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动态     
《中国审判》2009,(9):56-57
08.06 国务院法制办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从事七类特殊工种的工作,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中挑选。  相似文献   

2.
李雄 《河北法学》2008,26(1):36-41
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劳动者利益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目标.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关键是依法塑造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体系,并着力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重构劳动者定义,依法赋予劳动者平等的主体地位;保护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改革并完善我国劳动报酬制度,保障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报酬权.  相似文献   

3.
刘勇 《法学》2012,(10):59-67
我国已经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高龄劳动者的就业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国外关于高龄劳动者就业的立法和政策都是围绕着提高高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增强高龄劳动者的就业意愿、激励雇主增加雇佣以及改善高龄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就业环境等几个方面制定的。我国应当制定《高龄劳动者就业保障法》,积极促进高龄劳动者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就业。  相似文献   

4.
徐玉竹 《法制与社会》2014,(11):247-249
新生代农民工有其独特的特征,知识层次的提高使他们对体面劳动有了追求。体面劳动的重点在于促进劳动者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的机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但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的诉求存在很大的困境,低收入与就业歧视,社会保障不到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等。这些障碍根源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法律保护的不到位和农民工自身能力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因素着手。政府和企业应该将此问题提上议程,采用多种方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应增强生存技能。  相似文献   

5.
第一条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加强就业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6.
虽不能将我国当前“经济下行”的发展现状完全归因于劳动立法,却也并非与其毫不相干.以劳动法律规制目标的理性为切入点,汲取现有立法仅着眼于劳工薪酬意义上的就业目标实现的经验教训,可洞悉疏离于劳工非薪酬意义上(尤其是精神意义上的)的就业目标及企业持续之经济目标实现的弊害.通过企业等团体组织凝聚力的保持与固化、企业等团体组织与劳工个体创新力的保持与加强、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目标以及企业经济目标与就业目标的协调等,特别是劳动者精神就业目标对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可以使所创制的劳动法律制度在兼顾劳动者与企业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所需科技及创新力的落实、提高,它是“经济上行”发展的精神性制度.  相似文献   

7.
就业歧视问题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就业歧视的特征分析入手,对界定就业歧视的一般标准进行了探讨,明确了真实职业资格原则及就业歧视审查的检验性程序在就业歧视界定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了不属于就业歧视的一些情形。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根据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劳动者求职与就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从事职业介绍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发展多种类型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服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就业权的保护不能单纯用提高劳动基准来实现。我国劳动立法应平衡劳资双方的权利与利益,确定劳动基准应以“宽覆盖、严执法”为出发点,促进就业的法律制度应立足于增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要从制定出台就业促进法、合理制定具体的劳动基准、制定劳动定额标准、建立欠薪保障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等方面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派遣合同,在得到被派遣劳动者同意后,便使其前往用工单位提供劳动。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就业问题,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有的劳务派遣公司随意克扣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比如企业支付给保安的工资为每月1200元,但保安实  相似文献   

11.
平等就业权初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就业歧视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日益盛行,形式多样。就业歧视现象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也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我国的就业立法和就业理论研究的滞后与不足,凸现平等就业权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如何在立法上明确就业歧视的内涵、判断标准以及法律救济,是确立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反对就业歧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人民调解》2011,(8):46
日前,江苏省太仓市司法局联合相关部门与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共同合作,建立了太仓市光辉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专门为刑释解教人员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中心面积8000平方米,依托中心校师资、设备、场所等资源优势,为刑释解教人员提供数控车床、汽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特别是《就业促进法》,它是我国就业领域第一部基本法律。这两部法律的出台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促进就业,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因此,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其就业工作在这种新法律背景下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凸现出新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问题】作为非移民国家,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边门"渠道接收非熟练技能外籍劳动者。虽然政府在设置这些渠道时强调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但伴随外籍劳动者规模的扩大,其权益问题却日渐凸显。如何解释这种政策偏差的形成?【方法】论文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日本外籍劳动者政策的言辞、输出和结果进行区分和对照,界定政策偏差;并以日系人劳动者和中国技能实习生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移民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两个维度研究政策执行的社会嵌入导致政策偏差的机制。【发现】日本政府在设置"边门"渠道的同时主要依托商业化的力量管理非熟练技能外籍劳动者的跨国流动,这些劳动者进入日本后成为日渐弹性化的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政策执行的这两方面社会嵌入推动了非熟练技能外籍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但却导致这些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受到限制,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也很难得到提升。【结论】论文从理论上指出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劳工移民政策面临劳工跨国流动的"商品化"和劳动力市场弹性化的结构性限制。论文也指出了日本政府在改革外籍劳动者管理体制的同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规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裁判要旨】外国人及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制度要求,取得就业证的方可就业,未取得就业证,则不能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适格主体,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应认定为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其不享有劳动者的相关权益,也不受相关劳动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量能原则作为税法中的一个法律原则,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将量能就业原则引入劳动就业领域,通过明确政府、用人单位在就业中的职责、义务,引导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择人观念,对于解决现阶段就业压力,缓解就业矛盾,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均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就业权平等和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冲突与救济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用人自主权。实践中 ,企业行使用人自主权 ,常常限制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因此 ,应加强相关的立法 ,以真正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18.
劳动者的档案在劳动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证明一个人从学校到各个用人单位的职业生涯。没有档案就会给劳动者的就业、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方面带来影响,使其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也会给社会上的档案管理和人事管理秩序带来很大的混乱。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劳动者在辞职时,用人单位因其不交培训费、不缴纳违约金等为理由扣留劳动者档案不放,并拒绝办理有关手续,以制约劳动者。劳动者应该通过怎么样的程序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劳动者的该请求权是属于物权请求还是债权请求?本文将讨论并分析这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审判》2021,(16):10-11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最高人民法院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7月16日,苏州劳动法庭在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揭牌,这是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在地方设立的全国首家劳动法庭。  相似文献   

20.
许宝贵 《法制与社会》2012,(15):244-245
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劳动的权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组织都有促进劳动者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多种形式的就业歧视现象却大量存在,使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囿于个体劳动者的相对弱势,劳动者常常求助无门.因此,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就显得极为迫切.而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却存在诸多缺陷,难以对劳动者进行有效的救济,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现行法律中及法学理论界的研究中却没有一个关于就业歧视的统一的概念.基于此,本文从就业歧视的基础理论入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就业歧视的定义,全面探讨分析了就业歧视的定义、特征和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