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共九章四十八条。监督法从1986年开始酝酿,历经六届至十届共五届全国人大,二十年时间才出台,真是二十年磨一剑。由于它吸引了地方人大立法的有益经验,再加上新形势、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于2007年1月1日施行。应当说,监督法的出台,在赋予人大七项监督职权的同时,对人大监督工作也是一种规范,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提高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然而,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各级人大常委会在贯彻监督法和实施监督工作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监督法》,并从去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我市各级人大深入领会《监督法》精髓,创造性开展工作。在监督、任免、决定权的行使上,出现诸多创新。  相似文献   

4.
监督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学习贯彻监督法,呈现出学习贯彻落实监督法的可喜局面。我们认为,监督法事关人大工作全局,学习贯彻监督法要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5.
2006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下称《监督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006年9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深人学习贯彻〈监督法〉的通知》,要求全国法院深入学习贯彻《监督法》。下面,结合法院的实际,就深入学习贯彻《监督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人大监督缺乏刚性,有些是监督法本身的原因,有些则是监督法之外的原因。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迄今已是第十个年头。十年来,监督法施行的效果究竟如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在此之际,有必要作一些总结探讨。长期以来,理论和实务界对人大监督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已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监督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依据。正确处理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坚持党的领导、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民主集中制、集体监督、有序监督的原则。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人大工作实际的重要法律。省人大常委会是实施监督法的主体,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机关要为常委会实施监督法当好参谋。做好服务工作。为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实施好监督法,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工确领导下,经过二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刀.监督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举措,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制定监督法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地方人大工作实际,把监督注认真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努力开创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杨中旭 《人大建设》2006,(10):12-14
今年8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样,从1986年酝酿开始,历经五届人大、20年坎坷,社会各界千呼万唤的监督法终于出台了。回首来路,记录下监督法20年来的风雨历程,成为很多当事者最大的心愿。理想化与现实  相似文献   

10.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监督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贯乇好、实施好监督法,日前,河北、宝坻区人大常委会结合本区人大实际工作,积极做好监督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河北区人大常委会结合本区人大工作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保障中国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8月27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人大常委会将遵循“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的原则。对政府和司法机关进行监督。 据介绍.监督法从起草、审议到表决通过,历经20年。自1987年到2006年。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共收到222件关于制定监督法的代表议案.参与提出议案的代表4044人次。2002年8月,监督法草案终于提请审议。经过4次审议和修改的草案最终交付表决。并获高票通过。 对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进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最高层次的监督。监督法以宪法为依据。进一步完善了人大监督的形式和内容。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今后的监督工作勾画出崭新的蓝图。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各级人大常委会要依法加强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强调,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充分说明,贯彻实施好监督法关键的一条,是要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行使监督权。才能使监督工作更有深度、更具实效。 为了学习贯彻好监督法,为监督法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本刊为此专访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金烈,邀请了五位副厅级以上的人大工作者谈自己学习监督法的体会,还走廊了部分区县(市)人大,探究他们是怎样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监督法的.  相似文献   

12.
2月中旬,全省三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全面结束,各级人大特别是县、乡人大进了不少新同志,许多同志对人大的知识和业务很陌生;监督法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如何按照监督法的要求规范人大工作需要认真研究;乡镇人大的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乡镇人大设立专职人大主席,现在是书记兼任,设专职副主席主持乡镇人大的日常工作,而多数副主席是新选任的,基本上都没有从事过人大工作。因此,笔者认为,要以学习贯彻监督法为切入点,努力做好换届后的县、乡人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军 《云南人大》2006,(11):18-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简称监督法),已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将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监督法的出台,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意识和工作实效,促进人大履行职权、政府依法行政和“两院”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全面贯彻实施监督法,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一个重点”、突出“三个落实”,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计建勋 《天津人大》2006,(10):11-11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监督法》,9月27日至28日,市人大常委会举办了学习监督法研讨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邢军主持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德惠、俞海潮、王述祖、陈洪江、左明、张元龙,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庄公惠,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参加了研讨班。研讨班期间,与会人员逐条研读了监督法全文,认真学习了有关辅导材料,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开展人大监督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关于监督法的制定,在六届全国人大期间就开始酝酿。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定实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监督法。同年5月,全国人大开始起草监督法,用1年时间完成了监督法初稿,后因对制定监督法的意见不一,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再修改讨论。八届全国人大期间,再次进行了监督法的起草研究工作。经过1年多的工作,征求了十几个省市人大负责人的意见,7易其稿,于1997年10月拿出监督法初稿。1998年,监督法列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继续开展监督法的起草研究工作,并草拟了监督法草案。2002年8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监督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进行了再次审议。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已于今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举措,是人大监督工作迈人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监督法已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监督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人大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新国 《今日浙江》2006,(23):49-50
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监督法。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加快建设“法治浙江”,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生动实践为制定监督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人大监督工作一直呼唤监督法。同时,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认真履行法定职权,监督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和进展。一是认识不断提高。从“找麻烦”到“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  相似文献   

19.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监督法涉及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政治性很强,各方面都很关注。而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颁布,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正确处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处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开展工作的“两个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监督法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法律 监督法制定工作历时二十年,跨越了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进行了四次审议。为什么制定这一部法律前后经历了20年时间?就是因为这部法律政治性很强、操作性很强,涉及到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涉及到如何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与支持“一府两院”依法开展工作的关系。准确把握人大监督的特点,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优势,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