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看罢《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3期上刊载的《司法,请站稳脚跟!》,心情难以平静。为什么李昌奎的案子会让云南高院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正是由于不自信的司法,法不可赦,情有可原的药家鑫,被迫于舆论压力的司法判了死刑,立即执行;也正是由于不自信的司法,为了迎合少杀、慎杀刑事司法政策,将罪大恶极的李昌奎从死刑立即执行改判为死缓;更是由于不自信的司法,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  相似文献   

2.
从陕西的药家鑫案,到云南的李昌奎案……近年来,几乎每一起热点案件发生后,都会形成民意与司法的冲突。当司法"撞"上民意,何去何从?2010年7月,云南"5·16"血案凶犯李昌奎被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死刑;2011年3月,云南省高院在二审中认为被告存在"自首"情节,改  相似文献   

3.
备受瞩目的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案有了初步宣判结果:4月22日上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相信这样的判决结果,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很解气。但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还未步出校门,走向社会,就被“判了死刑”,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为之惋惜。  相似文献   

4.
2011年,民意对于死刑案件的关注与发声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年。而药家鑫、李昌奎和夏峰俊案件的审理与判决,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民意的左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从普通的交通肇事到残忍的故意杀人,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案,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被告人药家鑫因故意杀人罪获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相似文献   

6.
2011年,民意对于死刑案件的关注与发声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年。而药家鑫、李昌奎和夏峰俊案件的审理与判决,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民意的左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正义与司法正义的激烈碰撞中,司法不断丧失权威,舆论逐步成为规范。然而舆论的多面性及易被支配性,反倒可能加剧冲突,增加社会的不确定性。一桩药家鑫案,一桩李昌奎案,再次把社会的关注点引向审判和舆论之间的吊诡关系。关键问题并不是两个罪犯该  相似文献   

8.
民意时代法律品质需要坚守 李昌奎的案子让云南高院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2009年5月16日,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19岁少女王家飞与3岁的弟弟王家红被村民李昌奎残忍杀害,后李昌奎投案自首。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则以“有自首情节”、积极赔偿、少杀慎杀为由,终审判处李昌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11,(6):47-47
进入“药家鑫案后时期”,我们的社会已为此类故意撞杀案承受了过多的酸痛,如今可以说法律与道德真的已经伤不起了。尽管田厚波可能并不知道药家鑫,但性质同样恶劣。药家鑫是撞伤张妙后,看见她似乎在记自己的车牌号,而将平时用来弹钢琴的手握紧尖刀下车连刺6刀;  相似文献   

10.
李英 《前沿》2009,(4):156-159
关于死刑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刑法学界已有较为充分的讨论,本文拟从民意基础对死刑政策的影响来探讨死刑问题。民意曾经对国外废除死刑现状不屑一顾,但在面对引渡本国外逃罪犯问题时,却迎来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尴尬境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仍保留死刑,外国拒绝将这些人引渡回我国受审。在死刑存废问题上,刑法学者应承担起引导民意的责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践总能为反思法律制度提供新鲜血液,盗车杀婴的周喜军有自首情节仍在一审中被判死刑,再次为检讨民意与司法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引导民意"的口号最终导致法官的独白式判决,不能实质解决问题。德国哈贝马斯的"法律商谈论"用交往理性代替技术理性,将司法判决的合法性建立在主体间理性交往之上,有利于死刑案件的判决而且能兼顾合法性与民意支持,对协调民意与司法的关系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制》2011,(14):24-25
4月14日《扬子晚报》报道称,在西安中级法院开庭审理药家鑫一案时,现场500名旁听人员,每人都收到一份“旁听人员旁听案件反馈意见表”,问卷上只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您认为对药家鑫应处以何种刑罚?”一名法官称判决将“参考调查问卷结果”,受害者代理律师从媒体上得知这一情况后,已向西安中院提出了坚决反对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看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3期的《“民意”“上意”与“法意”》一文,我觉得,无论李昌奎“死缓”的最后判决如何,人们看到的是在公开透明的司法环境下去审视它的审判历程,并期待着见证刑事司法的再一次公正。但从历史上看,死刑的废除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刑罚现象演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药案尘埃落定。舆论的喧哗、网民的愤怒都成了如烟往事。但药案的法律标本意义并没有随着案件的审结而消灭。  相似文献   

15.
看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3期的《民意上意与法意》一文,我觉得,无论李昌奎死缓的最后判决如何,人们看到的是在公开透明的司法环境下去审视它的审判历程,并期待着见证刑事司法的再一次公正。但从历史上看,死刑的废除无疑是人类  相似文献   

16.
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药家鑫死刑,至此,这个引发国人强烈关注的案子暂告一段落。然而,药案仍值得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17.
西安药家鑫一案可称得上是2011年度中国司法界最为轰动的案例了。药家鑫被判死刑,可以说是大快人心。但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的是,在药案的一审过程中,法庭发放“旁听人员旁听案件反馈意见表”(以下简称“意见表”)一举带给法律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曾赛刚 《人民论坛》2014,(9):112-114
无论理论上还是立法上法官都具有裁量死刑的自由空间,这是法律精英影响死刑适用的前提。法律精英对死刑适用的影响往往表现为通过学术观点和专家意见影响死刑的适用。应当在削减死刑的理念下合理发挥法律精英对死刑适用的影响。死刑民意是可以引导的。在司法实践中媒体对死刑民意的影响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应该正确发挥媒体的导向来引导死刑民意。  相似文献   

19.
游伟 《民主与法制》2011,(23):49-51
对于关心云南李昌奎案,以及所有关心着我国死刑政策和实践的人们来说,看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日前发出的对其终审改判李昌奎“死缓”的判决提起再审的决定书,无疑会觉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 虽然,围绕着这样一起强奸、故意杀人案件的改判之争只有短短的十来天。但由此引发的各界密集关注乃至专业化讨论,则是网络、媒体的功劳。从现实情况看,被害人家属对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李昌奎死缓的强烈不服,  相似文献   

20.
随着药家鑫案中辩护律师"激情杀人"辩护意见的提出,激愤杀人的理论引起法律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对激愤杀人的成立条件和认定标准并未形成共识,因而有必要予以明确。激愤应当是冲动因素和道德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在司法认定中可以从激愤诱因的范围、激愤的关联性、刺激的强度、实施犯罪的时间要求等方面进行考量。同时鉴于统一激愤杀人的判断标准、减少和限制死刑适用的需要,激愤作为故意杀人罪的酌定处罚情节应当予以法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