父亲是位老边防警察,一年里难得回家几趟,可每次在家中的短暂停留,都是小美恋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她崇拜父亲,不只因为父亲宽厚、慈爱,还因为父亲那一身威严的戎装。那时她就暗下决心,长大后当一名像父亲一样的警官。后来,她的哥哥也走上了边防警察的光荣之旅,这使刘美恋入警的愿望更迫切。1991年冬,在校学习的她听说来了招女兵的,便毫不犹豫去报了名。同年12月,刘美恋毅然穿上橄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秦腔     
正父亲喜爱秦腔,父亲对秦腔刻骨铭心地喜爱不是我用简单的几句话能解释清楚的。我还小的时候,是父亲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让我倾听秦腔,让我在秦腔的声调氛围中感受人类心灵的某种律动。那时家里只有一台小收音机,父亲领着我放羊,或者干别的农活,总是带着这台小收音机。他给我最初的讲述是《辕门斩子》《周仁回府》之类的故事。我隐约记得还是公社的时候,常常有戏班来唱大戏,在一声声或粗放或柔弱的叫喊声里,我渐渐从父亲  相似文献   

18.
姚强 《广东党史》2003,(1):39-42
我的父亲姚继鸣是老北京人,也是一位老革命者,1901年(清光绪26年),出生在北京城南姚家坟村。我的曾祖父曾在朝廷做过官,到我爷爷时家业衰败。但还拿着朝廷的俸禄,每月三两银子,每年四石大米。还有十几亩地,十几间房子,生活还能过得去。父亲十几岁时,也就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钱粮随之取消。打那时起,便靠典当土地为生。到父亲十四、五岁时,家里便一无所有。自幼过着坎坷生活的父亲,总有一股追求新鲜事物的激情。国民政府成立后,明令废除女人缠足,男人剪掉辫子。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率先把…  相似文献   

19.
正58年后的今天,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谈起了父亲陈正人曾在1958年深入河北徐水基层搞水利裯研、并指导徐水瀑河水库建设的一段往事。对于父亲这段工作经历,不但是我,也包括我的家人都下是很了解。为了把父亲在徐水搞水利建设的工作经历弄清楚,2016年在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及保定市委党史研究室、徐水当地有关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终于把父亲陈正人在河北徐水的这段经历彻底搞清楚了!并且还从徐水档案馆里,查找到了父亲当年在徐水王作时留下的11张珍贵的历  相似文献   

20.
正父亲早年家贫,很早便离开了校园。他一直觉得没上够学,没读够书。务农期间,父亲坚持读书、写作,还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作品。大庆油田会战期间,一个建筑公司招工的机会让不到20岁的父亲离开农村,成为一名建筑工人。参加工作后,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函授大专课程。文化水平的提升,让他的写作更加得心应手。后来,父亲被调入公司机关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