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政府不断调整顶层制度设计,以期解决日趋复杂的养老问题。在制度设计中,养老服务政策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政策领域呈现出"政策主体(治理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治理工具由单一走向复杂,治理结构由科层走向网络,治理机制由命令、管制走向信任与协商"的特征。然而,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制定与实施仍存在"多元主体资源配置极度不平衡;利益诉求各自为政,缺乏信任机制;治理网络结构处于初建期,主体关系方向单一"等诸多不足。因此,政府在网络治理中,应承担起管理者角色;各利益相关方通过结盟,重新构建网络结构;建立开放的网络空间、形成深度参与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公共资源网络治理是指多个相互独立的治理主体,建构出一个多元化、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共同参与公共资源管理的过程.信任机制是公共资源网络治理的核心机制并贯穿于治理的全过程,它有助于提高公共资源网络治理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灵活性,降低公共资源治理的成本,并促进公共资源网络治理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相互学习,提高治理效率.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公共资源网络治理中信任机制构建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宁 《理论导刊》2019,(12):78-84
协同治理是在对碎片化治理批判基础上形成的全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主张通过政府内部机构间以及政府与社会间的互动合作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有效性,其中,协调、整合与信任是实现协同治理的关键。随着农村环境治理日趋复杂多变,传统环境治理碎片化呈现出价值理念碎片化、组织结构碎片化与方法体系碎片化等诸多不良状况。协同治理强调资源利用最优化与公益最大化,不仅是化解农村环境治理碎片化的有效工具,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创新的理性选择。农村环境协同治理格局的实现需要塑造协同治理文化理念,构筑农村环境治理信任机制;构建协同治理组织体系,塑造农村环境治理整合机制;搭建协同治理信息共享平台,构筑农村环境治理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绩效评估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权力与资源配置的协同要义,以整体性治理为切入点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偏差的政策控制是评估政策执行过程的核心命题。协同机制是消解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化竞争的逻辑前提,整合机制是破除政府治理"职责同构"层级绩效分割效应的规范要求,绩效评估结果偏差的控制路向体现整合机制与协调机制的双重契合。建构绩效评估系统偏差政策控制的整体性治理框架,充分信任与合作是绩效评估系统偏差的政策协调的价值前提,基于合理"空间"布局实现绩效评估治理府际间政策网络的协同优化,建构政府间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数据交换系统。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制度现代化,而实现制度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社会资本与政府治理密切相关,促进那些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良性互动,有助于形成"自愿合作"的稳定社会均衡,并深刻影响政府治理绩效。培育现代社会资本,实现有效政府治理,需要突出治理导向性、法治优先性、治理公共性、治理基础性。  相似文献   

6.
区域水资源共享冲突的网络治理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属性。2009年世界水日的主题(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引发了各国对跨界水资源治理制度的关注。典型的市场治理或科层治理机制已经无法解决跨界水资源多维属性的复杂问题,其治理效果和效率在不断降低。本文从我国的水资源共享冲突区域现实及9+2合作区的构建出发,认为我国的区域水资源共享冲突治理需要借鉴西方的网络治理模式,以提高治理效率。西方学者提出的共享型治理、领导型网络治理和行政型网络治理三种不同的网络治理结构模式在我国不具备独立存在的环境,认为水资源的共享治理创新将涉及流域沿途的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以及同一区域不同层次的各部门。应该建立一种兼具领导型网络与行政型网络的复杂治理结构,即按照传统的自上而下层级结构建立纵向的权力层次,并按照新兴的各种利益集团组织建立横向的行动规则,形成区域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共享供给和实施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7.
省管县改革的不彻底,导致省、市、县政府之间纵向科层体系的交错.违背了科层组织所强调的权威等级和命令统一原则;出现了地方政府之间责、权、利配置的扭曲和不对称;误导了人们对省管县改革的认知和对未来方向的判断.网络化治理是省管县改革后的模式选择,但在实践中,诸多条件尚不完备.平等、独立、自主的多元治理主体仍在培育;合作、信任、规范的区域治理结构尚未形成;政府、市场、社会高度耦合的机制还在探索;责任、权力、利益相互匹配的制度还未完善.基于网络化治理的市县关系重构,其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市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政策网络中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晶晶  李德国 《理论探讨》2005,1(4):122-125
政策网络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发展路径上看,它可以划分为作为分析工具的利益协调模式和作为实践创新的治理模式两种类型。作为新治理模式的政策网络与现代社会的分化和交互结构是相互契合的,它为政府结构从科层治理向网络治理形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政府选择、组合和优化适当政策工具提供了现实平台;为政府通过"政策学习"提高治理能力提供了价值支持。尽管作为治理工具的政策网络仍存在种种缺陷,但是作为一种新成长的治理框架,它已经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网络治理通过重塑公共服务治理结构和优化公共服务治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绩效,从而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点。四川省合江县合江镇三江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网络治理重塑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治理结构和以信任、沟通、绩效评估为主的治理机制,提升了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绩效,这对我国其它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公共服务绩效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协作治理是不同于以科层体系为基础的传统政府管理的治理理念。协作是较合作更高形态的组织间关系,它强调多元主体基于共同目标的参与、且成为真正意义的决策者,协作主体要共同行动且地位平等,但不排斥实际的领导者存在。在西方语境中,协作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国内公共事务管理模式,而合作治理则是国际社会的治理模式。在中国的语境下,合作治理更强调参与主体的平等地位,而协作治理则强调多元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发挥各自的特定作用。协作的理念切合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从政府单一主体走向多元治理、政府实际发挥主导作用的现实,比合作治理更有适用性,是中国遵循治理导向从而实现良好治理的现实选择。在中国的地方治理中,杭州的"社会复合主体"是一个协作治理比较成功的案例。它形成了从问题触发、动员力量到协商对话、建立信任、过程承诺,再到取得中间成果并形成长期愿景基础上的依赖和共赢关系的过程,建立起了共识形成、行动整合、沟通交流和利益协调等协作机制,从而较好解决了松散型的集体行动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ed governance of knowledge activities is portrayed as one component of a more general shift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a distinction can be drawn between networks and networked governance and provides some insights into the indicators that might help distinguish networked governance from networks. The distinction is applied empirically to emerging forms of local networks in ICT in Limerick and Karlskrona.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can be conceptuali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governance role of local networks in steering, setting directions and influencing behaviour. The article ident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arrangements that appear to be necessary for governance objectives to be satisfied; these are density, breadth and association with values such as trust, mutuality and shared identity. The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approach generalised theories of emerging models of governance with sensitivity to cross-regional variations arou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Claims regarding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governance in local spaces may be exaggerated if all types of network arrangements are taken as evidence of a transformation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2.
Traditional studies of the Japanese bureaucracy have emphasized effective governance through a close government–business nexus. Yet this network relation creates corruption, especially at a high level of administration. Adopting an organizational network approach,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ausality between network structures and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Examining financial and public works policies,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amakudari- and zoku-driven network relationships, which have been reinforced by sociocultural bases, are vertically and exclusively structured and substantiate corruption in administration. Policy making on the basis of such network relations not only results in mismanagement i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istortion of the market disciplines but also delegitimizes the governance system by destroying public trust in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bringing greater heterogeneit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o administration through diversity management and e-government would reduce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in Japanes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research has extensively analyzed the role, and indicated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 management for the functioning and performance of public or governance networks.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boundary spanning actors in such networks—an aspect less examined in the governance network literature. Boundary spanners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for governance network performance. Building on the literature, we expect a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this relationship. To empirically test these relationships, we conducted survey research (N = 141) among project managers involved in urban governance networks: networks around complex urban projects that include the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governance process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decision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se complex projects. We found a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boundary spanners and trust and governance network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a partially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this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these boundary spanners originated mainly from private and societal organizations, and less from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公共政策研究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大量方法和理论,也表现为这些研究分散在各种特定领域的政策中。国家概念是政策理论的中心,但要将国家理论应用于政策研究却不容易“。阶段”方法是政策研究中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之一,但它只是一种初级方法。新制度主义方法将政策制定过程推向了一种重要的比较分析方式,为解释政策的异同提供了制度解释维度,但它太笼统,考虑范围过于宽泛。而新制度主义者经常选择特定政策领域或部门进行分析,这是一个重要进展,因为政策制定是在特定部门或领域中进行的,仅仅集中关注国家及其行政、立法、司法机构是不够的。政策网络方法体现了研究者对于政策制定中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更普遍、更早的兴趣,但它除了描述外并不能帮助我们在理论发展中走得更远。理性方法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当然它不能把理性选择作为对决策的惟一解释。在合作模式中,国家及其各个层次不再被看作合作的惟一机制,它表明市场和网络作为合作的另一种机制或原则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时下十分流行的治理理论并没有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它可能仅仅是一个时髦词汇。如果把治理的要点放在使国家、市民社会、市场、网络这些不同工具和机制的互相协作上,治理就会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和深刻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容志  孙蒙 《理论与改革》2020,(2):160-171
基于公共价值领导理论,对上海“红色物业”的创新过程和内在逻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红色物业”是政党基层组织在社区治理网络中的拓展和融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建立愿景塑造、共识形成、主体规范、协调沟通、行为监督五项机制,再造了物业管理相关方之间的连接和关系,形成了对于社区多元主体的公共价值领导,引导了价值共识的形成,维护并激活了导向公共价值的“治理网络”,最终创造了社区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美国联邦制的实践需要对地方政府间关系进行协调,而协调实践中市场机制与科层制都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因此组织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机制应运而生;当代美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制度建设,包括多元化的治理机制、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相对规范的地方政府,这对当代中国类似问题的有效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法律反腐、制度反腐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腐败现象却趋向复杂化、隐蔽化和网络化,案件审理取证难,腐败治理面临新的瓶颈。基于动机理论,通过对腐败官员忏悔录的整理,围绕权力围猎场深入分析腐败双方的关系模式,构建由"规避检查的权力""行贿方式""人情文化""信任"四个维度组成的一般性腐败关系网络模型。研究发现,在权力围猎过程中,行贿者通过关系网络更容易实现对公共权力官员的围猎;在人情文化下,腐败双方的特殊利益互动过程是腐败信任关系的建立并不断强化的过程,且腐败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可实现关系网络内信任扩散、信任共享。腐败的治理,需要监管"规避检查的权力",优化权力结构和体制,明确"人情文化"与"行受贿"的法律边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完善的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结构和健全的企业年金基金治理机制是防范企业年金基金风险和保障计划受益人利益的关键。根据中国信托型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模式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阐述了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结构,并分析了包括内部控制、托管人委托限定、信息披露和中介机构监管在内的中国企业年金基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社会泄愤类极端事件在我国不断发生。社会泄愤类极端事件的产生既有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弱化、道德下滑等规则缺陷的原因,也有涉案者在心理方面的个人原因。社会泄愤类极端事件的发生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必须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治理这类社会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要协同建立治理网络,重建良好的信任基础和沟通协调机制,重建民主、法治、道德等规则,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降低社会伤害事件的频次及危害。  相似文献   

20.
时立荣  闫昊 《理论探讨》2020,(2):171-176
社会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根植于经济嵌入社会的关系之中。生产要素本身具备多种属性和功能,长期以来商品经济理论对生产要素的单向商品化使用,造成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等非商品化属性的隔离。正如波兰尼所言,土地作为自然存在,劳动力和企业管理者作为社会人,本身并不是生产出来供销售的商品,资金使用的信用、信任和合法认可也不能作为商品去生产。因此,重新审视经济行为的目的,可以发现社会企业的发展动因。社会企业以社会企业家精神为内生动力,以企业家管理才能为社会目标通向经济行动的镶嵌通道,通过制度创新改变社会问题,并运用社会管理技术系统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将组织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对推动良性社会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