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电影的女性母题及其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身份的转变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本文着力探讨了中国电影所表现的这一身份转变,以及在这一转变中女性角色、女性精神气质的变化,试图揭示中国现代化与女性角色、女性精神气质嬗变的内在关联:女性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中心感应区.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随着西风东渐的影响、新思想新风潮的传播,女性角色打破了三从四德礼教约束下的传统女性的角色属性,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完成了从传统中国妇女到现代女性的形象过渡与转变。民国画报是近代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借助于民国画报史料,我们从身体角色、社会角色、观念价值几个方面描述了近代中国女性角色消解与重塑的过程及面貌。  相似文献   

3.
“她经济”视角下解读小妞电影的女性凝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妞电影是好莱坞创造出来的一种电影类型,被中国的电影产业引进之后发展很快,甚至在短短几年之内改变了中国电影观众的性别比例。与传统电影的男性视角不同,小妞电影提供了大量女性凝视的机会,这也是中国流行文化中的一个较新的现象。本研究从"她经济"的视角来分析,揭示出这种女性的凝视是在"剩女"的语境中基于消费力的基础之上而实现的,小妞电影因而体现着浓厚的消费主义,并且延续了传统的性别主义。但在理解这些电影文本的时候,女性观众是被动地受着文化工业的操控,还是有着强大的自主性,这有待进一步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是男权色彩十分浓重的社会,父权社会权力系统重压下仍然有个别女性冲破了父权社会的层层封锁,到达了社会权力顶端。怎样看待这种突发的.偶然的女性执政?她们与当代的女性参政有多少共同之处?这些女皇大后的参政背景.参政道路、参政手段对现代从政的女性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杜朝辉 《前沿》2010,(4):169-171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审美文化、封建社会病态审美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身体审美文化仍表现有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忽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取向、改变传统审美意识对于重塑现代女性社会形象、发挥女性自身潜能、实现身体审美的性别平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影响深远而广泛的传播媒介和艺术门类,电影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与粗暴对待。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女性题材电影的综合分析,试图解析在与"男性"电影文本相对立的女性叙事中,曾被主流电影模式普遍"英雄化"、"神圣化"的动作设计与暴力场面是如何完成性别与内涵上的深刻转换的,并探讨此种叙事方式的文化意义与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7.
汪兵 《思想战线》2007,33(3):70-7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亡从子的“三从”绝不是被动的、坐享其成的“三靠”,而是中国女性特有的共有制度下的生存权、父权制下的协理权和祖权制度下的代管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几种权利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血缘拟血缘共有制的产物,主要靠人治加以维护。由于维护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所以,历代执法者不敢掉以轻心,往往是依照传统的习俗和范例来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8.
艾霞的电影小说《现代一女性》写作于“新女性”被重新定义的20世纪30年代,也是“五四”新女性主体性被左翼新女性取代的时期。本文从细读电影小说《现代一女性》开始,阐述女性作家写作中偏爱使用的词语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女性表达如何被主流话语误读和改用、女性写作如何从主体性写作被置换为需要被改造的弱者位置以及女性写作呈现的精神空间并未被真正认识的历史状况。知识女性失去新女性主体身份是一系列左翼话语建构的结果,艾霞事件和她的作品作为一个特殊的复合文献,从中可以看到左翼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遗留的缝合痕迹,也可以看到女性解放历程中非整一的个体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从"五四"新女性到"妇女干部",从"铁姑娘"到当代"新典范",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经历了历史变迁.官方意识形态和个人话语,社会主义伦理和传统的正统观念,性别平等和性别差异,各种矛盾相互冲突和交织,共同构建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生活,共同界定其社会角色.而中国当代女性试图寻找各种途径来表达自身的性别意识,以此对抗意识形态话语对个性和性别差异的束缚.其中一种做法是以4类新模范女性取代过去的原型化革命榜样,其中包括来自外国文化传统的新榜样.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家族制度的研究已有多方面的成果,这些研究着重探讨家族制度与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往对家族制度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是站在父权制的立场上进行的,长期以来,女性在家族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女性自己的声音被普遍忽视。文章采用了女性研究中的访谈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获得的田野资料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社会性别的角度切入家族这一社会组织民俗中,通过对桂东南一个客家家族的个案分析,探讨家族祭祀制度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族祭祀体系中女性祖先的地位与男性祖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决定了血缘女性宗亲不可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刘艺 《湖湘论坛》2015,(6):135-140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女性人才资源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利用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近代涌现出了很多杰出女性人才,但现实生活中,女性人才的发展仍然受到诸多制约,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2.
郑建 《理论月刊》2012,(2):73-75
鸦片战争后外国纺织品在中国的倾销,对于自然经济条件下依靠纺织为生的劳动女性而言,影响深远.一方面,劳动女性耕织结合、纺织结合的传统劳作模式被破坏,妇女劳动力被迫出现纺织专业化、在劳动领域彻底被边缘化的两大分化,伴随而来的是她们生存境况的恶化和社会地位的下降;另一方面,客观上使劳动女性参与社会劳动成为可能,并成为一种趋势.产业女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性别秩序,而且意味着妇女的解放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女性与医疗卫生的议题逐渐得到关注。文章从女性生理卫生的认知、中国妇产科医疗史、女性作为医疗照顾者以及中西医冲突下的近现代助产事业等4个方面对这一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民国报刊建构的摩登女性身体是现代性之于女性的作用物,具有丰富的现代意涵:首先,它指称着现代性,标志着处于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中国人追求现代性的热烈尝试,是现代都市市民文化的具体而微的活雕塑;其次,它指称着女性解放,是身体解放的极至,是现代女性从闺阁中解放出来,走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一种象征;再次,它又指称着身体物化,意味着从封建专制主义与父权制家庭解放出来的女性重又沦为男权社会与商业文化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警犯关系一直是监狱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种关系,警犯双方之间多种状态的交叉作用势必关涉到服刑人员改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并制约着监狱改造水平和改造质量的提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以女性为视角,是审视女犯并建构现代女性警犯关系的基本前提。通过对安徽省女子监狱418名女犯样本进行分类解析,可为我国构建恰当的现代女性警犯关系提供一定的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汉伦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电影女明星"。本文通过对王汉伦电影人生图景的素描,说明性别现代化的历程同时也是女性视觉化的过程。现代媒介对所谓新女性的图绘,则恰如王汉伦电影《弃妇》二字所做的媒介隐喻。王汉伦通过电影申述了自己的女性观,但个体的努力在媒体角色与社会角色的性别协商中终归影响甚微。现代性权力最终主导了艺术与社会中的性别表演和性别认同。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中国大陆的女性解放运动,拓展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以"铁姑娘"为代表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评价,打破了女性柔弱无力的僵化性别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以及支持这一模式的文化观念系统,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力,改变了传统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瓦解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但是,消匿女性特征的女英雄和凸显女性性别特征的反面女性的脸谱化文学叙述,又将中国社会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现代性社会性别建构推向了另一个二元对立、不平等的性别神话之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中国大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表现和传播,已经与中国大陆女性的现实生存、生活状态有了相当程度的弥合.广告反映了中国大陆女性的现实生存和生活状态、性格魅力与时代气息、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社会适应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女性的未来走向.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广告作品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仍然存在着男性话语权主宰的话语环境特征,且表现出性别角色表达传统化、社会角色展现外型化、审美评价相对模式化、群体位置弱势化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残存问题,应在目前的基础上,正视并解决广告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五对矛盾体.  相似文献   

19.
于倩 《青年论坛》2009,(5):109-111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才貌双全、温柔顺从,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塑造了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迥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外在相貌和内在精神意识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附属于男权文化和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狭隘格局。从这三位女英雄身上看到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20.
王学梦 《理论月刊》2023,(5):135-145
中国社区治理具有浓重的女性主义底色。经历史回溯和田野调查可发现,由女性“唱主角”的社区工作者是由传统与现代,国家、社区与市场多股“力场”互相叠加、彼此强化而成的时代“协奏曲”。国家的话语合法化和组织合法化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市场改革大潮下女性劳动力就业转移、新兴职业形态勃发和家庭结构变迁“三部曲”充当了“催化剂”角色,社区公共事务的行政性、服务性和自治性等综合体功能则承担了“孵化器”角色,最终铸就了一支活跃于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的“娘子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