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周文辉 《台声》2001,(6):44-45
“亲不亲,故乡人。我几十年在台湾,做梦都是故乡的一树一木、一丘一壑的熟悉环境。我到美国看望女儿,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4月 19日,回故乡莆田省亲的台湾文化大学教授吴东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吴教授老家在莆田县西天尾镇东星村, 1946年在家乡项青中学初中毕业,即随表兄到台湾谋生。当记者问他初中文化怎么当上教授的?吴教授感叹地说:“离开父母,才知父母的恩情。我 17岁到台湾,假如自己稍不努力,就一事无成。我先在财政部门当雇员,抄抄写写,什么都干,看到别人文化比我高,我就发奋…  相似文献   

2.
郭平坦 《台声》2011,(6):64-66
今年是著名台籍历史学者戴国烽先生逝世十周年。自1988年我与戴教授相识于东京,至他2001年离世,前后十多年的时间,常与他一起探讨两岸关系的未来。在戴教授众多两岸关系的论述中,关于“台湾结”与“中国结”融合的愿望令我感触至深。今年是戴国焊教授逝世10周年、80岁冥诞。作为著名台籍学者,他热爱台湾,更热爱中华民族,一生的愿望都期盼着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  相似文献   

3.
辛斌 《现代领导》2003,(8):26-27
吴泗宗教授是记者的老朋友,他对本刊一直很关注。“人才驿站”专栏上关于“人才理念”的访谈他每期必读。一次在电话中聊起,吴教授说由他来谈谈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人才理念,这下正合记者之意。于是我们在酷暑  相似文献   

4.
辛斌 《现代领导》2003,(11):26-26
认识耿忠平教授,是在同济大学举办的人才中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班课堂上。课间休息时,耿教授翻阅记者带给他的《现代领导》杂志,由衷地称赞说:“刊物办得不错。”俄顷,他对记者说:“我想同你谈谈‘职业经理人和民营企业’这个话题,你觉得怎样?”记者当即便答应下来。于是,一个秋色宜人的午后,记者来到文法学院,与耿教授聊了起来——  相似文献   

5.
“其实我做了很多没人尝试过的事情,我知道什么是焦虑。” 张朝阳语气平静地叙述过去十年的点滴,仿佛那是别人的故事。 那也真就是“别人”的故事。十年,足以改变太多东西。张朝阳向记者如此描述他如今的状态:“对过去没有记忆,对未来没有奢望,我只活在当下”  相似文献   

6.
邵大祥 《现代领导》2002,(10):12-13
尚未谋面,仅仅通了几次电话,记者就感受到俞吾金教授的为人谦和;及至相识,方知他与记者都曾是“老三届”,他是66届高中生,毕业于上海市光明中学,1968年参加工作;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从本科读到硕士、博士,从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又很快晋升为教授。这些年来,他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和专著,在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不懈努力,在哲学为现实服务方面颇有  相似文献   

7.
何博 《今日民族》2010,(4):27-31
“纳麒,男,回族,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省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回族研究会常务理事……”经过几番约请,当记者带着这份简历赶到纳麒院长的办公室,他却微笑着谢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让我自己说自己,不妥也不方便。”他的理由很简单,但只能接受。  相似文献   

8.
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当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时,他告诉记者:中共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环境立省”战略,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写入了党代会报告。  相似文献   

9.
林岷 《台声》2002,(6):42-44
2002年4月8日晚,我在北京的家中接到黄启芳教授电话(台北私立世新大学文学院院长,他是我在台湾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姑父徐鸿彰教授得意高足和义子,故称我“岷姐”,我叫他“黄弟”),告诉我他陪同台湾孔孟学会会长李焕先生一行下午刚到北京,住在钓鱼台宾馆。我告诉他,我曾在1990年、1991年访台时,在缪全生教授(是我叔叔林纪东的博士生———叔叔在台湾享有“法学界泰斗”的盛誉)陪同下,两次拜会我纪东叔的挚友李焕先生,己10年未见,很想念他,希望此次能够见面。两天后,黄弟电话告诉我说,李焕先生很高兴接受我访…  相似文献   

10.
《人大建设》2003,(1):47-47
2002年11月12日的《经济日报》报道: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记时,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家胡鞍钢畅谈了他本人对“小康社会”的看法,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感录     
比约定的时间早了半个小时,记者来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硬是从会议室里,将吴泗宗教授请了出来。其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和门外的大厅沙发上已有几拨来客正等着他。吴教授谦和地与那些来客打招呼,说:“待我与这位《现代领导》的记者谈好后再接待你们……”  相似文献   

12.
很热的季节,很热的午后。兰花教师公寓。在新居古色古香的客厅里,胡守钧教授斜倚在沙发上,向记者介绍“社会共生论”。他对记者说:“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能不能搞好,对领导者来说,维持良好的共生形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我是新闻人,朱镕基当总理时,我关注他每一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的“答记者问”,那确是很重要的节目。中国总理答记者问的精彩一页,就是在朱镕基手上开创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不仅收录了他五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还收录了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在境外的演讲和答问”、“接受香港记者境外随行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快乐着成功     
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破解百年教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这是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近日,笔者读了《光明日报》记者对朱熹平报道后,头脑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火花竟是“快乐着成功”。记者问“‘:十年磨一剑’你是怎样熬过来的?”朱熹平爽快地回答“:谈不‘上熬’过来,数学是我的兴趣,深入进去后其乐无穷。连我太太也不觉得我做的是艰苦的事。”他形象地说“:我慢悠悠慢悠悠地做着,忽然,就解开了。”记者说朱熹平口才很好,性格爽朗,采访中不时开怀大笑。朱熹平能这样快乐着成功,还得益于中山大…  相似文献   

15.
高调与低调 2009年3月,陈光标以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的身份出席了“两会”。他向会议提交提案,呼吁向富人征收遗产税,至少应为60%。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放言:“我捐得越多,得到的越多。我回报社会,现在也看到了社会对我的无形回报。我认为富人更应该回报社会,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相似文献   

16.
十年磨一秒2004年8月29日,在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十米跳台决赛中,我国跳水健将胡佳将16年的功夫浓缩到那1秒钟,集中“爆发”,问鼎该项目的冠军。记者问他:“跳水比赛中,如果起跳不好,怎样去处理接下来的动作,还来得及吗?”胡佳回答:“来得及。”他说,从台上到入水,有1秒钟时间,三周半动作。我们在空中感觉,那1秒钟是很长的,可以想很多东西。胡佳说:“这是磨出来的,每天都磨这1秒钟。这1秒钟,让我磨了16年。”人生是漫长的,但又是一分一秒、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果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好每一个动作,练好基本功,并且日复一…  相似文献   

17.
“我是发言人。请提问!” 两会上,在追逐李肇星的记者中,一名外国记者说:“李肇星是全世界的‘外交明星’。以前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现在他在两会上重放光芒。”那么,这位“铁嘴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呢?  相似文献   

18.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微拂的四月天,记者来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对郭太生教授进行了专访。这已不是记者第一次接触郭老师,但再次见面郭老师依旧给人一种谦逊平和、儒雅睿智的印象。年届耳顺之年的他,笑称自己已处于“半退休”状态。曾经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主任,如今已卸下了所有行政头衔,仅作为一名普通教授,站在三尺讲台上继续为学生传道授业。而这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搞研究,埋下头来做学问。虽然是治安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但在保安业界,郭老师是中国保安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是受人尊重的保安领域的专家学者。本刊的采访便从他结缘保安业开始,到对保安业热点、难点问题的理-陛分析以及对未来十年中国保安业发展的美好展望。  相似文献   

19.
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刚从北京参会返沪的葛剑雄教授,让记者再一次领略了他的犀利风格。曾耳闻他因敢于直言和个性不羁,被媒体冠以“敢言教授”、“犀利老顽童”的称号。眼前的他果不其然:观点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讲话语速飞奔、激情四射。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记者网站,一位自称新来者对早来人这样请教:你为何当记者?也许他是真心求教,也许他是对“记者”这一职业提出质疑甚而嘲弄。许多人都给他回帖了,然而那些回贴让我大失所望,而且非常愤懑。从这些记者的回帖中,我看不到对职业的激情与人生的理想,看不到有谁对自己充满希望,看不到反省与应有的悲伤,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随意与散淡,一种敷衍与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