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62年间,柬埔寨从英国进口的貨值达1亿零9百万瑞爾(柬元,下同),占柬埔寨进口总值的3.2%,此1961年英国所取得的成就(4.5%)減少甚多。泰晤士·商人牌(Thames Trader)卡車和馬塞·弗古逊牌(Massey Fergusson)拖拉机佔車辆进口值的4,150万瑞爾。 泰晤士牌卡車在当地市場上很暢銷,因为它每辆的售价(包括征稅)才20万瑞爾,而美国卡車的售价是26万瑞爾。侭管和柬埔寨签訂了貿易協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意在这方面进行竞爭,但无法和英国的泰晤士·商人牌卡車相对抗。  相似文献   

2.
輸入渐增、輸出停滯 新加坡与“歐洲共同市場”各国的貿易,从1957年至1960年的輸出入,大体是停滯,沒有什么大的增減。1961年以后,从“歐洲共同市場”各国的輪入是銳增;另一方面,对“歐洲共同市場”各国的輸出則有減少的趨势。輸出減退的趨势,不仅是对“歐洲共同市場”各国,卽为美国、英国、日本等等的先进国家,也是一般的趨势;但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1962年,英国向南越推銷的商品又有新的下降,人们不难由此預测英国日后在南越的市埸情况。英国对南越的出口总值,1960年是260万鎊,1961年只有169万鎊,到1962年又下降到120万鎊。 这是由于1952年正当(美国)增加对南越的貸款而全面实施“专买美国貨”政策所致,而南越以自己的外汇支付进口的計划又由1961年的1亿零1百万美元減少到1962年的6,200万美元。 只有英国汽車的銷售量保持或接近1961年的原  相似文献   

4.
香港《远东經济評論》和日本《海外市場》先后发表了它們的評論員和通訊員写的有关英国、西德、“歐洲共同市場”和日本等資本主义国家对东南亚各国的貿易情况,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情况并向其本国的統治者和資本家献策。但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由于美帝国主义对东南亚各国的扩張和掠夺,日益排挤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东南亚各国的經济势力,被排挤的資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了諸多的对策,因而,在东南亚各国的市場上,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間的相互傾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銳化。同时,从这些文章中也反映了随着东南亚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漲,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各国的經济地位也日益动摇,它們的渗透手段遭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它們在哀叹之余,仍企图继续在东南亚作最后的挣扎,提出所謂“援助”、“友好”和“經济貿易合作”等等词令只不过是为其扩張政策搽脂抹粉而已。但是,近年来日本对东南亚的經济联系日益加强,扩張的手法也較多,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南亚經济竞爭中的一个勁敌,也值得加以注視。  相似文献   

5.
“欧洲共同市場”是次于日本的输入国 泰国对外貿易的主要国家,是东南亚各国、日本、美国;至于“歐洲共同市場”各国同上述各国比较起来,对这一地区的貿易量是不多的。以自1958年至1961年止的四年間每年平均贸易額看來,泰国从“歐洲共同市場”各国輸入約15亿銖(20銖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东盟五个成员国中四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一向是工业国家的原料供应者,新加坡则一直作为在远东地区对英国服务和其它东南亚国家对外服务的中心。过去十多年,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东盟五个国家的经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加坡已变为一个出口现代工业制品和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心,但是,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和转口贸易对于新加坡的经济仍然不是微不足道的,其它四个国家也继续大力加强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相似文献   

7.
向“欧洲共同市場”各国的輸出銳增 緬甸与“欧洲共同市場”各国的貿易,虽然入超经常是在緬甸方面,但入超幅度是从1957年的1亿4千5百万緬元減少到1962年的7千3百万緬元。在这个期間,緬甸由于限制輸入从入超国轉为出超国,这是根本的原因,但關于对“歐洲共同市場”各国的輸出方面,它的增长率却是显著的。这就是,1962年对“歐洲共同市場”輸出額約5,000  相似文献   

8.
走向贸易自由化新加坡的外贸政策与管理体制(上)曹云华新加坡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是实行自由贸易,不征收出口税,进口税也很低,也几乎没有什么进出口限制,大部分商品均能自由进口和出口。除了实行自由通商外.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还包括自由通航、自由航空、自由...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来,正当菲律宾从英国进口的商品迅速增加的时候,菲律宾对英国的出口却下降了,儘管菲律宾放松了外汇管制,而且比索的币值日益下降,但1962年菲律宾从英国进口的商品又有所增加。总的說来,由于从美国进口的商品特别貴,而外汇管制的开放又已經刺激了菲律宾从非美元地区的进口,并且便它达到同样的程度。 从英国进口的商品显著增加的原因大部分是由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世界上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目前,它是亚洲重要的资金市场;它的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超过了八十亿美元,已居亚洲第一位;它也是亚洲美元市场的首创地,资产总额超过了一千亿美元;黄金市场也在日益发展。它的国内国际金融业务都很发达,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一九八一年,金融业在新加坡的国  相似文献   

11.
1957年3月25日由此利时,盧森堡、荷兰、西德、法国和意大利簽訂的“罗馬条約”,为建立“歐洲經濟集團”和“歐洲原子能联營”提供了条件。欧洲經济集團或歐洲共同市塲已于1958年1月1日宣布成立;共成員国就是“罗马条約”的簽署国,亦卽一般人所熟悉的“內六”。“欧洲共同市場成立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庞大的經濟單位,俾能在其内部自由地調动人力、物力、勞务和资本,并在內部执行共同的规章和政策”。 共同市場的“內六”操纵的着23.5%的世界貿易,一旦英国、丹麦和挪威参加这个集團,在經濟方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的外国直接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仅620平方公里,人口260万的小国。可是自独立以后,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目前,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在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中,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资不仅占新加坡全部资本形成(不包括石油化工)的三分之二以上(见表一),而且雇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小国。新加坡现政府被认为是“高效而廉洁的政府”。它的70001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987年1月1日统计数)以高效廉洁闻名于世。 一、新加坡文官制度的历史背景 新加坡的文官制度属于英国类型,在许多方面与马来西亚有相似之处。这是与其历史背景有关的。 从1842年正式被英国人占领到1959年自治邦成立,英国在新加坡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  相似文献   

14.
西德是第三位的輸入国 首先从国别貿易來看,从菲律宾的輸出,“歐洲共同市場”各国全部所佔的比重,在过去五年內是有停頓的趨势。其中仅有西德在“歐洲共同市場”各国中强烈地反映了对菲律宾接近的热情,与对菲輸出一样,购买菲律宾原料着实是增加的这一点,是引起人們的重视。 如果就菲律宾的輸入來說,在“歐洲共同市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的外资立法与政策钟南一、新加坡利用外资概况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面积约626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华人约占78%。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传统上为转口贸易港。在英国统治时期只是一个原料和工业品集散地,因此英国搞了一些港口、交通、通讯基本设施,...  相似文献   

16.
邱逸 《港澳研究》2021,(1):74-82,96
1941年12月日本进攻港英当局殖民统治下的香港,香港保卫战爆发前英国政府为了保全其帝国整体利益,对香港进行了战略性放弃,"明线"上表现出坚决保卫香港的姿态,"暗线"上却将主要军力撤至战略位置更重要的新加坡。英国在军事上放弃防御香港的同时,又拒绝通过不设防城市的方式避免香港受战火摧残,最终导致香港军民承受了重大伤亡,香港陷入日本的残酷占领和统治。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华人的社会组织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 概述 一八一九年,大英国主义殖民头目莱佛士占领新加坡,把新加坡作为同中国和日本进行贸易的转口基地。据报告,在这小岛上早已住有一百二十名奥朗劳特人(Orang Laut)和三十名华人。一八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莱佛士在委任首任总督法夸尔时写给霍尔中尉的信中,述及华人在位于实利己山(Selligie Hill)西方斜面上经营甘密种植园。由此可见新加坡在莱佛士上岸以前已居住着华人这一事实。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从一八一九年以来就承担新加坡主要建设者的最早的华人,在当地已定居了多年。由这一事实还可追  相似文献   

18.
一、新加坡文明建设的成功表现对新加坡文化建设成果,在新加坡国内外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它是“文化沙漠”;一种认为它很成功,也很有特色。文化沙漠论者认为新加坡建国后的前20年只注重经济建设,对文化关注太少,以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甚差,社会流行的作品几  相似文献   

19.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十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令人注目。1945年,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起点差不多。两者均属城市国家或地区,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起贸易港口的作用。没有多少制造业。居民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南方的炎黄子孙。1960年,两地的人均国内(区内)生产总值不相上下,在后来的25年中增长率都在6%左右。两者都是自由港,允许外国商品和资金自由流动。两者都攀登过同样的工业发展阶梯。两地的技术和设备多是从海外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史书记载,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与交趾(越南)有了往来。我国与新加坡的友好往来,有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作依据的应自宋朝开始。元朝时中、新通商更加频繁,甚至已有我国人定居新加坡。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经过新加坡。 在新加坡属于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邦时期,两国仍有航运关系,绝大多数是由私人商业机构自行采购和配运。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国虽未建交,但人民之间友好往来不断增加。一九六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