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杰  林海翔 《山西青年》2022,(23):31-33
当前,职业教育正高速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好实训教学评价的作用,使得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实训教学质量评价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分析实训课课堂学情、教情,查找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五年制高职电子专业为例,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力图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功能,体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基本思想,助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核心知识基础上,促进知识迁移应用,产生创造性思维及积极态度的一种学习理念。其目的是克服学生浮于浅层学习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当今,职教课堂教学存在“繁、难、偏、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内在动机激发”等问题。本文在深度学习视角下,“精”简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寻求广阔教学实践平台;营造温情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以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为目的,借助教学中“精”“融”“情”三手段,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卞建英  吴芳 《山西青年》2022,(18):13-15
职业院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学校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基于“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建设,是在“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推进课堂建设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的根本改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当下,职业教育“理论导向、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依然占据主导,“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通过解析当前高职院校有效课堂构建期间的制约影响因素,构建职业教育有效课堂的核心任务——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中心”学科本位的课堂模式,构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途径的课堂教学,以期为高职院校有效课堂建设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云晓在2000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撰文指出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 ,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 ,而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即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其核心也是做人。普及义务教育不等于义务教育的完成 ,我国的中小学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这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导向的共同失误。教育必须正本清源 ,要牢牢记住确立以做人为核心的教育原则 ,让素质教育进入学…  相似文献   

5.
“咱都是老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培训课程太过专业,学不来。”武山县果业发展中心技术人员发现,传统的培训班并不能带动起群众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听取多方意见,他们决定成立2支技术指导工作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各乡镇种植大户以及农户果园中开展夏秋季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户果树种植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做正确的事情和把事情做正确,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本人认为前者更重要。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至今,学校面临“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的两个问题;教师面临“教什么”与“怎么教”两种挑战;学生面临“学什么”与“怎样学”两种选择;其中第一类问题是根本、是关键,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普通教育是明天的教育,那么,职业教育就是今天的学校”,“职校的方向必须瞄准市场,专业的设置也必须依市场需求而设”。“职业学校应逐步向职教经济和产业化过渡”……这些跳出职教办职教的理念。无疑是助推职校事业迅速提升、不断扩张的发展之源、振兴之本。20多年的职教生涯。熊成俊把对职教的认识和理解根植于湟中职业教育这片沃土中。与一班人同舟共济、艰苦创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引领湟中职校从一所普通的职业学校跃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成为全省职教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8.
王昆鹏  孙舒和 《世纪桥》2011,(3):107-108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学习模式,使课堂实现由“教”到“学”的转移,并积极做好两个方面的引导工作:一是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由家长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二是要使学生逐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学生难管课难教,是职业学校数学课堂的普遍现象。数学课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是困扰数学教师的三大难题。探索一条学生喜欢学、教师乐意教的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新路,是每一位职业学校数学教师都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遵循重实践、轻理论,重实用、轻系统,重思维、轻技巧的教学策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数学教材为依据,以专业需要为准绳,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教学模式,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合理构建职教数学教学体系,努力追求职业学校数学课堂的高效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教”改革是关键点,产教融合是重要手段。本文从国家职教方针政策解读开始,提出从产教融合角度深化“三教”改革,探究产教融合下的“三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分析,为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的落地实施构建一体化建设方案,为职业院校实施“三教”改革提供一套有益并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革命”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公平,革除传统教育弊端,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课堂革命”应立足“三教”改革,提升教学水平;聚焦“赛教融通”,建立技能竞赛体系;立足课程思政,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展开。只有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职业教育才能激发更大的改革动能和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毛建新 《党课》2009,(1):66-67
江两省吉水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经常性教育模式,在利用移动短信平台开通“红色短信”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流动党员“空中党教课堂”,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组织起来难、学得进去难、做出效果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俐苹 《当代贵州》2024,(12):62-63
<正>加强职业教育建设是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之一,以更高标准办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优化区域办学条件布局结构、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完善职教社会服务支持体系,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努力打造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贵州样板。  相似文献   

14.
潘晓飞 《当代贵州》2022,(23):58-59
<正>在实施教育“9+3”计划、中职“百校大战”、清镇职教城建设的基础上,贵州举全省之力推行中职“强基”“双高计划”等重大工程,集中攻坚、奋勇突破。2021年12月,部省共建“技能贵州”启动,开启了贵州职教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贵州正真抓实干,努力建设特色职业教育强省,将蓝图转化成生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在对现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以学评教”的评价原则,以学生学业成就作为考察教学效果的途径,并建构可操作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学习月刊》2010,(7):F0004-F0004
黄石以工业立市,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黄石市坚持“规模出效益,内涵促发展”的职教办学思路,加大职业教育改革重组工作力度,实施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贴近工业园区建设和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职教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与“学”是两个不同对象以不同方式在同一场合(课堂或课外)所进行的整体活动。前者是在先受教育的条件下通过传授知识的过程来实现的。后者是在获得知识过程中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这就形成了两个不同思想层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组织形式,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高效与优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精心调控教与学的过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与尺度,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支撑下,教师们要力求做到: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唯有如此,教学的实效性方能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许培德  杨娜 《山西青年》2022,(18):166-168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模式的转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正在由“供给导向”逐渐向“需求导向”转化,根据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具体,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以适应企业岗位发展需求。因此,电力工程学院探索“互联网+学生德育”学分管理机制,实施全方位育人,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正>“先有父母心,再做职教人”,这是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张露颖秉持的工作理念。在她那颗朴素的心里,有着“职业教育是教育,更是民生”的为民情怀,更有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超常的工作投入,探索着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