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的父亲是重庆市公安局黔江局一名普通的公安民警,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就觉得父亲对他的工作是百分之百的专心,百分之百的倾情。他忘我工作,对家里的事却很少过问。  相似文献   

2.
齐良芷 《工会博览》2005,(19):75-75
周总理十分关心知识分子,他常到老学者、老画家……家里走访慰问。关于周总理与我的父亲齐白石交往的故事有许多,但有—件事,几十年来却深深铭刻在我的心头,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3.
正那日回老家,整理旧抽屉时,在柜子角落里翻出来一个红色的小本子,我本以为是我读书时的一个证件,哪知道打开一看,是父亲的党费证。虽然时间久远,但上面依稀写着交党费的日期,一页一页,密密麻麻的。看着这个党费证,关于父亲的往事,便一股脑儿地涌了出来。父亲18岁就在村里做会计,2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父亲经常出去开会。父亲的抽屉里面放着一些账本,还有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一直是父亲的秘密之地,他从来不让我触碰。  相似文献   

4.
每当我闭上眼睛,总会想起父亲教我听歌的那个夜晚。那时,我还是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我的家乡地处内华达州北部,因干旱而时有风暴,气候十分恶劣。那天异常炎热,使人窒息。夜幕降临时,我上床睡觉。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随之便传来沉闷的雷鸣。我连忙用被单遮住脸,双手紧抱着枕头。后来雷声不停,震耳欲聋,闪电哗哗,把房间照得通明。我很想跑到父母的卧室去,可全身直打哆嗦,动弹不得,唯一能做的事便是大声哭叫起来。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14岁的中学生,我的父母在我一岁的时候就因为感情不合而离婚,我一直随母亲生活,我的父亲每月都支付给我母亲800元钱用于我的生活开支。虽然我不在父亲身边生活,但他经常来学校看我,并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和父亲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最近,有一件烦心事一直困扰着我,  相似文献   

6.
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父亲终于退休了,让全家人没想到的是,原来退休前经常憧憬着退休后要好好享清福的父亲,却因为不适应退休后的清闲生活,变得郁郁寡欢起来. 为了帮父亲尽快度过退休不适应期,张丽姐弟三人针对父亲喜静不喜动的特点,决定给他买台电脑.或许是成天待着太无聊了,父亲对买电脑一事并没有排斥,反而认真地跟张丽学习起电脑的基本操作来.父亲性格内向,不善交谈,为了让父亲有个倾诉的空间,张丽除了教会他看新闻、下棋外,还重点向他推荐了微博.父亲听了,对微博产生了兴趣,让张丽帮他建个微博,并给自己的微博起名为“白头闲翁”.  相似文献   

7.
初冬的一个傍晚,从网上买的东西及时送到了.开门的瞬间,一股子寒气让我打了寒颤.只见快递员哆嗦着站在门外,身上只穿了件夹克外衣,冻得通红的手里拿着货物.签字、拿货,他转身准备离开."小伙子!你等会儿!"我叫住他,随后从屋里拿出父亲的一件很久都不穿的棉衣递给他.他不好意思地接过它去,说了声"谢谢".他走后,我在日历上淡淡地写下:今天做了一件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8.
父爱如煤     
父亲有一门挨累受罪的手艺:摇煤球.记不清多少载寒冷漫长的冬季,五里三庄数千家的炉眼儿,就全凭着父亲的心血点燃了. 父亲也和他终日摇的的煤一样,深沉、淳厚和实在.在每年的秋冬两季,绝大多数日子里,父亲都是给公家摇煤,再由村上统一卖给各家各户. 那年冬天发生的事情,令我终生难忘,也是我对平凡的父亲有了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王跃文 《法制博览》2009,(12):13-13
我从小就知道父亲因言获罪而成右派。却不清楚他到底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有天闲扯,父亲偶尔说起这事,我竟有些哭笑不得。当年我父亲只有二十三岁,在家乡任区委书记。我老家是个大县,分作八个区,每区管着七八个乡。当时县委书记也只有三十多岁,书记夫人是县妇联主任。都是年轻人,平时彼此很随便。有说有笑的。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可我对他的思念从未停止过,时不时地还常在梦中与父亲相见。令人称奇的是,每次与父亲相见他都不言语,多半是看见父亲的背影,每次要和父亲说话,父亲立马就消失了。为了能与父亲多呆会儿,我只好忍着涌上心头的千言万语,默默地看着父亲。他也不看我,总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任凭我百般呼唤父亲就是不回来。父亲走了,像是刚走,又像是出了趟远门,好久没回来了。  相似文献   

11.
那年夏天,我收到一所中专录取通知书的同时,父亲也被稻场上的脱谷机卷去了一只手. 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远走高飞,是老实巴交的父亲抚养我长大.这突来的横祸让我们父女俩悲痛不已,但父亲没有放弃我的学业,他卖了家里那头还没长到40公斤的猪,又卖了部分粮食,四处找人求借,很艰难地拼凑着我的学费.一直到10月份以后,我才提着简陋的行李跨进市里那所中专的校门.而那时已开学一月有余,新生军训也过了.  相似文献   

12.
前天,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给我打电话,神秘兮兮的说,爸爸,跟你商量个事,我想写本书。听后,我心里格登一下子。说实话,我听了女儿不知天高地厚的话,真有点吃惊。写书对我来说,是个神圣的事,我历来把写书的人敬若神灵,没想到“神灵”会降临到我家。太突然了,突然得我都难以接受。但作为一个父亲.我不舍得打击女儿的积极性,就说,好吧,你写吧,写好后让爸爸学习学习,爸爸愿意给你当打字员,给你打印书稿。临了,女儿告诉我她的写书计划,每天写一个小故事,串成一本书。  相似文献   

13.
近看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作者章诒和女士便赴香港一所大学访问。我正好也来到这所大学短期逗留。一见她,我便告之,你的书销得很热。她说:"编辑告诉我,对不起,稿子被砍得遍体鳞伤,您就别看了。所以书出来后,我到现在也没有看。"我赶紧翻书,那些我读原稿时印象最深的地方,颇有缺略。比如章诒和写到一件1962年的事。罗隆基告诉她父亲:"伯钧,我俩上了大英百科全书啦!"第二天章伯钧精神很好,对章诒和说:"我想,有些事情现在可以跟你讲一讲了……前两年,爸爸还期待着摘帽子,现在戴不戴、摘不摘均无所谓。只是连累了  相似文献   

14.
坚强的面具     
余传钊 《法制博览》2009,(12):14-15
还夹杂着鞭炮味的空气,膨胀着车站小小的心脏。我紧紧捏着早已如父亲般满脸皱纹的车票,凝视着候车室外一片迷雾的世界。室内的人们大声喧哗着,我转脸注视着候车室小小的门槛,也许她也在想火车是不是犹豫着不来了。门外有人喊我名字,在车站遇到熟人不足为奇,可我压根儿没料到会遇上小学的同桌施大志,而且是180度大转变的施大志,  相似文献   

15.
父亲(散文)     
小时候我常常惹事,母亲总跟在身后絮絮叨叨,我只当她在念经,依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母亲慢慢发现谩骂是无用的。后来她改用一招:告状。父亲从田里一回来,母亲就嘀咕着说我这不  相似文献   

16.
"这件事对我的身体,精神伤害太大了,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跟封丘县公安局打官司?我等着他们来向我道歉,给我个说法,但始终没有等到。"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6,(22)
正自从做了记者后,我长年“游荡”在外,待在家的时间不多,而回老家的机会,更少了。最近的一次出差,我是在贵州省望谟县采访的。望谟和广西百色接壤,所以采访结束、顺道返回时,我顺路回老家看望父亲。其实,所谓的看望,也就是在家呆一天,等着父亲做好饭菜,然后一起吃饭。吃饭时,婶婶过来了,她面色凝重地和我说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爷爷的坟墓必须要迁了,得另找地方安葬,因为村民意见很大,如果不挖,可能村里和族里的人就“帮忙挖”了。婶婶说,因为我父亲耳背,他平时听不到村民的议论,但有村  相似文献   

18.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碌碌无为,但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很有成就。他的父亲和儿子责怪他无能,他却对父亲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又对儿子说:“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强。”按理说,这个人说得全是实事,但细细想来,  相似文献   

19.
陈怡的婴儿呱呱坠地了,那天她打电话告诉我:“是个男的”,口气抑制不住的兴奋。想想也是,一个女人远在异乡,风尘仆仆又与丈夫离散,现在不但搞妥了身份又得了龙子,当然是快慰得很。可不知怎的我的心却在叹息:“孩子的父亲怎么样?”我不想问却又忍不住,“他对你还好吧?”“还不是那样,他现在一周过来两个晚上。”陈怡回答我,声调如常,像在讲述一件极平常的事。  相似文献   

20.
<正>在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见到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儿子,55岁的张朝和,他正在为顾客服务。记者看到,这是张秉贵曾经工作的柜台。张朝和说:"每到清明节,我都会想到父亲,是父亲的‘一团火精神',鼓励着我。‘一团火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提起张秉贵这个名字,北京百姓马上就会想到了两个说法:"一抓准"和"一团火精神"。这位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把劳模的风范留在了人们心间。今天,他的儿子张朝和站到了父亲的柜台前,抓起一把糖放到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