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葛宝森 《前沿》2012,(5):82-84
公权力的滥用和私人化等现象在当今社会频繁发生,其运行已经和自身的公共性特点逐渐偏离,因此导致的诸多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有效地规范公权力的法律体系建设,做到公权力的制度化。若使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能够保持和谐,就要建立公权力使用的相关制度,做到公权力的本位回归,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建设,采取公权力的阳光运行等方式,科学合理地防止和控制公权力的异化,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的角度鸟瞰当代中国,法治乃是一种必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所切身体验到的,也许并非经济结构的转型,或政治口号的更迭,而是一个臣民社会的渐行渐远。我们需要法治,因为在一个逐渐发育的公民社会里,无论是调整人们日常关系,抑或限制公权力的滥用,都必须更多地依赖法治。  相似文献   

3.
你扣我的证,我就断了你的电。柳州市上演的这场“权力掐架”闹剧,着实让公众大开眼界。从表面上看,柳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私自拉闸断电,是其个人品质问题,是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薄弱的表现;从本质上讲,“权力掐架”的背后,透射出公权力滥用的危害——权力掐架,不仅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更伤害了公众的正当权益,践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黄苇町 《人民论坛》2012,(21):19-20
有些执法部门对于有利可图的事争相管,无利可图或棘手的事互相推,甚至收受好处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障碍二公权力滥用63.5%的受调查者选择"公权力滥用",该项得票率列科学发展十大障碍第二位表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滥用公权力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地方和基层的一把手,或是某个具体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有些干部自发的、本能的意识是"公权使用最大化"。症结:权力没有边界且缺乏监督,个别领导干部肆无忌惮地谋取私利,这是导致腐败弥漫的  相似文献   

5.
史琳 《人民论坛》2014,(6):63-65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后,就存在着公权力。人类需要公权力维持社会的公共秩序,实现社会正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制度的发展变迁,公权力也会发生异化,进而对相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文章在概述了公权力的起源、概念和特征之后,阐述了公权力应该发挥何种作用,并深入分析公权力为什么会异化,其异化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上海支部生活》2013,(6):54-54
美国标榜新闻自由,也确有一定新闻自由,且这种自由有助于限制政府对公权力的滥用,对匡扶社会正义有着积极意义,但这个国家从来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当记者随军报道美军进攻伊拉克时,任何从战地发出的新闻报道不仅需要记者自律,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发展到今天,排斥制度创新的理论观念与在改革过程中仰仗公共权力或资源而获得既得利益的部门和群体,业已结成互为奥援的"利益共同体"公权力递延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危害极大的新的权力异化形式,公共权力的家族化、裙带化、集团化,从根本上偏离了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由人民授权的法则,加剧了民众对公共权力的不信任,破坏或边缘化了正当制度和正义程序形形色色的公权力异化现象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公共权力异化表现出数量急剧增多、形式更加多样和社会危害更大的特点,公权力"不公"主要有三类表现。  相似文献   

8.
邢亮 《人民政坛》2014,(11):10-11
<正>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对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有重要意义。但公权力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公权力的过度膨胀必然侵害公民权利。要实现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尤为必要。权力监督和制约是世界性的政治难题。面对权力这个既能给社会带来秩序、公平、自由、安全,又可能给社会带来贪腐、滥用,甚至灾难的一种力量,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如何有效监督和制约权力这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政治难题。在世界众多的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制度安排中,公开和透明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民主与法制》2013,(33):24-25
1.“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政治管理手段的巨大变革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社会发展是政治管理手段的巨大变革.这意味着.以“革命”方式推进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的终结;以权力为主导的纵向管理模式将出现平面化趋势,公权力机哭和社会组织将会依据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实施社会管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足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杨帆 《前沿》2009,(11):76-80
警车、军车等车辆在一定法定条件下拥有特殊权利,但我国长期存在滥用该类车辆之特权的现象,法律不能有效规制,进而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特权车辆的合理存在与使用,利于维护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和保证社会重大利益不被侵犯,但滥用特权车辆背后,隐藏着利用维护公共权利的特殊权利攫取个人或集团利益,进而演变为以"官本位"思想为核心的滥用公权力的本质。从法理学层面深刻探究该现象的本源,将对立法遏止滥用特权车辆起到建设性作用。只有严格细致立法,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执政为民",确保公权力的正当行使,维护社会利益平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软权力"是与"硬权力"相对的权力形态。作为权力存在的一种形态,软权力普遍存在于公私权力中,并对公私权力结构、行使、监督等产生直接影响。滥用软权力将损害公权力的公信力、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导致公权力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盛行潜规则和特权。相对于硬权力,人们对软权力的认识和监督还比较薄弱。要高度重视软权力滥用现象和软权力监督等问题,将软权力和硬权力都关进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12.
侦查阶段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和基础,不经过侦查程序就难以获取诉讼所必须的证据,导致刑事司法程序无法启动。实践中,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律师辩护难等顽症多发生于侦查阶段。侦查机关掌握着保障国家安全和打击犯罪所必须的强大公权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程序监督和约束,侦查权就可能被滥用,进而侵犯公民的私权利。在法治社会中,解决侦查权滥用问题的症结在于对侦查权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确保侦查权依法规范行使。  相似文献   

13.
张焕霞 《公安教育》2013,(2):32-32,33-35
<正>警察行政权,是指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依据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权力。近年来披露的诸多警察行政权滥用的典型事件,是将警察行政权的公权力转化为私权力的表现。公权力的变质不仅有悖警察行政权的宗旨,而且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后果不堪设想。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权力(主要是行政权)与公民权利呈现互动、合作与均衡的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探讨警  相似文献   

14.
王建德 《新东方》2011,(2):67-69
树立和维护公权力的权威,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管理和保障,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有着重大意义。当前,一些地方的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时有发生群众不尊重和损害公权力的事件,导致了正常的行政执法难于执行,也导致了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当中疏于管理、或者畏难逃避,致使国家公权力的力量和作用逐步削弱,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目标也必将难于实现。基于此因,笔者深入分析了公权力权威受到藐视和损害的原因及后果,并就如何维护公权力权威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宪法虽然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时至今日,一部分基本权利仍然还停留在宪法文本上.这些年陆续发生的孙志刚案、延安&quot;黄碟&quot;案、彭水诗案、成都自焚抗拆事件等等,暴露了当前一些地方公权力滥用,肆意践踏、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社会乱象.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现行宪法虽然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时至今日,一部分基本权利仍然还停留在宪法文本上。这些年陆续发生的孙志刚案、延安"黄碟"案、彭水诗案、成都自焚抗拆事件等等,暴露了当前一些地方公权力滥用,肆意践踏、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社会乱象。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原因是多方面的。"重公权而轻私权"的思想传统古而有言:"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重视国家权力和社会公共利益而轻视公民的个体利益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民主与法制》2013年第13期刊登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罚与教》,对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探讨。针对一些地方对“中国式过马路”开罚的现实,文章认为,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能单纯依靠自觉和说教,也不能依赖于严刑峻法,如何在尊重个人自由和确保公共空间禁忌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度,适当使用公权力和行政、法律手段,是当代社会管理的一门精妙学问。  相似文献   

18.
公权力通吃之种种乱象,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了人们脆弱的神经和想象力,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了法律的权威和社会道德的底线,无不折射出当代中国转型期公权力运作的严峻生态和冷酷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9.
2013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家庭确立为送治、照料、监管精神障碍患者的权责主体。该做法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精神医学实践对患者家庭的依赖,却规避了精神医学中公私关系的其他可能,如精神医学内部关于家庭压迫的话语以及公益法律界对防止家庭滥用医学的呼吁。中国家庭权责主体地位的确立,源于精神医学向儒家家庭文化引入新的知识论,也源于市场经济中公共照顾责任的私人化。这一抉择体现了立法者防止公权力滥用的考虑,以及对极端个人化所致人道主义悲剧的预防。但因过分强调家庭权责,从而忽略了转型时期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也淡化了国家的健康责任和慎重使用公权力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后,就存在着公权力。人类需要公权力维持社会的公共秩序,实现社会正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制度的发展变迁,公权力也会发生异化,进而对相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文章在概述了公权力的起源、概念和特征之后,阐述了公权力应该发挥何种作用,并深入分析公权力为什么会异化,其异化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