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看罢《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3期上刊载的《司法,请站稳脚跟!》,心情难以平静。为什么李昌奎的案子会让云南高院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正是由于不自信的司法,法不可赦,情有可原的药家鑫,被迫于舆论压力的司法判了死刑,立即执行;也正是由于不自信的司法,为了迎合少杀、慎杀刑事司法政策,将罪大恶极的李昌奎从死刑立即执行改判为死缓;更是由于不自信的司法,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  相似文献   

2.
民意时代法律品质需要坚守 李昌奎的案子让云南高院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2009年5月16日,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19岁少女王家飞与3岁的弟弟王家红被村民李昌奎残忍杀害,后李昌奎投案自首。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则以“有自首情节”、积极赔偿、少杀慎杀为由,终审判处李昌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相似文献   

3.
读罢《民主与法制》杂志今年第23期《让李昌奎案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一文,笔者很赞同该文的观点。不过短短的一两个月里,在罪犯李昌奎强奸、故意杀人的基本事实及犯罪情节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云南省高院对李昌奎的判决便经历了从死刑到死缓,又从死缓  相似文献   

4.
从药家鑫案到李昌奎案,同样的故意杀人,同样有自首情节。交通肇事后害怕索赔的药家鑫将被害人刺死被判死刑。而求爱不成。为报复奸杀姐姐、摔死弟弟的李昌奎。二审却改判死缓。两相对照激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在李案汹涌的民意面前,云南省高法相关负责人受访时慨然表示:死刑非灵丹妙药,民意不能替代审判。 判生还是判死,这是司法的问题。但两案的比较却也让一些问题凸显:网络时代。在汹涌的民意面前,司法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准则?司法裁判只要是出自于对法律的信仰,是客观公正的,那么。刻意屈从或违拗民意是否都违背了法治的本意?在一国范围内。对同一法条的理解和适用要不要有大致的标准?相信类似问题的探讨。对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看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3期的《“民意”“上意”与“法意”》一文,我觉得,无论李昌奎“死缓”的最后判决如何,人们看到的是在公开透明的司法环境下去审视它的审判历程,并期待着见证刑事司法的再一次公正。但从历史上看,死刑的废除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刑罚现象演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看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3期的《民意上意与法意》一文,我觉得,无论李昌奎死缓的最后判决如何,人们看到的是在公开透明的司法环境下去审视它的审判历程,并期待着见证刑事司法的再一次公正。但从历史上看,死刑的废除无疑是人类  相似文献   

7.
刘涌改判案折射司法与传媒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臭名昭著的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案已经令舆论哗然乃至激起公愤 ,这无疑是今年继孙志刚收容被伤害致死案之后 ,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又一起重大案件 ,刘涌改判案已经成为上至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津津乐道的焦点。据法制日报网站和中国普法网9月3日报道 :“据可靠消息 ,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的辽宁刘涌一案 ,已引起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目前 ,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抓紧对此案的审查。”近年来 ,从刘晓庆案到孙志刚案 ,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可谓由来已久。可以说 ,刘涌改判死缓案再次让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升级 ,人们正在对处于舆论哗然和民怨沸腾背…  相似文献   

8.
臭名昭著的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案已经令舆论哗然乃至激起公愤,这无疑是2003年继孙志刚收容被伤害致死案之后,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又一起重大案件,刘涌改判案已经成为上至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津津乐道的焦点。据法制日报网站和中国普法网9月3日报道,“据可靠消息,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的辽宁刘涌一案,已引起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抓紧对此案的审查。”近年来,从刘晓庆案到孙志刚案,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可谓由来已久。可以说,刘涌改判死缓案再次让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升级,人们正在对处于舆论哗然和民怨沸腾背景之下的…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民警杜培武 ,因故意杀人罪于 1999年 2月 5日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99年 10月 20日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终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00年 7月 6日又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改判无罪,当庭释放。 7月 11日昆明市公安局以昆公监发 (2000)12号文件恢复杜培武于 2000年 3月 7日被开除的公职,同时杜培武的党籍及工资福利待遇也得到恢复。   由民警到死囚,又由死囚到民警,追寻杜培武这段匪夷所思的坎坷人生路,或许对每一个在基层第一线从…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当前的司法体制改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记者带着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分享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博士的理解和想法。  相似文献   

11.
救赎     
■18年前,一位年轻的看守所民警,执著地为一名死刑犯上诉,救了他一条命。 ■18年间,他与这名犯人书信往来,执著地救赎他的心灵。 ■从被判死刑到改判死缓、无期徒刑,再到减刑为有期徒刑,到2011年下半年刑满出狱,18年的牢狱生活,是张斌这位普通的警察,用人性光芒与人格魅力照耀着"死囚"程胜摆脱迷茫和挣扎,完成了由"死"复"生"的心灵救赎。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民意对于死刑案件的关注与发声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年。而药家鑫、李昌奎和夏峰俊案件的审理与判决,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民意的左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刘涌改判案一波三折,一审判处死刑,二审判处死缓。中间又有法学专家出具“法律意见书”。法院审理中又适用不多见的“刑讯逼供排除证据规定”。最后以最高法院特别提审,于去年10月22日上午终于一锤定音,核准死刑,新闻价值即告终结。这个案子的复杂程度让人们眼花缭乱。社  相似文献   

14.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是我国的独创,其对于贯彻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死缓制度存在适用条件不明确、对死缓犯的处理不够科学、某种程度上与"无罪推定"原则相悖等问题,导致死缓制度在具体适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刑事二审改判制度中,二审法官常常要面临着在道德风险、职业风险和人际风险之间的艰难选择。这种状况是由我国二审改判制度的风险环境造成的,而法官们则采用请示制度、发回重审、有罪推定的方式予以应对。改善刑事二审改判制度的风险环境以保证司法公正,有赖于对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刑事二审审理范围、改判适用条件及程序等进行全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马柳颖  冯晓青 《求索》2007,(12):80-83
死缓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死刑执行制度。它是一种控制死刑实际执行的制度设计,但在控制死刑的实际执行上效果并不明显。死缓虽名为死刑,实为24年有期自由刑。死缓的名不副实以及其“留有余地”便于选择适用等弊端,导致死缓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极易被异化为腐败的司法官员操弄的司法工具。权衡我国死缓制度之利弊,舍弃死缓代之以无期徒刑并运用死刑赦免制度,是理性而现实的选择。这既可以达到控制死刑的目的,又可以克服死缓制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云南人大》2009,(1):22-22
免去赵佩丽的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 免去谢栓柱的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 免去刘立新的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行政审判庭庭长职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媒体围绕重大案件的报道总能引发社会关注,参与讨论的,从普通群众到具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学者,人数众多。舆论的充分聚焦使审理和判决的影响超越了案件的局限,走向社会,牵动着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遐想。在余祥林、赵作海、许霆、彭宇、许云鹤、药家鑫、李昌奎等案件所引发一次次热议背后,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的不断期待。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民意对于死刑案件的关注与发声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年。而药家鑫、李昌奎和夏峰俊案件的审理与判决,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民意的左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蠡县王兵涉黑案件是由公安部,河北省委政法委督办的,保定市还在1999年将王兵案列为打黑第一号案件。 专案组顶住了种种压力,终将王兵及其团伙抓捕归案。经过两个阶段的侦查.两次审判,王兵及其团伙的处罚从最高19年有期徒刑直至死刑.无期徒刑。 2006年2月17日,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犯故意杀人等罪,一审判处王兵.张彦庆死刑,判处刘福周无期徒刑,其他被告人分别被判处3至18年有期徒刑。王兵等人不服,提出上诉。2007年4月3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除张彦庆被改判死缓外,其余均被维持原判。 历时八年的“打黑第一案”虽已尘埃落定,但是,侦查.审理过程的曲折与艰难却耐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