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深受社交媒体"变量"的影响。产生这一"变量"的重要因素在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基础,即人际关系网。在国际传播工作格局中,新闻宣传领域是借助社交媒体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其主流工作路径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却较难从人际关系网层面充分应对社交媒体"减量"风险。对此,统战工作需着眼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基础及关系传播,立足自身人际关系资源优势,构建"互联网+"统战关系国际传播网,进而推动社交媒体"变量"变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政府以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传播、增进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建立和谐友好的世界为主旨而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来华留学生作为世界汉语学习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感知者和传播者;在向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时应该秉承尊重、共存、对话的理念。"善行河北"为留学生感知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课堂;应该鼓励留学生为"善行河北"注入国际元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向前推进,"一带一路"的成效已在中亚地区释放出较大的活力,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结晶和重要文化交流平台,增进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中亚地区孔子学院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授到世界各地,为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文化外交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价值传播的主脉络。"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中华文化价值理念基础之上,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维度相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逐步成为沿线各国认同和维护的共同价值。"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需要发挥文化价值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建立中华文化价值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平台助力、品牌打造、信息保障和智力支持机制,塑造民心相通的互信共容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和应有之义。华侨华人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天然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浙江华侨华人通过华侨社团、华文媒体、华文教育等多重渠道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语境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促进浙江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和创新手段,加大扶持力度,挖掘当地侨社的文化资源;注重对华侨华人新生代中华文化的培育与涵养;倡导中华文化与住在国文化共生共存,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文化"送出去"为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以"卖出去"为主的市场化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议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重构全球文化产业链,集聚和整合全球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打造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平台和合作交流机制,建设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国际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企业,培养懂文化、善经营、会外语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并推动中介服务机构同步"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新疆位于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必经之路,其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取决于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不同历史时期沉淀下来的多民族、多宗教的人文背景。基于中华文明孕育根基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中华文化一样的文化特质和肌理表象。笔者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共生的"前世"经历,探究在"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激励下,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共生的"今生"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再创中华文化辉煌,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脚点在于富民强国。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基于文化强国视阈,考量新形势下中华文化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寻中华文化复兴策略,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推广通过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祠堂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为特别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家族组织密切联系的一种农村家庭和社会自我治理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传播方式,主要以家族祭祀、家族读谱、家礼家训教育等方式发展和传播,其内容纷杂,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待祠堂文化,必须客观、科学、礼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深刻影响。沿线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通过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抓住重要历史机遇,通过民族文化与品牌建设的密切结合,大力宣传推广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蔓延的形势下,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组织之间进行国际反恐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明确当前恐怖主义活动的发展状况以及把握现行国际反恐合作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国际反恐合作的有效开展十分重要。作为国际反恐合作的大力倡导者与积极参与者,我国目前正在推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反恐合作有着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地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以再造民族地区文化新话语体系为关键,以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坚持"二为"的服务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统筹推进"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和加强海外统战工作意义深远.新时代高校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此,高校应从理念、载体、方法、受众等维度树立差异化传播理念、建立多元化传播载体、创新传播话语体系、做好海外受众群体分类,并以塑造传播品牌融合多元传播媒介、提升传播技巧、打造高素质传播队伍等为着力点,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中,"中国土壤"包括中华文化的土壤,"天下为公"则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天下观"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哲学思维,其发轫于西周初期,在"周秦之变"时期得到因袭和发展,完成政治性、精神性、伦理性的统一,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政治文化的重要基因。近代中国因受西方文明冲击,"家—国—天下"的文化结构虽被"国家主义"重构,但"天下观"将因中国的崛起重新作为价值判断担当。  相似文献   

16.
建构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中华文化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必须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力争掌握塑造国家形象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拉丁美洲特别是中美洲地区一直是台湾的"外交重镇。在该地区,台湾有它过半数的所谓的"邦交国"。它们毗邻美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作用。这些"邦交国"是台湾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发声者与支持者。这使得台湾当局对它们都不敢掉以轻心。然而由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日益稳固。出于整个国际环境和自身利益的考量,不少拉美的台湾"友邦"已经出现离心迹象,甚至开始谋求与中国建交,与台湾"断交"。其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已名存实亡,台湾与拉美地区国家的"外交"关系前景日益暗淡。这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外交评论》2016,(2):82-109
"伊斯兰国"的快速崛起使其成为当前国际安全研究的重要议题。它在兴起过程中成功的战略动员,集中体现了当代恐怖主义的"进化"与变形。首先,它通过开动"国家"机器,编织了一张可供战略动员的恐怖主义社会网络;其次,它通过配合使用媒体、人力与财政三大战略动员手段,汲取了充分的国际关注、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源;再次,它通过与"基地"组织的战略竞争、在中东地区的渗透扩张和向国际社会输出暴力的对外行为,力图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其治下的政治秩序。长远来看,"伊斯兰国"庞大的恐怖网络和强大的战略动员能力将使得国际反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克服其战略动员造成的多重影响,国际社会需要采取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举措予以应对,以求有效化解这一组织对国际安全和地区秩序不断加深的威胁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走以文化为核心的复合型城市发展模式,对于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引领文化发展方向、驱动社会整体进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西安具备多种多样的重要文化资源,这是其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独特优势,但"中华文化标识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传承、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对外传播等方式进行统筹规划,重点实施。  相似文献   

20.
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传教士起,美国开始了儒家文化的介绍、传播和研究,到二十世纪后逐渐发展成熟。随着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日益重要,美国儒学研究迅速发展成为海外儒学研究的中心,美国学者从西方哲学角度出发研究儒学,对当今儒学的现代化转化和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也增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归纳和梳理当今美国新儒学的思想,了解西方学者如何看待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