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确立边疆制度的国家。但是,在两千多年的边疆发展中,中国的陆地边疆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因此,陆地边疆治理主要围绕族际关系展开,并形成了"族际主义"的治理取向。新中国成立以后,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仍然在延续。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的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国家的领土内不同区域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超越领土的活动不断扩大和日渐频繁,国家利益溢出领土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因此,国家发展的地理空间场域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在此条件下,陆地边疆及其治理的地位也前所未有地凸显,陆地边疆治理的"族际主义"取向与国家治理及发展的不适应性也愈加突出,将陆地边疆治理的价值取向由"族际主义"转向"区域主义",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自由国家"、"铁的工资规律"、"由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等说辞逐一进行了批驳,指出了"国家帮助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消磨无产阶级革命斗志"的拉萨尔主义的理论本质。这一檄文启示我们:在阶级社会,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自发的暴力革命才能真正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实现自身解放,除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3.
傣族以糯米为原料酿制出美酒,其中蕴含的酒文化历史悠长。傣族酒文化是对傣族先进稻作文化的最好诠释和佐证,也承载着僚族的发展历史,展示着傣族的审美追求,唤起傣族的文化自觉。我们应当高度认识和审视傣族酒文化的深刻内涵,打造酒品牌,发展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4.
傣族封建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傣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古老文明,独具一格的民族。现今的傣族,是历史上我国南方百越族群中的一支,是百越后裔在云南最大的民族,其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傣族是聚族而居的民族,现在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较大聚居区在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以及邻近的临沧、思茅、红河、文山等地州县,现有人口约110万人。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时期成立的社团中,"少年中国学会"有着为数众多的会员和广大的地域分布,但是它也发生了相比其他社团来说更加激烈的分化。在学会内部是采取和确定一种"主义",还是坚持学术和思想自由,一直是摆在会员面前并困扰着学会的问题。而论争最为激烈的"南京大会"即少年中国学会第一次年会,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少年中国学会"主义"之争的重要线索。基于《少年中国》月刊,对南京大会前"主义"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以及南京大会上"主义"问题之争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少年中国学会在第一次年会即南京大会前后关于"主义"问题之争的性质介于政治行动与学术自由之间。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孟连傣族佤族拉祜族自治县内的回俄村是一个以傣族、拉祜族、佤族和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村,村内各民族家庭间纷纷结成"宾弄赛嗨"类族际交往关系,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文化互融,一同团结进步,成为孟连县"族际间团结和谐机制‘宾弄赛嗨’的示范点"。"宾弄赛嗨"类族际交往模式形成于回俄村的生活世界中,具有主体间性、缘起多样性、深度互嵌性,促进了回俄村的社会整合与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回俄村"宾弄赛嗨"类族际交往理性的研究,可为多民族杂居区的民族团结事业提供一种理论视阈和现实方法。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同"是指国民对其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和自豪感。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都有内地汉人与各少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在国家认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云南少数民族同胞自古就有"慕义向化"的倾向。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诗人在汉语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于诸多作品中流露出了对中国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强烈认同,充分发挥了文学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挖掘云南少数民族诗词中的中国国家认同,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佛寺是小乘佛教的活动场所。傣族佛寺对傣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对于傣族档案史料的形成、传播和保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理性和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笛卡尔主义的代名词,哈耶克不满"理性"和"理性主义"长期以来被其独享和滥用的局面,尝试和寻求对理性和理性主义的正名。通过对理性的重新表述和在理性主义之前加修饰语的办法,从逻辑层面上将这两个术语加以提升,区分出滥用理性的"建构理性(主义)"和有效利用理性的"进化理性(主义)",为自发生成的进化理性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提防个体自由遭受源于建构理性的计划和极权主义的侵蚀。  相似文献   

11.
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新亚洲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外交评论》2006,(3):6-10
早期亚洲主义源于亚洲国家的政治和学术精英对由西方列强入侵而引发的民族危亡和亚洲前途命运的思考,这种思潮在日本逐渐异化为侵略和独占亚洲的借口和工具。冷战时期是亚洲主义的过渡期,万隆会议使亚洲主义得以复苏,但冷战大环境、亚洲国家间的分歧等因素很快使刚刚复苏的亚洲主义陷入停顿。受欧洲一体化成就的刺激,亚洲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有所发展。冷战后,在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中培育的亚洲意识已经成为21世纪亚洲主义的先声;与此同时,新亚洲主义也具备一些经济、安全、文化、区域化等层面上的基础。新亚洲主义应是合作、开放、和谐的亚洲主义。  相似文献   

12.
傣族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泼水节传统文化是傣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发展、泼水节丰富的节庆活动、以及关于泼水节的动人传说,都包含了傣族的大量历史信息和人文信息。因此,泼水节传统文化不仅是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加深傣族民族情感的纽带,还是促进傣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泼水节传统文化内涵逐渐淡化,且商业化趋势日渐严重,使泼水节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因此,保护和传承泼水节传统文化对傣族民族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外交评论》2014,(4):78-106
美国"新黩武主义"或"新军国主义"是21世纪以来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国家安全政策,美国"黩武主义"对内把战争准备放在治国方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地位;对外把武力作为重要政策工具。其具体表现为长期维持着最庞大的军事机器(包括超强军力水平、广泛海外军事存在和庞大国防体制)、最为频繁地发动或卷入对外战争、始终把武备置于安全战略首位。美国"黩武主义"并非新现象,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文化、法律—制度和经济—社会根源的外交与安全战略传统,在美国两党中都有众多拥趸。美国"黩武主义"虽然面临各种内外制约因素,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现形式和实际影响不尽相同,但当今国际安全格局的单极性质,是其随时可能重新抬头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展为比较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包含着多方面的方法论意义.今天,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分析世界历史时代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全球化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格局没有改变.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相伴随的是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紧张关系很可能会长期存在,并在民族国家地位问题上形成焦点.  相似文献   

15.
话语制度主义,顺应西方政治科学的"观念转向",把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所探讨的能动力(行动)和结构(规则)问题进行"话语转换",重新界定"观念"、"话语"、"制度"、"能动力"等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力图把它确立为第四种新制度主义.话语制度主义的论题和框架被一些论者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加以解读,并...  相似文献   

16.
军事刑事司法管辖制度是指确定军事刑事管辖权配置的规则体系。划分军事刑事司法管辖应坚持国家司法权统一行使原则、维护国家军事利益原则、属人原则、属事原则。犯罪行为人的主体身份及身份等级是影响军事司法与普通司法刑事管辖权范围和划分上下级军事司法机关刑事管辖权的重要因素。我国理论界对于现役军人的刑事管辖权存在军人犯主义和军事犯主义的学术分歧,对于军事司法机关战时对特定平民行使管辖权的范围存在较大的争议。我国立法应对现役军人的刑事管辖权采取军事犯主义,把战时执行军事勤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纳入军事司法机关的管辖范围。  相似文献   

17.
族际政治整合基础说明了一国族际政治整合的缘起问题,是多个民族共存于一国的条件,能够消解民族自决权和国家主权间的张力,暗含了一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基本走向,既具一定的普遍性,又因历史上民族关系、现实中民族状况、国家制度性质和发展水平等因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交融中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共同利益、有效而连贯的制度设计、渊远而厚实的文化积淀,为族际政治整合、族际关系和谐、民族国家复兴奠定了坚实的认同基础。未来中国深化族际政治整合需不断夯实诸项基础,才能准确把握族际关系良性互动方向和路径,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统一民族国家的认同,增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犯罪未遂概念,都体现了特定的刑事政策因素。在对犯罪未遂的处罚上,经历了从结果责任到责任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这个过程体现了国家在刑事政策上的考虑。国家根据维护法的秩序和实现正义的要求,反映社会大众的普遍的法感情,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未遂纳入法的否定性评价范围并设置相应的刑罚,但同时又在处罚上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维护秩序、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土司制度比较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是同源民族,是各自所在国家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而且在历史上都推行了土司制度。通过对两族的土司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从历史上两国的民族政策中获得借鉴和启迪,有利于中越跨国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原题为“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选自斯文·斯坦默(Sven Steinmo)等主编的《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第一章。1990年,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历史社会学、比较历史分析、新国家主义等领域的政治学者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召开学术研讨会,两年后主要参会论文集结出版并正式宣告“历史制度主义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代表了阐述政治斗争如何由制度环境予以调节的尝试”,本文即是这部开山之作的序章。该书收录历史制度主义核心学者的八篇开创性成果,甫经出版便在西方政治学界掀起新的研究浪潮,至今仍为致力于政治制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凯瑟琳·西伦(Kathleen Thelen)与斯文·斯坦默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历史制度主义、社会政策研究,西伦曾经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两人均对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作出重大贡献。本文概述了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定义、理论前提、分析主题、前沿议题,及其与早期制度分析、行为主义、宏大理论、理性选择分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历史制度分析路径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研究特色和解释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