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总是习惯于由我们来决定告诉公众什么。较少考虑公众想知道什么和需要知道什么。如果总是自言自语、直奔主题地为其所在的组织评功摆好、歌功颂德。那么新闻发言人发布的新闻性、对于媒体的吸引力争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便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感悟快乐     
<正> 快乐总是留在儿时的记忆里。有人说,这是一种很矫情的现代病。但很多人就患有这种病,好象还病得不轻。那时我们还年幼,父辈们年轻;我们任性顽皮,父辈们含辛茹苦;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父辈们什么都知道,但又什么都不告诉我们;我们很快乐,父辈们总是很忧虑,可是我们不知道。等到有一天,我们觉得自己不再年轻时,父辈们已经老得面目全非了。每次看到他们,我总是要想起年幼时的快乐,看到这些曾经给我快乐的人一天天老下去,就会产生“快乐也会衰老”的念  相似文献   

3.
不知道什么原因,对思想政治课那么感兴趣,当了教育局长的我,还居然在重点中学兼上这门课;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那么爱不择手,在我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这刊物,一有空,我就翻翻它,逢着同行,我总是谈着它,对着学生们,我总是夸着它……  相似文献   

4.
方羽 《中国减灾》2012,(4X):28-29
<正>今年3月31日,你会不会参加"地球一小时"?什么,你不知道什么是"地球一小时"?好吧,大概你的故乡还没有出现我们地球这样严重的环境与气候危机,所以不太能理解我们地球人总是想要发起这样或那样的全民行动来拯救家园的迫切心情吧……  相似文献   

5.
很小的时候,冥冥中那个他就在我梦的翅膀上雀跃。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他究竟长得什么模样,但却让我从此成为习惯有心事的女人。人前总是笑脸相向,人后总是心如鹿撞。  相似文献   

6.
无知的乐趣     
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也许,特别是在四月份或五月份——而不对他的无知的领域像海洋那样宽阔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在乡下散步而不对自己的无知的领域像海洋那样宽阔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活着然后死去,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我们整整一生都有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然而我们的观察力是如此微弱,以致我们中间许多人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我们像孩子似的争论布谷鸟是否飞的时候总是唱歌还是仅仅有时候在树枝上唱歌,争论查普曼的下面两行诗是根据他的想象呢还是根据他对大自然的认识写的:  相似文献   

7.
台北闹饥荒     
每次回到乡下老家,要返回台北的时候,妈妈总是塞到我的行李箱里很多东西,一直到完全塞不下为止,那种场面就好像台北正在闹饥荒。“妈,你什么都不用带,台北什么都有。”我说。妈妈总是这样回答:“骗你的!台北什么都有,台北又不是极乐世界。”我把芭乐、橘子、哈密瓜拿出来,说:“至少,这些水果都有。”妈妈又帮我塞进去,说:“我们乡下的较好吃,也较便宜。”我把一大包肉干、肉松、肉脯拿出来,说:“我们家楼下就有新东阳呀!”她又帮我塞进去,嗔怪道:“你知道什么?我是买给我孙子吃的,又不是买给你吃,何况人家这些都是手工做的呢!”我看拗不过她…  相似文献   

8.
2014年11月10日《光明日报》刊发吴来安的文章,文章提及公益广告是时代文化的窗口,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亦不可低估。究竟要怎样创制才能满足公众的审美和兴趣?首先要讲“理”。一个画面,一个镜头,如果连道理都说不清楚,公众看过后不知道该广告要宣传什么,弘扬什么,又如何引导公众思维,实现公共利益?当然,“理”必须是公众都认可的“理”。公益广告的创制还需讲“情”。无情不动人,说清了理,没有打动人心的表现,依旧不能引起公众注意。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问题是近年来被多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目的是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我们今日所需要的东西。然而若要向对象索取什么,首先应该知道对象到底能给我们提供些什么。 传统无力决定 自己的存留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强调不能割断传统,并将之形象地比作不能手提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却过少地注意到,我们也不能留住传统,就像我们无法留住时光。传统之所以被称为传统,就是因为它已经不是现实,而是离开我们的东西。现实中也仍然有传统的东西,但那总是次要的、局部的。问题很明白,假若  相似文献   

10.
坐而论道 坐而…做而…… 2002年,“知道分子”横空出世。当然我们知道“知道分子”也是“知道分子”告诉我们的。一天醒来,那些我们尊敬着的、仰视着的、追随着的精英们忽然谦逊地说,他们是知道分子——而已。知道分子们常常在主流或非主流的媒体里露一小脸,忙着些观察啊分析啊一类高屋建瓴的工作,总是用一些晦涩的言语表述真知灼见,一副洞察世事、体察民情的姿态。  相似文献   

11.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2,(20):61-61
社会是一所学校,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苦难的教育,一个人就不知道苦难为何物、幸福是什么,就不能真正深刻地了解社会,也不可能智慧地忍耐苦难甚至躲避灾难,更不能彻底感悟人生。苦难能使自己奋发,苦难能促自己成熟,苦难能使自己坚强和刚毅。大凡一个成就伟业者,总是先要经历一番磨难。没有苦难关,何来成就感。历经苦难,则须坚信还能创下大业。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最知道什么叫珍惜、什么叫幸福、什么叫感恩。譬如一个人离开父母独自去闯荡世界,自己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苦难,也能够体会  相似文献   

12.
雨落的时候     
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开始喜欢雨。喜欢撑着一把伞,在雨里缓缓地走,雨落的声音便好听地滴在伞上,嘀嘀嗒嗒地响。当然,爱雨还因为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地方,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  相似文献   

13.
坐而论道 坐而…做而…… 2002年,"知道分子"横空出世.当然我们知道"知道分子"也是"知道分子"告诉我们的.一天醒来,那些我们尊敬着的、仰视着的、追随着的精英们忽然谦逊地说,他们是知道分子--而已.知道分子们常常在主流或非主流的媒体里露一小脸,忙着些观察啊分析啊一类高屋建瓴的工作,总是用一些晦涩的言语表述真知灼见.一副洞察世事、体察民情的姿态.  相似文献   

14.
王白娇 《新东方》2008,(12):40-42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给食品行业声誉带来极坏的影响,给国人带来了很大冲击,不少家庭为此付出代价,各级政府也屡受责难。更沉重的是,它使公众陷入到一场巨大的信任灾难之中,公众不知道该相信什么,相信谁。焦躁不安的心理和信念迷失,不仅严重影响公众自身的生活质量,更成为引发大量社会问题的主观因素。积重难返之时,必将带来社会的剧烈动荡。  相似文献   

15.
曾祥华 《群众》2014,(5):59-60
<正>政府信息公开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前提条件,是公民了解政府的基础,只有公众对政府行为有了了解,才有可能产生对政府的信任。没有信息公开,就没有政府和公众的真正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真正信任也就无从建立。正如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其题为"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演讲中指出的那样:"在民主的社会,公众有知道和被告知政府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基本权利。保密是具有腐蚀性的,它与民主的价值背道而驰,并且制约了民主的进程。它是  相似文献   

16.
在普遍支持禁止体罚的社会舆论下,我们知道了不应当做什么,但我们不太明确应当做什么。  相似文献   

17.
新西兰政府电子政务的兴起源于对公民与政府间沟通和交往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新西兰公民与政府沟通主要依靠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新西兰公民总是想知道他们的政府每天都在干些什么?怎么干?同样,政府也想了解公民有什么愿望和要求?进入九十年代后,世界各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在信息化浪潮下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随着网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所讨论的是加拿大青年的生活方式与态度,探讨过去几年中业已发生的变化方面并考察这些变化对加拿大青年产生的影响。重点是在13~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16岁时以及将近70%的人到19岁时是在上学。几年以前当我们询问中学初期的女孩她们将来的计划是什么时,大多数人总是回答:“我不知道”。现在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每个学生实  相似文献   

19.
我们这批新招的民警中,谁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是按“师傅”(老民警)们的叫法,称他“黄军裤”。他总是穿着一条八三式的绿警裤。其实那并非是军裤,也非黄色的,但大家习惯这么叫,我们也这样称他了。每逢他来,各办公室的老同志,都赶快喊:“快关门!黄军裤来了!”“黄军裤”每次来局里都浑身酒气,提着半瓶劣质酒,疯疯癫癫地找人说话,特别是见到穿警服的,更说个没完,但是没有人搭理他。若是有人搭个腔,他就越发地来劲。有一次我看他那样子可怜,好心地劝他:“老师傅!快回家吧!这是公安局,我们在工作呢!”他吼叫起来,“什么?公安局!我知道!老子…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我们家起床最早的人。母亲一早起来洗脸、梳头、扫地、做饭,忙忙碌碌着,一直到我和姐姐起了床,她也没有闲下来。那时我和姐姐还都在上小学,学校离我们家有很长的路要走。每当我们要出家门时,母亲不管手里在忙什么,总不忘嘱咐我们一声:“中午早点回来”(那时的学校中午是没有午饭的)我们自顾走我们的路,每一次都是很随便地回她一句:“知道了!”其实出了家门我们就把母亲的话像风一样地忘到了身后。每一次我们都是在外面疯玩到肚子咕咕作响、再也忍不住饿时才想起回家的。母亲总会先于我们的脚步抵达家门时给我们开开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