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日亚太海洋地缘扩张与中国海洋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美日不断加快在亚太地区的海洋地缘扩张,联合谋取在亚太地区的海洋霸权。在日益激烈的亚太海洋地缘政治斗争中,美日利用中国大陆濒海的地缘劣势,从海洋方向不断加强对中国的防范和遏制。美日在亚太的海洋地缘扩张大大加重了中国海洋地缘安全的压力。因此,中国亟须运用综合安全战略维护海洋安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宏观架构角度来厘清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构筑的价值和影响。亚太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博弈对于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进展势将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地缘安全战略的收益和风险,寻求中国的战略对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及其对华地缘政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对华政策时好时坏,曲折多变,具有友好与敌对兼备的两面性特征。这种矛盾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对华地缘政治观念。坚持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的人认为,中国是一支可能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强大的地缘政治力量,而坚持对中国采取接触政策的人则认为,应立足于全球战略均势和亚太安全结构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好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国战略是中国的既定战略.中国具备多维视角上的世界大国所需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客观优势,也存在多重地缘经济政治困境.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所处国际地位和外向型经济的现实,将赢得更为广阔的地缘经济政治空间.中国需依托地缘经济政治环境及其走势进行有效的战略布局,方能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形成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独立、求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第一,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始终寻求战略主动权。第二,强烈的全局观念,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综合思考。第三,随着革命形势斗争的发展,敢于突破创新,采取更有利的地缘战略。第四,根据地缘战略形势的变化,对各种力量进行正确的分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五,在进行地缘战略思考时善于寻找战略的关键点,利用矛盾发展自己,以弱胜强。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以来,美国地缘战略发生了五大变化一是改变以大国为对手的地缘战略观;二是更重视亚太,增加对欧亚大陆以外地区的关注;三是结盟政策更趋于灵活;四是更重视空军行动;五是"对前沿部署"作了调整.美国的地缘战略调整对世界地缘战略形势产生了四大影响,包括大国地缘政治对抗烈度下降;亚洲沿海带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活动最活跃的地带;印度崛起加快;世界能源格局变化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国家的地缘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海复合是中国地缘政治现实最大的特点。陆海复合国家既有其地缘优势又有其地缘劣势。陆海双重易受伤害性和战略选择两难性等陆海复合国家地缘劣势在中国陆权与海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关于中国是否应该采取发展海权的地缘战略,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从安全形势、现实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发展海权对于目前处于崛起阶段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地理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由此产生的地缘政治斗争成为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面向新世纪,全球性的地缘政治竞争与合作已经展开,给各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美国正以各种方式遏制或试图遏制中国,使中国地缘政治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基础条件和判断世界格局的重要坐标。以此视角判断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基本是稳定中有巨大的忧患。为此 ,为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 ,我们可寻求以下路径 :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军事力量、坚持独立自主、开展全方位外交。  相似文献   

10.
地缘政治总是将地理因素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紧紧相连,甚至直接影响大国的总体战略。中国周边地区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举足轻重,既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地缘战略依托,也给中国周边安全增加了许多复杂变数。历史上,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安全关系重大,周边安则中国安。因此,构建一个成熟、科学、有效的周边地缘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奥巴马入主美国白宫后,由实行“对华和解”迅速转到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从五个方面作出部署,围堵和遏制中国,声势汹汹,不可一世。但由于这种战略在国与国的关系、世界格局的转换、社会制度的更迭等三个层次上,全都在逆时代潮流而动,因而是注定要失败而不能获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赵磊 《外交评论》2005,(6):61-67
通过对1949-1971年《人民日报》发表的2314篇有关联合国内容的文章进行文本分析,作者发现,“不满、谴责、批评”是这一时期中国对联合国外交的主要政策趋向。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虽然与联合国兵戎相见,但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的批评是克制的、有限度的,甚至低于战前水平,此后,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对联合国的低限度批评政策。直到1959年,中国对联合国的批评度才迅速攀升,并一直保持到1969年,在其间的1966年、1967年,中国对联合国的批评度高达95.12%和92.45%。1971年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的批评度下降到3.13%,达到23年的最低点。批评度的骤然下降表明,中国政府改变对联合国外交政策的进程是突变式的,而不是渐进性的,而突变动因就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平崛起符合我国的战略利益,它是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中,软权力既是推动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数。它是硬权力的重要补充,具有硬权力所不能及的特殊作用。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离不开对软权力的培育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王帆 《外交评论》2002,(2):29-35
冷战后美国的亚太联盟体系经历了过渡与调整两个阶段。与冷战时期相比 ,延续大于变化。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的深化与拓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联盟内部的功能性调整 ;二是双边同盟之间的协调加强。今后美国亚太联盟的变革仍将以渐进方式进行 ,突出制度化建设 ,同时增加联盟合作的高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打破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走向对抗的历史魔咒,中美双方就"构建中关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中美在亚太地区能否共处是构建中关新型大国关系能否实现的"试金石"。为突破中关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模式之争、安全理念之争、政治制度之争以及两国围绕地区热点问题的博弈,双方需要努力实现经济互补、安全互动、政治互尊并着力进行热点管控,通过在亚太地区的"试点",塑造在亚太地区构建中关新型大国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剧增,尤其是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又成为讨论的焦点:“大圈套小圈”的合作特色,APEC的独特合作模式,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扩展,10 3、10 1、中日韩合作方案。面对亚太地区复杂的区域合作,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新的经济动力,应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合作,并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特色,认真研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推进区域内自由化合作进程,不断走向全球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我国的公民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孕育、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我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确认个人的价值和公民的社会地位,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实现社会自治;但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兴起,也给中国社会发展、党的执政建设等多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将民营经济法制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创建时期、蛰伏时期和复兴时期三个不同时段,并宏观描述三个历史阶段民营经济法制的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建国以来民营经济法制的演变轨迹。文章认为,新中国民营经济法制的发展,在调整手段上呈现由“政策法律并举、政策优先”到“法律主导、政策补充”的演变过程,在具体内容上反映出了由“体现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到“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过渡。在立法目的上显现由“利用、限制、改造”逐步演变为“确认、保护、促进”的特征,在保护对象上呈现从保护“资本家的经济利益”逐步调整为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成权利”的态势,在规制的对象上体现了由“资本家个人”到“民营企业本身”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年初访问了东南亚三国,提出了所谓的日本对东南亚外交“新五原则”,人称“安倍主义”。安倍主义是对当前亚太格局深刻反映和日本国内政治氛围在外交领域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针对中国的倾向。由于中关日三方关系和东盟政治特性的制约,以及日本自身因素的影响,安倍主义很难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