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多年来社会上有关粟裕对授予他大将的军衔不满,受到毛泽东同志严肃批评的传说,粟裕大将身边的工作人员鞠开同志撰写了<粟裕大将授衔真相>一文,刊登在<北京日报>上作了澄清.实际情况是,1955年授衔时,党中央、毛泽东原本是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衔主动让了.作者鞠开当时并不知情,得悉邵力子说粟裕应评元帅的消息后,当作一个喜讯兴冲冲报告粟裕,并把材料指给他看,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相似文献   

2.
鞠开 《新湘评论》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3.
《湘潮》1993,(8)
粟裕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从50年代参军时起,我就十分敬仰这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但是,见到他本人,却是20多年后的1974年。 1973年秋,我爱人调到粟裕同志身边工作,不久我也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当时,粟裕同志是军科的第一政委,同时又担负国务院业务组的工作。我有  相似文献   

4.
鞠开 《学习导报》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5.
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这是毛泽东同志给予粟裕同志戎马一生的高度评价。在粟裕成功的多种因素中,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他颇具公心与战略眼光。"立德":功名为下,公心为上  相似文献   

6.
储江 《世纪风采》2007,(9):18-19
粟裕同志在抗日战争初期担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他协助陈毅同志指挥了一系列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打开了苏南抗日斗争的局面。粟裕同志叱咤风云、英勇善战的气概,使我这个刚刚参加革命的青年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7.
引 子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把我惊醒了。我拿起话筒,听见对方洪亮的声音:“晓音同志,我是小鲁!我妈妈约你今天上午9点钟在家里会面。我们家还住在地安门的老地方,你有时间吗?”“ “有时间,我按时去,谢谢你!”电话是陈毅元帅的次子陈小鲁打来的,他和粟裕大将的女儿粟惠宁结婚了。我曾特意托他与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同志联系采访时间,准备向读者介绍粟裕大将的婚姻。今日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8.
粟裕在枪林弹雨之中,多次战胜死神。他并不怕死。不怕死,不等于没有想到过死的来临。早在1980年,他就向夫人楚青诉说过自己的意愿:“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1989年2月5日,粟裕同志逝世后,家属遵照他的意愿,将他的骨灰洒向他生前战斗过的地方。骨灰撒放小组来  相似文献   

9.
正我1937年3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新四军在南昌成立时,我是战地服务团第一批成员,当年我只有13岁。1940年初,我从皖南分配到江南指挥部机要科任译电员,从此一直跟随在陈毅、粟裕等首长身边。粟裕不仅是位常胜将军,而且是位爱兵模范。他平易近人,脸上总是  相似文献   

10.
粟裕让官     
粟裕同志是我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杰出的军事家。他以党的利益为重,功成不居,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两次让官,显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1945年9月,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任命粟裕和张鼎丞分别为华中军区正、副司令员。接到电报后,粟裕考虑再三,认为张鼎丞同志资格比自己  相似文献   

11.
1945年10月 27 日,中央任命粟裕、张鼎丞分别为华中军区正、副司令。接此通知的当天,粟裕电呈中央说:“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请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为慎重更有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呈电。”恳切之情,溢于言表。10月29日,中央复示,“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 1948年 5月,中央决定派陈毅去中原工作,华野由粟裕负责。粟裕认为,由陈毅同志担任华野主要领导,有利于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他再三推让,恳留陈毅。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在陈毅同志去…  相似文献   

12.
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大将军衔的十人中,粟裕排名第一。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刘伯承曾说:“粟裕同志百战百胜,是解放军的最优秀将领之一。”一生革命粟裕,侗族,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县一个地主家庭,6岁上私塾,后随家迁入县城上小学。据他回忆,“父亲一心想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27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到北京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大会。这次大会,开得非常隆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方反响强烈,使我深受教育。粟裕同志是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为我国革命事业立下了卓著功勋,他的革命风范、高尚品格和卓越功绩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相似文献   

14.
<正>1980年前后,长篇小说《红日》的作家吴强和粟裕大将有段对话。吴强问:"粟司令,我打算写一部关于华东部队的长篇小说,除领导同志外还想写写师级干部。你看以谁为原型好?"粟裕考虑了一下,说:"你可以以廖政国同志作为一个典型。这个同志很有特色。他的头脑很聪明,能带部队,能打仗,作风顽强。他对部队非常熟悉,基层干部甚至士兵的情况都摸得透透  相似文献   

15.
博览之窗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第一大将的军衔。自那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的军衔问题成为大家关心和议论的焦点。多数同志,包括党外的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等人,认为粟裕战功很大,消灭的敌人很多,感到授他大将是低了,应该评他元帅。甚至有人还埋怨到毛泽东那里。也有人冤枉他,竟说他没授上元帅后,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那么,粟裕授衔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按当时授衔的依据,毛泽东同大家的想法一样,是要给他授元帅军衔的。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  相似文献   

16.
《湖南党史通讯》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在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几位湖南籍大将的简历中说:粟裕曾任红十五军团参谋长。但据笔者查证,他并未任过此职。一、今年二月十四日《人民日报》文章《光荣战斗的一生——粟裕同志生平事迹》说:他历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团长、团政委、师长、师政委、  相似文献   

17.
两件心酸事     
吴镕 《世纪风采》2007,(8):28-28
这篇追忆,憋在心里多年。终于写出,是希望心酸不再,共建和谐。 2003年,我在丹阳市参加纪念管文蔚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会上宣读了粟裕夫人楚青同志的一封信,闻者无不动容。信上说,文蔚百年,我原本一定要来,医生却坚决不让我离京出远门……粟裕与管文蔚同志,生前共患难,打日本,打解放战争;解放后两人都受批判,受委屈。这对生死与共的战友,  相似文献   

18.
唐衡 《世纪风采》2006,(8):47-47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9周年前夕,一部由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组织编撰的力作《粟裕年谱》公开出版。7月24日,中共江苏省委和军事科学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共同举行了《粟裕年谱》出版座谈会。追忆粟裕同志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1961年9月,毛泽东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并特别指出其运筹的淮海战役令人不可思议。毛泽东却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粟裕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1907年出生在湘西会同县一个侗族家庭,1924年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接触许多进步思想而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因遭受反动派迫害,在组织的安排下加入叶  相似文献   

20.
鞠开 《世纪桥》2012,(6):18-19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一生战功总结的一个缩影。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一功呢?这里仅从提建议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