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未来西部地区刑事犯罪将呈现五大走势犯罪数量大幅上升,犯罪的质不断发生变化;犯罪重心整体西移;新型犯罪与传统犯罪并存,"五大犯罪"决定内陆刑事犯罪走向;犯罪"六化"特征更加明显;城市、城镇刑事犯罪将左右整个治安形势.面对即将到来的犯罪浪潮,西部地区刑侦工作暴露出明显不足.为此,西部地区刑侦工作必须在观念和行为方式、犯罪测评体系、科技运用、队伍专业化程度和队伍素质结构上作出重大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2.
伴随上海向国际性大城市发展的过程,刑事犯罪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上海刑事侦查工作必须正确认识特大型城市刑事犯罪特点,把握城市犯罪发展规律.公安刑侦部门应加快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刑侦警务工作机制和系统工程,进一步提高对城市犯罪的打控能力.  相似文献   

3.
伴随上海向国际性大城市发展的过程,刑事犯罪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上海刑事侦查工作必须正确认识特大型城市刑事犯罪特点,把握城市犯罪发展规律。公安刑侦部门应加快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刑侦警务工作机制和系统工程,进一步提高对城市犯罪的打控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前,刑事犯罪表现出犯罪结构调整、犯罪方式转型、犯罪手段升级、黑恶势力猖獗、特殊群体难打、案后逃离迅捷等特点。调整当前刑侦基层基础工作是深化刑侦改革,应对刑事犯罪新情况、新特点,基层刑警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升刑侦能力、夯实刑侦基础的需要。刑侦基础工作的特点可以调整为全局性、建设性、备用性,其内容可以概括为情报信息、刑事特情、刑事技术、阵地控制。其中,情报信息是刑侦基层基础工作的核心,刑事特情是刑侦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刑事技术是刑侦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支撑,阵地控制是刑侦基层基础工作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未来西部地区刑事犯罪将呈现五大走势犯罪数量大幅上升,犯罪的质不断发生变化;犯罪重心整体西移;新型犯罪与传统犯罪并存,"五大犯罪"决定内陆刑事犯罪走向;犯罪"六化"特征更加明显;城市、城镇刑事犯罪将左右整个治安形势.面对即将到来的犯罪浪潮,西部地区刑侦工作必须在观念和行为方式、犯罪测评体系、科技应用、队伍专业化程度和队伍素质结构上作出重大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6.
社会日益动态化,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刑事犯罪的数量和质量仍将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团伙犯罪、流窜犯罪、智能犯罪和暴力犯罪将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主导因素。刑侦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鉴于此,笔者联系本县实际,就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强刑侦工作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困扰刑侦工作的不利因素1.梗塞的工作管理体制现行的刑侦机构和工作管理体制,是在50年代的基础上发展充实起来的。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动态化、刑事犯罪呈现出了剧烈的流动性、思潮性和倾向性.而刑侦机构的设…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刑事侦察防范是加强刑侦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刑侦部门专业化建设,强化业务基础工作,建立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系统,增加发现犯罪、制止犯罪的方法手段,寻找更多的侦破案件途径,提高刑侦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地预防犯罪、减少侵害结果的发生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同刑事犯罪作斗争中,广泛利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刑侦工作的重要标志。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刑事犯罪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犯罪的高新技术性、智能性给刑侦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玻案是刑侦工作的最终目的,案件能否破得快且准,关键因素就是我们的刑事技术水平能否是有高精尖的水平。因此,对刑侦工作中刑事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刑事技术队伍的大力建设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前刑事犯罪高发,犯罪的暴力化、组织化、智能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新的犯罪类型不断涌现的犯罪新形势,必须以打击"盗、抢、骗"犯罪为主线,推进初侦初查和便衣侦查工作;以情报工作为突破口,推进刑侦基础和专门手段建设;以机制建设为重点,推进队所协作;以专业化为导向,推进刑侦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刑事犯罪发案总数高位运行,而多发性侵财犯罪占到很大比例,这是公安机关刑侦工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刑侦部门迫切需要转变观念,用情报信息制导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的新理念、新模式,提高打击力度,应对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引出刑事诉讼构造理论为着眼点,通过对司法令状主义的介绍和分析,论证了司法令状主义在整个刑事诉讼法中的构造中的地位。最后,论证了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构造决定了不能实施司法令状主义。  相似文献   

12.
刑事政策与刑法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刑事政策并不限于直接以防止犯罪为目的的刑罚制度,还包括间接的与预防犯罪相关的各种社会政策,区分为刑事惩罚政策和社会预防政策两项基本内容.刑事政策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性和精确性,表现为一种具体的公共决策;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有机整体,刑事政策是一个预防和控制犯罪的系统,因此,应具备一体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台湾最新刑法修订的立法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宽严并进的刑事政策"和"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并重"的价值趋向.大陆刑法应借鉴台湾的立法取向,向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发展,同时关注罪犯的再社会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是否区分参与人的类型和程度为标准,划分了单一正犯体系和区分制共犯体系。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所有犯罪参与者只要为犯罪成立提供条件的,均按照正犯处理;将犯罪参与者以作用的大小为标准划分为主犯、从犯;对实行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规定了统一的法定刑;这些均符合实质的单一正犯体系的特征。将我国犯罪参与体系归属为单一正犯体系,避免了理论上因区分正犯与共犯而导致的问题,有利于科学定罪、合理处罚。  相似文献   

15.
刑事政策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国家社会以人道主义为宗旨对已然犯罪人战略的、宏观的和战术的、微观的被动处置措施。刑事政策在客观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对刑事司法裁判权进行了弱化与分离,这是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框架内的国家权力的正常分流。  相似文献   

16.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研究和利用已成为我国公安理论研究与实务的重要课题,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对刑事侦查实务具有指导意义。将有形的案件现场勘查技术和无形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结合起来,可以拓宽侦查思路、捕获犯罪线索、发现犯罪特征、缩小侦查范围、为侦查提供有效线索,从而提高侦破案件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阻却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消极要素,在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中,应当区分法定的犯罪阻却事由与超法规的犯罪阻却事由。法定的犯罪阻却事由属于法定犯罪构成的一部分,超法规的犯罪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是原则与例外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要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8.
转化犯是刑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存在很多争议。文章认为 ,转化犯是指在行为人实施的已构成某一故意犯罪 (本罪 )的基本行为的同时或者非法状态持续过程中 ,由于特定行为或结果的出现 ,使基本行为与特定行为或结果的结合该当另一较重的故意犯罪 (转化罪 )的构成要件 ,依法律规定以转化罪定罪处罚的犯罪形态。  相似文献   

19.
厘清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对于法治理念的构建、政治权力的正确划分和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刑法与刑事政策在哲学基础、政治因素、内在属性等三个大的方面存在着七个方面的不同,并认为在法治国家刑法是自由的基石和保障,刑事政策只能在刑法的范围内发挥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连累犯是由本犯派生的犯罪,连累犯对本犯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但独立性是其本质属性。连累犯是否应以本犯成立犯罪为前提,需要针对连累犯类型的不同区别对待,总体上应建构以事实上本犯成立为根据、以法律上本犯成立为补充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