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     
《时事报告》2013,(7):61-61
习近平出访拉美三国并同奥巴马举行"庄园会晤"5月31日至6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于6月7日至8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总统举行了会晤。——专家点评:吴长胜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拉美之行是一次战略性的访问,对完善中国外交格局具有深远影响。朱  相似文献   

2.
<正>加强同金砖国家和拉美国家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外交一个重点方向。习近平主席此访旨在提振国际社会对新兴市场国家信心,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和互利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最近,国际上掀起了一波"拉美热"。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刚刚精彩落幕,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旋即隆重登场,习近平主席的拉美四国之行,更为"拉美热"增添了强劲的中国温度。这波"拉美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反映出当今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时代潮流。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金砖五国作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14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第二次拉美之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习近平主席此次应邀出席在巴西召开的第六届金砖国家峰会,成功地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等拉美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巴西举行的首次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先后会见2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70余场双边和多边会谈,签署了100多份合作协议,发表了一份宣言,四份联合声明和多次演讲。  相似文献   

4.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及中欧关系的新特点,从中国的战略全局和实际需要出发,高度重视中国对欧外交,对中欧关系及欧盟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与地位做出新判断,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积极推动中国的对欧外交的发展。同时,由于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中国崛起表现出的复杂心理,使他们对华政策充满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对欧外交面临挑战。为此,中国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推动中国与欧外交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5月2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对德国、意大利、英国、爱尔兰、比利时5国进行了访问,并与欧盟领导人进行了会面。温总理的成功访问及其外交风采,赢得了国际舆论的一片掌声。海外媒体大幅报道温家宝访欧,并由此掀起了又一波中国热。温家宝受到的盛情隆重接待使许多舆论认为,“中国不但在越来越深入的经济交流领域,而且在政治  相似文献   

6.
编辑部吹风     
《两岸关系》2001,(7):5
6月5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出访中南美洲返回台湾即有“三拼”之说:“出国拼外交、回国拼经济、年底再拼选举”。所谓“出国拼外交”,当指此番中南美洲之行。其选在刚获美国大宗军售之后,在去年8月至今9个月内再次出访同一地区,并在过境美国时得到“放宽限制”的待遇,刻意突显其“拼外交”的“成就”。但是,台湾当局领导人此行,不仅给每个被访国带去数百至数千万美元的“见面礼”,还给中  相似文献   

7.
应英国、法国、葡萄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a特阿拉伯六国国家元首的邀请,江泽民主席于10E18日至11月3日对上述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由中对英、阿、沙的访问是我国国家元首对这三个国象的首次国事访问。江主席六国之行是我国在世纪之交进行的一政重大外交行动。访问期间,江主席同六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等就双边关系和当前国际还势等重大问题坦诚、友好、深人地交换了看法。访币达到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友谊、推动合作水预期目的,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果。访问期间,江主席分别同六国领导人会谈,一到同意积极推进双…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2014年3月22日-4月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了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习主席这次欧洲之行举世瞩目,也是中国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行动。访问成果丰硕,历史将会证明这是一次对中欧关系有巨大推动的访问,是中欧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新年伊始,习近平中东之行所展示的鲜明特点和外交突破,体现了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经略中东的全新姿态,也预示着中国与中东交往历久弥新,并将以合作共赢方式携手进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正>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一系列重要的对外战略思想、外交理念,引领中国外交航向。首访俄罗斯,中美元首庄园会晤,出席金砖峰会,访问非洲三国……习近平主席国际舞台上一系列精彩亮相,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展示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外交新理念、新思维、新风范。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与思考》2008,(15):5-5
7月24日,美国联邦参议员、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抵达德国首都柏林,开始德、法、英欧洲之行的“外交秀”。此前,欧洲的一些媒体把奥巴马说成是“当代肯尼迪”,  相似文献   

12.
<正> 2003年6月24日至7月2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奉命访问英国,葡萄牙和希腊并出席在雅典举行的中国与欧盟“三驾马车”(希腊、意大利和欧盟)外长会晤。这是李肇星任外交部长后不到100天的第4次出访,也是首次访问欧洲并与欧盟领导人接触。访欧背景和目的李肇星以外长身份首次出现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是4月底出席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并顺访哈萨克斯坦,沿途经莫斯科一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3,(11):4-4
3月22日起,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四国进行国事访问,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亮相国际舞台,其朴实、生动的话语为公共外交树立了典范。陪同出访的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也亮点频出,其言行举止乃至本土品牌的衣着、拎包,引发热议,分析称,“第一夫人”所展示的外交魅力,将有力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访欧散记     
离开暖秋的北京,登上飞机,开始了为期十天的访欧之行。以著名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谢飞率领的中国电影代表团一行六人,携带《香魂女》(谢飞导演)、《鸦片战争》(谢晋导演)、《老井》(吴天明导演)、《生命如歌》(夏刚导演)、《有话好好说》(张艺谋导演》、《安居》(胡柄榴导演)六部影片,将应邀赴捷克、匈牙利进行中国电影展映和交流活动。几年前,我曾赴维也纳参加维也纳国际电影节的活动,这回也算是二次赴欧了。然而,捷克、匈牙利与其相邻的奥地利不同,给我许多新鲜而独特的感受,一些难忘的事情,至今仍使我的…  相似文献   

15.
正从八桂大地到多彩贵州,从山水之城到天府之国,这是一次解放思想之行、开拓思路之旅,也是一次凝聚共识之行、增进合作之旅。4月21日至2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陈武率广西党政代表团,赴贵州、重庆、四川三省市学习考察。入园区、进企业,看城乡、察港口……代表团全体成员切身感受三省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地工  相似文献   

16.
国内要闻     
<正>习近平再访"一带一路"首倡地6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这是4年间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踏上哈萨克斯坦的土地。哈萨克斯坦通讯社发表评论说,习近平主席在哈中建交25周年之际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  相似文献   

17.
贵刊第9期《故事中的人和事》7篇报道中一个个故事亲切动人,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普通民众之间的友好交往与日俱增。中国有一句古活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句话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中所引用,充分说明了不同国家民众间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同于政府间的外交官方和正式,民间交往常常可以达到更加直接的沟通。早期,周恩来总理在长期从事和领导中日外交的实践活动中也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以宫带民”等具有民间外交特色的方针,开创了新型的外交范式,为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取得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智慧、当今时代外交精神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经验的重要结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砥砺奋进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9.
钮汉章 《群众》2014,(9):49-51
<正>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无论是会见美国、俄罗斯的国家首脑,还是同世界各界人士的谈话;无论是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之行,还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发表重要演讲,都积极倡导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交融,以睿智的思辨深刻诠释文明外交的精髓。世界的和平发展离不开文明交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讲过,整个世界的问题无非是东西南北问题。东西问题,是一  相似文献   

20.
《春秋》2017,(4)
正有这样一则记载:"1931年1月22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偕同随员三人,由天津乘'奉天'号轮船到威视察。"不知道此记载的史料出处为何?笔者翻查当年的《申报》,发现这一记载并不准确。那年,王正廷没有来威海视察;不过,他确有"威海卫之行"的计划,只是未能成行。"威海卫之行"事出有因1930年10月1日,中国政府收回了被英国占据的租借地威海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