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构"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勇 《理论学刊》2007,(4):85-8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九亿农村人口的民心工程。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大目标,还需要建构相应的乡村治理机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本文认为,这一机制体现着“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理念,主要包涵三方面内容: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以农民为主体的意识和制度安排,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基础上的政府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培养新型农民,必须提高认识,找准问题,更新观念,优化环境,加大培养力度,壮大新型农民队伍,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点在“乡村”、重点在“村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农民。从社会…  相似文献   

3.
经过充分民主的“规矩”,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兴奋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等靠要”的思想消失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压力大大减轻。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共同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随之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大有作为。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乡村旅游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拓展了旅游资源领域,丰富了四川旅游产品,满足了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已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贫困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经济来源。  相似文献   

5.
宝亮 《新长征》2011,(3):48-4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内的伟大的系统工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以广大的农民为本。  相似文献   

6.
王金全 《共产党人》2007,(24):40-42
近年来,西吉县单家集村以加快发展保障和谐、以民族团结促进和谐、以文明进步引领和谐,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不等、不靠,不要”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构建新和谐村庄的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构建和谐新农村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转型的重点,也是难点。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怎样组织起来,建设新农村是当前的重点。因此,农民的组织能力建设,尤其是合作能力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要点。文章从农民合作的历史变迁梳理出农民合作遇到的困境,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建议建设新农村要注重农民的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合作能力,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可执行性,2006年2月21日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涉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农业流通、粮食生产、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循环农业、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保障、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土地征用、生态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治理、社会事业、义务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文化建设、卫生建设、新型文明风尚、税费改革、金融改革、基层组织建设、农民权利的保障、新型社会服务化组织等方面的措施,既结合了中国农…  相似文献   

9.
在那希望的田野上——桂林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林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活质量提升,强化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及民主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还存在农民主体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缓慢和失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我们应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以先进文化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孟令国 《共产党人》2007,(24):44-45
2006年以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创新性地提出了“规划可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组织坚强、管理民主、城乡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农村“六有”支部创建为抓手,着力做好强基固本、村企合作、改善民生、现代农业“四篇文章”,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呈现出农业优化、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新气象,闪现出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其中隆湖开发区“星海人家”新居工程,配套建设了“四位一体”日光温室,既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又大力发展了设施农业,成为自治区“塞上农民新居”建设的亮点工程;潮湖村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村企合作,发展机械加工、石料生产等项目,成为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典范;龙泉村依托当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业,  相似文献   

1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素质缺位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突破口就是要培育新农民。  相似文献   

12.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乡村改进实验中提出了“富教兼施”的原则。这一原则将“富农”与“教农”并重,“随富随教”,在实践中收到了积极效果。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应该从中汲取经验,从富农入手,增进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同时重视“教农”,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村庄闲话本身的衰落、闲话内容的变化和闲话功能异化三个方面考察村庄闲话的变迁,发现村庄闲话的道德评判功能不仅降低且走向异化。闲话变迁折射出乡村社会价值观的变迁,闲话是理解乡村社会性质的重要切入口。在农村重塑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4.
陈勇 《求贤》2006,(11):15-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大力加强“三农”建设,而“三农”建设的基础则是农民素质建设。在经济建设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经济建设才能走向正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应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全力塑造素质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5.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生产力,增强乡村经济综合实力,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重点,从解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把洛龙区李楼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杨扬 《党建文汇》2006,(4):26-2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薛凯等在近期的《半月谈》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革。“村改居”进程加快、农村出现阶层分化、新兴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农民思想更趋开放、人口流动打破社会固有结构、乡村治理面临突破与转型等等,均对党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也使得传统的农村党建出现了诸多新的走势。  相似文献   

17.
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沅江以创新为手段,抓住技工培训这个着力点,致力于做响“沅江技工”品牌,为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展示我市新农村建设成果,反映广大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本刊从今年第一期开始,增设“美丽乡村”栏目,陆续推出一些津郊大地在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独具发展特色的典型村,以进一步激励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大村庄体制改革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可以根据实践探索确立以“村庄合并、支部合并、规划配套、干部配套、资源配套、服务配套”为主体内容的“两合并四配套”型大村庄体制构建模式。大村庄体制的构建不是一个盲目的实践过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要以结构功能论、市场风险控制论作为理论依据。当前着力构建大村庄体制的紧要任务是:大力推进合并村庄后的集中定居点建设,探索集中定居点社区化管理模式,培育村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搞好并村后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土地流转视域下的"空心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许多地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社会发展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人力资本空心化,土地抛荒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集体空壳化、科技空心化以及公共服务空心化已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却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契机.因而以充分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为前提的土地流转,为"空心村"的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