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耐住寂寞养"静气"。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没有城市里的繁华和热闹,也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和场所,生活条件艰苦,容易产生失落感。这时,大学生首先要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摆正心态,正视工作环境,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在农村开拓一番事业,做出一番成绩,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彻底根除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浮躁之气,甘于吃苦,以苦为乐,踏踏实实地干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  相似文献   

2.
“陶母退鱼”的启示季明志,侯宣晋朝名将陶侃,在做县吏时,利用职务之便,弄了一坛官家的成鱼托人送给母亲。陶母不但没有收下,反而写信责备说:"你做了官,用公物赠送我,这不但使我得不到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陶侃听母亲教训,从此经常检查自己的为人,克勤...  相似文献   

3.
肖德安 《党课》2011,(2):64-65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生在世,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干事创业同样需要平心静气,缺乏平心静气,不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难以有戍。  相似文献   

4.
切莫因小失大委明志中国有句古语:“福祸无门,皆由自取”。确实,古往今来多少人本可无灾无祸,但由于贪心不足,利欲熏心,终于导致身败名裂,甚至身首异处。前些时候,原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涉及经济案件畏罪自杀,贵州省公安厅厅长郭政民因犯有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会贻误事业,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性躁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相似文献   

6.
也谈淡泊     
也谈淡泊细雨淡泊,是一种书面文言,意为恬淡寡欲。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在,淡泊一词大多表示不追求名利。在这五颜六色的人世间,我们面对的一切似乎都张着诱惑的大口,诸如官职、名利、地...  相似文献   

7.
谢清泉 《党课》2011,(18):69-69
“静”是一个人品性修养、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写过一段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是“静”?“静”是一种理智,是自我克制、自我提高的“法宝”。“守静”就是保持无贪、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平淡、淡泊。  相似文献   

8.
秦国文 《学习导报》2012,(18):19-20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千百年来,一代名相引自刘安《淮南子》的这句话,被亿万人当做座右铭信守坚持。在经济社会转型越来越走向深入的当代,党政干部同样必须从先贤的人生修炼中汲取营养,在为事的过程中,信守“默默无闻做事”的宁静,在为事的追求上,瞄准“不要做得默默无闻”的高远。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权者在用权的价值取向上有“为公”和“为私”之分。为公,它是责任的同义词,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为私则“权欲”越重,私欲越膨胀,危害越大,故掌权者必须摒弃“私权”,其内心世界须从五个方面加以深化。首先要明志。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掌权者应将权力看成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职位是为群众服务的岗位,人民既能给予权力,也可收回权力,所以掌权者要时刻保持一种手中权是人民之权的心境,即时刻心有“公权”,摒除“私权”,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会对权力有任何非份之想,也可避…  相似文献   

10.
三同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省,让人备受启迪,它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平心静气对于修身治学的重要意义。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还会贻误事业。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不是怀有淡泊宁静之心,是衡量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当今我们有多少人做到了淡泊宁静?我们有的更多是浮躁和浮华,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其本质是虚荣。  相似文献   

12.
“得”“德”之间曹敬宗为民公仆、当以"德"字为本,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意,而后自己也会有所"得"。故《礼记》有云:"德者,得也。"无德处事,一味信奉"厚黑之学",虽亦能有所得,然有德之"得"与无德之"得"是截然不同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  相似文献   

13.
澹泊明志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5,(7):30-30,32
“澹泊明志”语出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意谓:恬静寡欲,志向远大。其原句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后历代文人志士常以此语鞭策自己.鼓励别人,成为我国古代道德伦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人《杜诗言志》中写道:“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相似文献   

14.
姜勇  胡淼 《党建》2013,(8):58-58
如何使一堂党课起到沟通疏导、说理明志、凝聚人心的作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党委通过开展“微型党课”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有一句千古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君子总是通过排除杂念、节俭朴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不到清心寡欲,则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做不到思想宁静,则无从实现远大的目标。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贫困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人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艰难困苦面前,我们党的广大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终于领导人民走上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如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大量增长,党员干部又面对新的严峻考验,这就是生活富裕了,还…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很多人提倡“俭以养德”,即是说保持行为清廉,生活俭朴,戒除奢侈,洁身自爱,保持高洁的情操。这是一条古老的修养之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给儿子的告诫中做过高度的概括:“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挥霍无度,  相似文献   

17.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杨向仁我国古代负责监察百官的"官"称"御史"。"御史"之名,在西周的官职中即己有之,这时的御史仅在君主左右掌管文书档案和记录等事务,并无监察职能。至秦朝,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原来在皇帝身边"掌赞书而受法令"的御吏。成为司纠察之...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7,(3)
正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时常告诫子孙后人,要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心存远志,经世济民。54岁时,诸葛亮给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告诫儿子修身、养德、立志的做人做事之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一个有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20.
淡泊是一种品格。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里,时时受生活浪潮的冲击,难免会遇上事业受挫、家庭变故、天灾人祸等等事情。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完美与缺憾,组成了一曲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交响乐。这就要求我们把淡泊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注意培养自己宽宏大度、真诚坦荡、耐压抗蚀、刚毅坚强的品格,以海样的胸怀,山样的博大,纳百川,容万物。只有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人生交响乐中弹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淡泊是一种宁静。古人云:非宁静无以明志,非淡泊无以致远。淡泊是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