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灵敏 《南风窗》2008,(7):24-25
胡锦涛的这三次讲话,其内在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尊重两岸关系的现实,从民族大义出发,进行柔性诉求,对台湾社会释放最大的善意,团结最大多数的台湾人。  相似文献   

2.
陈统奎 《南风窗》2011,(26):32-32
颁奖词:她为全民食品安全把关,把台湾人从吃了20多年的塑化剂毒素里拯救出来。这位女英雄叫杨明玉,揭发时为了低调使用过化名"杨淑贞"。蓬蓬的鬈发、胖胖的身躯,戴副眼镜,在台湾大街小巷遇见就是一大妈。台湾媒体形容这是一位"对食物安全斤斤计较的鸡婆",她为全民食品安全把关,把台湾人从吃了20多年的塑化剂毒素里拯救出来。这位女英雄叫杨明玉,揭发时为了低调使用过化名"杨淑贞"。  相似文献   

3.
台湾族群的性格脸谱——简介徐宗懋的《台湾人论》金奕徐宗懋的《台湾人论》于1995年刚一出版(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出版),就在台湾岛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论。赞赏者认为它真实地揭示了台湾族群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状态;贬斥者特别是台独分子则认为这是对“台...  相似文献   

4.
1998年底的台北市长选举呈现出国民党和民进党激烈对决的态势,12月1日晚,国民党主席李登辉为台北市长候选人马英九站台,他强调大家都是新台湾人,呼吁民众要走出过去的悲哀。李登辉随后要马英九回答:“你是哪里人?”“你走什么路?”马英九以闽南话回答说:“我是吃台湾米、喝台湾水长大的新台湾人,走的是李登辉的民主改革大道”。①“新台湾人主义”被认为是帮助马英九胜选的法宝之一,引发社会各界的纷纷解读。一、“新台湾人主义”解读的三个面向“新台湾人”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连前台北市长陈水扁都认为…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在大陆的台湾人纷纷投身祖国的抗日洪流,并于1941年在陪都重庆成立台湾革命同盟会,集合各地区台湾人主要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和台湾的光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曾有某些分离主义论者声称台湾人对祖国抗战漠不关心,台湾革命同盟会的抗战史实充分证明了台湾人民对祖国和台湾的深厚感情,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台湾人非但没有缺席,恰恰相反,他们在反分裂、迎回归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台湾认同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没有必要将其过分拔高乃至"迷思化",进而对两岸的和平统一过度悲观。尽管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例大幅上升,但是关于统独的政策偏好相当稳定,大部分台湾人在攸关两岸未来的问题上还是比较务实中庸的。认同和民意似乎并没有对台湾当局一些重大的两岸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太阳花"学运和"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败的原因多重、复杂,并不意味着台湾认同的激进化或者对两岸交流的完全拒绝。  相似文献   

7.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事实决定了台湾社会意识必然呈现中国意识为主体意识的特征。中国意识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心理基础,是抵制“台独”的最深厚力量。  相似文献   

8.
谭志强 《南风窗》2007,(13):45-45
匆匆地赶到台北,连续参加两场与"香港10年"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不过,当与接机的朋友谈起与"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朋友笑着回答:台湾人不使用"回归"这两个字,除了部分关心台港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学者之外,现在市面上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香港回归10周年"或者"一国两制"这些事情。目前台湾最注意香港的应该是两个问题,一是香港扩大开放大陆观光客后对香港本身达成的效益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鹏 《南风窗》2007,(24):8-8
12月7日,竖立在"台湾民主纪念馆"(原"中正纪念堂")前27年的"大中至正"牌匾,在挺拆派"脱掉脱掉"、"台湾人挺你"等口号及反拆派"蒋公纪念歌"歌声等多元声音交杂下走入历史,这是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推动的一系列"正名"、"去蒋"运动的最高潮。1980年完工启用的"中正纪念堂"作为蒋介石的纪念馆是台北市最宏伟的纪念性建筑,也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动广场、艺文表演中心。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刚刚恢复来往不久,台湾人到大陆省亲游览,对许多大陆用语很不习惯。当时有一句电视广告语“实行三包、代办托运”十分流行,“三包”为何,颇让台湾人费了一番脑筋。而当时尚存的粮票、油票、布票“三票”也令台湾人很是费解。 数年之后,大陆飞速发展,令台湾  相似文献   

11.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这激起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台湾岛内各族人民进行的武装抵抗,虽然在日军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但是斗争从未停止过。许多移居福建的台湾人,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但是,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或曰对外交往问题既是处理两岸政治关系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岛内"台独"势力直接操弄、塑造悲情意识凝聚民意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在两岸关系大发展、大交流的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它,已经成为两岸互动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主要体现为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和"邦交国"关系两方面。祖国大陆应从战略高度上认识解决"国际空间"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当灵活务实、循序渐进,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战后台湾经济分析》是刘进庆教授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专著,也是第一部由台湾人自己撰写的台湾经济著作。这一著作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日本学界和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响,如今在日本仍然是研究战后台湾经济的最高权威的著作。遗憾的是刘进庆教授因病于2005年10月去世了,他的研究和一生经历留给我们无限的怀念和深深的崇敬。  相似文献   

14.
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的作者,1977年出生的台湾人,他以编年体描述了一个台湾平民眼中的30年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15.
台湾股市前段时间景气低迷,投资者常有“悲情股市”之叹。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曾在威尼斯影展大出风头.现在的悲情股市却叫人颓丧。台湾的流行音乐影响广阔。股友们自然也饱受熏陶,于是,一些损手烂脚的投资者不甘之余.把陈淑华所唱的经典之作《梦醒时分》改填新词后,取名为《重挫时分》,歌词抒尽股市套牢者的悲情。“新词”公布后,股市圈外人亦感心有戚戚焉。  相似文献   

16.
李淳风 《南风窗》2011,(25):54-56
台湾人不像大陆人这样有明确的归宿感,所以,明年的"大选",我们不为什么信仰,也不为哪一个党,只是为了自己。距离明年1月14日的台湾"大选"越来越近,对于身在大陆的台商们来说,回不回去参选成了一个麻烦事。离春节太近,台商大多正为赶订单而忙碌着,很多人不愿在春节前两次往来台湾与大陆,但这样一来,台商的票数很可能锐减。  相似文献   

17.
1945年注定要在台湾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中国抗战胜利、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台湾的日历从昭和20年翻到了民国34年。盘据台湾50年的日本人无奈地撤走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接收大员来了,台湾人从“日本国民”回归到“中华民国国民”……。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日本人愿意拱手交出富饶的台湾岛吗?台湾人民有什么反应?代表中国前来接收的国民政府准备好了吗?结局如何?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26日,台湾人陈盈豪制造的电脑病毒CIH在全世界发作,致使数百万台电脑瘫痪,使台湾“病毒王国”的恶名更加远扬。台湾是怎么成为“病毒王国”的呢?台“毒”对我们会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两年里,到大陆正式居住的台湾人数量从30万增加到50万。而且据估计,实际人数可能大大高出50万。此外,数千名台湾学生在大陆攻读学位,而不是去美国大学留学。今年,大陆将超过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在今后的一两年里,如果海峡两岸能实现“三通”,建立直接的海运和航空联系的话,海峡两岸的贸易额还会有大幅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和解第一步     
“你不能说大陆方面的这一个和那一个政策在台湾的政局变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而应该说大陆今年以来的所有政策作为一个整体在台湾的这一个变化中起到了前提性的作用。人心思定, 人心思归啊。”12月3日,在紧张关注了台湾三合一选举的结果以后,媒体出身的上海台资企业长谷建材副总经理吴琼孚先生这样告诉记者。他笑着说,为了台湾人的这个选择,他要去喝一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