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电业难题“家电业的价格战到什么时候是个完?”记者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业内人士私下这样问了。这样的发问者多半是脸色疲倦、神色放松。在很多情况下,房间里多半也是烟雾腾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在业界呼风唤雨的人们才会褪去那层职业化  相似文献   

2.
“我出身贫苦,是靠助学金读书的,是祖国人民和家乡亲人栽培我成长。现在我的生活富裕了,理应把多余的钱用来报效祖国和乡亲养育之恩,兴办公益事业,促进祖国家乡经济文化建设。”这是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会长、香港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教育促进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外商公会会长曾宪梓先生发自肺腑的一席话。曾宪梓先生在客都梅县出生,家境贫苦,母亲含辛茹苦,靠挑炭攒的钱来供他上学。曾宪梓人穷志不短,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发奋读书,在家乡念完中小学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可我对他的思念从未停止过,时不时地还常在梦中与父亲相见。令人称奇的是,每次与父亲相见他都不言语,多半是看见父亲的背影,每次要和父亲说话,父亲立马就消失了。为了能与父亲多呆会儿,我只好忍着涌上心头的千言万语,默默地看着父亲。他也不看我,总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任凭我百般呼唤父亲就是不回来。父亲走了,像是刚走,又像是出了趟远门,好久没回来了。  相似文献   

4.
章剑锋 《南风窗》2011,(26):70-71
与其坐而论道,莫如起而行之。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乏那种碎碎念的人,缺的实乃具体行动者。只要有行动,多少都会有所改变。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愈来愈显生机的源头活水。诸多"小人物"的陆续出场,给2011年中国社会的公共生活增添了几许亮色。这里的"小"是相较于那些掌握决策权、话语权的明星显贵、社会贤达而言。小人物们除了吃喝不愁外,多半是什么资源也不掌握的普通公民,在日常公共生活中,他们往往流于从属被动,特别是传统社会格局中,精英  相似文献   

5.
少年时,我很喜欢登山. 记得初次参加登山队,一位老山友说:"我发现在登一座高山之前,那些显得特别兴奋的年轻人,多半到后来会爬不上去.因为他们才开始,心脏就已经跳得很快,又不知道保存体力.倒是那些看起来没什么表情,一路上很少讲话,到山顶也没特别兴奋的人,能登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也记得初登山时,常对着群山呼喊,等着听回音.有时候站在几座山间,能听到好几声回音.  相似文献   

6.
唐昊 《南风窗》2012,(21):14-14
当下中国社会对儒学的评价呈两极分化之势。一边是孟母堂、国学班的兴盛,一边是对儒学的世俗化贬抑。有朋友甚至开玩笑说你千万别去研究儒学,在中国现下研究儒学的多半是伪君子。我自然不赞同这句话,因我认识的几位研究儒学的朋友人品还是无可置疑的。但又觉得这句话的背后并不只是一个玩笑,而是一种脆弱的认同感。类似的更不堪的评价也映射出当代儒学与大众的某种脱节。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复杂,在这里不做  相似文献   

7.
田磊 《南风窗》2012,(18):8-8
媒体的工具属性早已压倒了其价值属性,对此,传媒业者多半是感到悲哀的。但抛开这个行业,这或许才是一个正常社会所该有的面貌。最近被一部美剧《新闻编辑室》吸引,因其编剧是大名鼎鼎的艾伦·索金,更因为这部电视剧跟我所从事着的职业相关。电视剧的主人公威尔是一家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的王牌主播,在受够了电视业成为广告商向消费者推销商品的途径后,彻底改弦更张,决定带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妈妈,我要到中国去”中国工业展览在美国洛杉矶展出时,一位广告设计师来到现场,受委托设计一句宣传广告语。他发现,会场布置得富丽堂皇,飞金流彩,就好象到了中国的宫殿一般。同时他还发现,参观展览会的观众很多是全家一起去的,而在美国家庭里,提议全家出游的多半是好动的孩子;向谁提议呢?自然是家庭主妇了。于是,设计师就创作了一句广告标语:“妈妈,我要到中国去!”这句话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了当地孩子们的口头禅了,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的诸多妖精中,大多都是独身主义者,即使有老婆也多半是抢的.相对来说,牛魔王就很幸运了.老婆、孩子、情人、兄弟,简直是一个大家族,而且家族的每个成员都与取经团有着或多或少的恩怨.说西游,牛魔王家族是不得不提的. 牛魔王:一位睿智的土财主 牛魔王的第一次出场就是在孙悟空从龙宫抢了金箍棒之后,那时候的花果山兵强马壮,颇有梁山一百单八将齐聚时的声势.之后孙悟空遨游四海广交闲友,结拜了6个兄弟,其中老大就是牛魔王.孙悟空称"齐天大圣"时,他也自称所谓"平天大圣".  相似文献   

10.
南方朔 《南风窗》2012,(25):91-91
美国政府虽然常变,但大公司的利益则是终究不变。他们有本领形成主流意见,形成话题,最后变成政策。现在已完整形成的就是对中国的企业围堵。美国的出版品里有一种叫做当代事务类,它多半是美国军事外交和国安系统及其智库动员出来的著作,由这类著作通常都可以看出美国的战略发展方向。因此我对这类著作一向注意,不敢掉以轻心。最近这半年多以来,我对两本书即悚然而惊:第一本是政治国际顾问公司,欧亚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4,(16):94-94
<正>过去相当长时期,台湾虽有一些进步,但官僚主义的传统犹存,官吏在对待人民时,仍有极大的滥权空间。我长期以来,在台湾从事文学、文化和思想评论之写作,算是评论人,但从来没有闹过新闻。但最近因缘凑巧,我却成了不小的新闻人物。原因是,2012年台湾的马英九狠斗王金平,媒体称之为"九月政争"和"灭王大计"。事情发生后,我找了一个大官朋友,他告诉我马英九的"灭王"是在2012年进境美国时,与"驻美代表"金溥聪密会而敲定。所以我在2012年  相似文献   

12.
采访札记     
尹鸿伟 《南风窗》2008,(11):42-43
地震发生次日,我匆忙赶往机场。临行之前,参考各类已经披露的消息,对照地图,我选择经由德阳、绵阳一线,赶赴绵阳市的北川县。我和驾驶员在大雨中前进,一路上同向行驶的多是封闭得严严实实的军车。驾驶员很奇怪:"我这么拼命是为了养家糊口,你是为了什么?"我愣了一下说:"我必须去现场,否则就要失业了。"  相似文献   

13.
谣言与真相     
质疑不是谣言,真相要靠程序,它们共同构成了针对公权运作的压力机制。在一件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说法是"我相信",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知识、立场、情感和所拥有的信息,做出"我相信真相是什么"的判断。由于许多事件涉及土地、生命等切身利益的抗争,由于许多事件常常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后的突然爆发,也由于许多事件中卷入了众多不满和"不明真相"的民众,所以这种"我相信"  相似文献   

14.
南方朔 《南风窗》2013,(10):94-94
政府有责任去建构一种保护人民免受于各种恐惧的上层建筑。一个具有现代性的国家,它的第一步,就是能将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起来。西方的政治教科书,今天喜欢谈的重点多半是民主参与和多元民主等论题。但20世纪50年代时,却非如此。我有一本1950年代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李普森(Charles Lipson)所写的老式教科书《政治学的主要论题》,它开宗明义第  相似文献   

15.
声音     
《南风窗》2012,(26):16-16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昀。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相似文献   

16.
且行且珍惜     
正从小我是由姥姥带大的,只可惜等我长大后,因为和姥姥在不同城市,距离和时间的限制,让我很少有时间陪伴在她身边,直到姥姥去世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珍惜"二字的重要意义。从此,如何将"珍惜"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中,便成为了我思索的问题。为此,在妈妈60岁生日时,也就是2009年冬天,我带着父母去了海南,短暂而  相似文献   

17.
告别北京路     
又是置办年货的时候。从前,我多半是到北京路买过年穿的新衣,送人的礼物,消磨时间的闲书。即使口袋里没几个钱,走一趟北京路也是好的,东看西看,没有太明显的目标,只是喜欢来北京路散步,走累了钻进一家小食店,几毛钱叫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味檑米饭,就可以吃得很饱。那时候的北京路,不是今天这般繁华,这般喧嚣,这般五光十色撩乱人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2,(21):70-71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这个吉利数字一出,工作上竟真的有了变化。93年我接手"有  相似文献   

19.
南方朔 《南风窗》2011,(19):95-95
中国人社会的一些重要人物,不重视讲话的沟通说服,他们讲话多半官腔官调,既无文采,也乏智性与高度,他们每次讲话,其实都是错过了那次讲话。  相似文献   

20.
正《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写的是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看了这本书后,改变了我对工匠精神和"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近两年,"工匠精神"是个热度很高的词汇。但是,什么是匠人,什么又是工匠精神,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后,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些修复师显然就是我要寻找的匠人,他们身上的特质正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首先,他们有"匠技"。这些修复师或者擅长装裱、临摹几百年上千年前的书画,或者可将木器、铜器修复得尽善尽美,或者可以让宫廷收藏的各类钟表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