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各种职业地位的一种主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职业的吸引力。对大学教授以及与其具有一定可比性的9个职业的职业声望调查显示:人们在判定职业声望时依次会考虑职业的收入水平、受尊敬的程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拥有的权力,而过去较为重视的对社会贡献几乎没有影响。大学教授的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其职业声望排名从过去的第三名下降到现在的第八名。要提高目前大学教授的职业声望,不仅要提高教授的收入水平,还要通过制度型构强调为社会做贡献和为人民服务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卢勇 《求索》2008,(9):209-212
职业声望是反映职业化进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抗战前中央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活动来看,中国近代学术研究职业化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它改善了学科建设环境和学者生存状态,推动了正规学科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学术研究事业的规范化。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认同度和职业吸引力的提高,中国近代职业学者群体的社会声望逐渐提升,这也说明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事业的外部环境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迁与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社会分层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晚莲 《求索》2010,(6):62-64
职业代际流动不仅会因社会成员的地位不同而产生分化,社会变迁也会对职业代际流动的结构差异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考察社会变迁中)差异性的职业代际流动,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社会分化在职业代际流动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张启龙 《思想战线》2013,(Z1):33-37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宋都城在城市面貌变革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有着诸多新气象,新兴的市民阶层也开始广泛的参与到市场和消费中。娱乐场所"勾栏瓦肆"的出现和繁荣也为两宋都城民众提供了享乐和消费的新环境。"瓦瘾"概念的创造性提出,从全民享乐的视阈辩证地分析两宋都城过度繁荣的原因和隐患,指出当今社会的科学消费环境和经济政治和谐发展之路,才是真正的繁荣之道。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分层的结果看,当代青年企业家是社会中的高收入群体,职业声望不断提升,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表现为积极的肯定,整体上属于社会中上层和社会上层,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家训内容与儒学精神的耦合 ,使传统儒学借重于传统家训得到广泛传播 ,而决非因为儒学的兴盛而导致家训的产生。家训起源于上古时期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 ,是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形成而产生的。从文字记载的历史看 ,尧舜时期就有了家训 ,《尚书》、《周易》、《诗经》中所反映的家训内容 ,对后世家训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 ,是以著述形式出现的中国家训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7.
张静莉  钱海婷 《求索》2013,(3):243-245
中国传统家训作为华夏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但究其根本,无不体现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即德目之"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中。从对中国传统家训内容的分析来看,它至始至终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价值取向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仁爱、义利、礼信和智慧四个方面。尽管时代变迁,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不仅不是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包袱,而是中国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同时,它对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冯利华 《求索》2011,(8):257-257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精英阶层对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两宋的名门望族,其文学精神与社会思潮、学术风气皆有密切联系。其研究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然而,学术界极少关注宋代精英阶层与经学研究、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之关系,更无系统研究此类问题的专著问世。  相似文献   

9.
朱明勋 《前沿》2011,(10):54-56
中国传统家训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是二者的混合物。其精华主要表现在:在为人处世上提倡与人为善、在自处上提倡慎独、在持家上提倡勤俭、在为官上提倡清廉、在读书上提倡读书做人等五个方面;其糟粕主要表现在: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对妇女有严重的歧视、在择业上重仕农轻工商、教子有严重的迷信思想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泽昊 《群众》2020,(18):60-62
陈云同志在其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不仅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非常重视对家庭及家族成员的教育,他的家训是理解不忘初心的重要史料,是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的生动教材。“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陈云淡泊名利、谦虚低调的品格和风范在党内是很有名的。  相似文献   

11.
杨华星 《思想战线》2006,32(4):125-131
家训是传统家庭表达经济观念的重要文献.传统社会后期的家训十分重视田界的确定,反映出传统社会后期土地产权制度的确立对家庭经济观念的影响;家训肯定工商业作用的训条越来越多,体现了富民阶层的崛起对家庭经济观念的影响;家训同居析财和分居析产思想的矛盾与并存,表明其时经济观念变化对家庭伦理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陈良运 《思想战线》2004,30(5):115-121
"词乃诗之余"的论调使词学难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从晚唐五代至南北宋时期,词学与诗学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纠结不止的阶段,从欧阳炯《花间集序》到张炎的《词源》,完整地展现了这段纠结时起时伏的历史过程,而以《词源》为标志,词学终于艰难地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自北宋始词分二派,诗化论与本色论也随之并行发展,但在细节处不断相互纠结。以理论的思维辨析,"豪放"与"婉约"已无关词的文体形式,而是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经典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孙洪升 《思想战线》2006,32(5):128-134
我国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进入唐宋以来,茶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茶业经济的异军突起,对唐宋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茶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商品经济的力量,而且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促动下,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了诸多信用业务。主要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其中,高利贷信用是一种主导信用形式,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较为深远。商业信用在宋代的商业往来中较为普遍。消费信用多发生于饮食业中,发展层次还较低。国家信用还未能发展成一种常见的信用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代沟的性质界定与中国家庭的场域特点进行联结,以探索研究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视角.对代沟的界定,即把不同代间的"差异、隔阂和冲突"这一类表征代际距离的词汇统称为"代沟","代差"反映了变迁社会中不同代间的差别,具有客观性、协调性和动力性的特点.代差的特点十分契合中国家庭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承担不同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两代人之间相互依存、密切合作的关系.本文认为,代差视角是一个从正面的、代际协调的角度进行家庭关系研究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集中体现了他的家族观念,奠定了他在家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他对先祖文化的继承、对家族关系的理解基本出于儒家思想,因而随着《颜氏家训》一书在家族中影响的深入,这一家族最终成为历史悠久的儒学世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5G商用浪潮的推动下,我国进入了高速、移动、互联的时代,这种兼具动态主体性和技术内生性的系列变化给互联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以信任和主动塑造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声誉管理有利于提升组织美誉度和公信力,助推组织行为的实施。以声誉管理理论为研究视角,提出其对于互联网治理的方向变革,并对互联网治理路径进行探讨,从行为维度、道德维度、专业维度以及合法性维度强化互联网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关鑫磊 《新东方》2022,(1):47-52
受限于各种因素,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显,对基层治理产生负面效应.以双因素理论为视角,从组织任务、竞争机制、职业规划等激励因素以及工作环境与生活保障、管理体制与身份认知、人际关系与社交需求等保健因素对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激励因素产生的促进作用和消除因保健因素不足产生的抑制作用的具...  相似文献   

19.
论两宋时期贵州区域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向南播撒以及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今责州地区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形响下,今责州境内各民族社会发展出现崭新气象,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元明时期贵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之间的区分向来为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之一,特别是行为人当场实施暴力、当场取得财物的情况下,如何对行为进行准确定性,直接关系到刑法适用的准确性。"两个当场"原则并非区分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决定因素,应综合考虑行为人犯罪时实施暴力的程度、对象、时间及行为人当场取得财物的原因等具体情形,切实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做到罚当其罪。当无法确定当场暴力程度能否达到使他人不能反抗的程度时,应根据"存疑有利被告"的原则,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