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学启 《世纪桥》2008,(2):12-12,20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党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有这样一些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要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依靠民主的方法,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力争把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2.
《求实》1994,(6)
关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研讨综述在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真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最近理论界在认真探讨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以期推进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娟娟 《唯实》2006,3(12):12-14
江泽民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放到新时期“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加以认识,形成了内容更加丰富的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提出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这将有利于我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创造积极、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立足于新时期新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一是提出改革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三是靠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认真总结新时期邓小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主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矛盾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协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将法律制度作为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手段;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引导人民树立妥协、协商、合作、双赢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从审视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点出发,运用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分析与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与发展,揭示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确立了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和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凸显,呈现出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正确分析、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前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所有制、区域发展、体制转型、分配体制、社会心理等六个方面,正确分析和处理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新世纪新阶段存在的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所有制、区域发展、体制转型、分配体制、社会心理等六个方面,正确分析和处理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新世纪新阶段存在的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伶 《实事求是》2008,(5):23-25
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目前,人民内部矛盾呈现数量仍居高不下、矛盾主体发生变化、处理难度增大等特点。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预防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认识不到位,化解矛盾能力不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和汇集分析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尽可能把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在基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教程的知识,联系实际,对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特点以及化解的意义和对策进行探讨,认为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政治利益矛盾、思想观念矛盾、婚姻家庭矛盾、历史遗留矛盾等五个方面。这些矛盾具有活跃性、显现性、群体性、复杂性和局部对抗性五个新特点。根据这些表现和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化解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五条思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多层次、纷繁复杂的矛盾体系,如何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一门科学。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所以需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如何处理好人民内部矛...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确切把握这些新特点,对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经过慎重研究,拟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归结为如下几方面。不当之处,望学界同仁不吝赐教。一、人民内部矛盾主体的独立性众所周知,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按集合程度,我国人民内部利益主体分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层次。新时期前后,我国各集体和个人利益主体的状况有明显不同。在新时期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各集体利益主体的要求和行为统统纳入了国家计划管理范围之内,而单一公有制结构又把所有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10年来,我国社会人民内部矛盾运动逐渐呈现出诸多新变化新特征:在产生渠道上,呈现出围绕经济领域全方位多渠道产生的新特征;在运动态势上,呈现出向着利益矛盾趋同的新特征;在运动形式上,呈出以阶层竞争为基本形式的新特征;在矛盾性质上,呈现出总体“一致性”中渗透着局部“对抗性”的新特征;在内部关系上,呈现出向干群利益矛盾集中的新特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新变化新特征,有助于从新的高度找到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从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提出和创立,经过党的第二代、第三代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使之更加科学化、具体化。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发展,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认识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和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生成、发展与解决的内在规律,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各种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经常地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使社会转型期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多发期。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认真检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分析其成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稳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要求全党都要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是全党必须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武警部队作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指示,确保圆满完成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各项任务。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也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关乎民生问题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增多,而与之相对应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却相对薄弱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应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和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引导民间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发展,并实现诉讼内外的衔接与互补.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期正处在最关键的阶段上,社会有机系统的变动日趋复杂、广泛,出现了新的特征,由此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也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并进入了多发期。能否及时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 一、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家庭矛盾。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婚姻家庭,恋爱择偶平静,伦理规范比较简单、改革开放后,情况就复杂多了,一部分人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家庭矛盾。最集中的表现是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加,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