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条为促进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广告语言文字表述清晰、准确、完整,避免误导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现,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布的广告中使用的语言文字,均适用本规定。本规定中所称的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批准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2.
日本森博达教授所著《日本书纪成立の真実》一书举出《日本书纪》几条例证并展开讨论,认为书中某些语言现象受朝鲜汉文影响,但是森博达教授所举的若干方面证据,并非朝鲜汉文所特有,而是早就存在于中国古代典籍,是汉语言文字传到朝鲜以后,对朝鲜语言文字的影响所致,其源头还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3.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三章管理和监督第四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四条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试论法律工作涉及的语言变体问题华尔赓一、“语言变体”概述“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使用的一个术语,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者们认为:“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年龄和语体特征而产生的语言变异,形成各种性质的语言变体,在复杂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一种以语言形诸于外的社会现象。无论是书面的法条和法律文件,抑或口头的法庭对话,大抵都是以语言为媒介。而语言本身又是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其背后所表征的意义,是有一定文化专属性的。作为语言学旗下两个学门的语意学和语用学,前者所研究的是语言里作为语法单位的字词的意义,而后者则以研究语法单位在特定语境下所可能产生的用途为职志。目前,尽管法学的发展盛况空前、突飞猛进,但分析一下便可知,法律语言这个领域的发展,相对是比较徽弱的。虽然近来情况略有改善,但迄今对法律语言的研究,似乎大致上仍停留在针对“静态”的法律语言(即书面的文件)的“静态”(也就是句法和构词上的)分析。其实,语言本应有三种功能:信息提供、表达与指引。法律语言学的学理研究,若不能更加广阔和全面,那只有让法律永远落在时代之后,同时也就无法期待作为社会方言的一种的法律语言,能真正发挥语言上述的三种功能;连带地,我国法制也难有大进步。笔者有鉴于此,乃决心本着对法律语言学这个跨领战学科的兴趣,企图打破历来的作法,改从语义学以及语用学的视角切入法律语言,尤其是至今学界著墨不甚多的行动中、进行中的法庭上的语言。最后,并且针对法律语言在社会语言学上的意义,稍作涉猎,俾便提供给读者一个崭新而全面的法律语言学视野,进而期望能给所有的法律人,当其面对教科书、法律文件或案例时,提出个人些许语义学上和语用学上的意见和灵感。  相似文献   

6.
1956年我国开始了文字改革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这一规范化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这是建国后加强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必要步骤。在以后的四十多年中,语委会又相继出台了《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总表》、《审音表》等,并且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被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总则另19条明确指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语言文字规范化首次提入到我国的根本大法。改革开放以来,对语言文宇的规范化要求相继在一些部门法中得到了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理论,一方面反映在《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语言专著中,另一方面反映在《诗诂训传》、郑玄、杜预等经传注以及唐代义疏等古代典籍的注释中。语言专著当然是研究浯言学史的重要资料,但如果对古籍的注疏进行分析研究,同样可以理清楚各个时期学者的语言学观点,从而丰富和完善中国语言学史。本文试图根据《毛诗正义》的训诂实例,分析孔颖达对字的音义关系的认识。汉字的音义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字音相近或相同,义也相近或相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定义都有各自的理解,徐通锵先生在《语言学是什么》一书中,根据对语言性质的认识,提出"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笔者通过回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定义,认为把语言看成编码体系很好地解释了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建军 《时代法学》2010,8(3):28-35
作为罪刑法定主义的实质侧面,明确性是刑法规范对立法语言的基本要求,这就使得刑法的立法语言具有准确清晰、简洁通俗、庄重严谨等鲜明风格,然而,我国《刑法》的立法语言则存在着语义不清、累赘重复、罪状表述含糊、法定刑幅度过大等突出问题。为此,从宏观上来讲,需要制定一部规范立法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并构建立法语言审查制度,以期实现我国《刑法》立法语言的明确化。  相似文献   

10.
法眼看天下     
廉立 《天津律师》2006,(3):30-32
新闻:上海市规范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语言 从3月1日起,根据新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理由是它们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对于这部包含限制网络语言使用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王耀羲解释说,教科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出版物.对语言文字使用有示范和规范的重要作用.应当对其使用网络语言做出禁止性规定。此外,新闻报道由于对社会影响大,也应当对其使用网络语言做出限制性规定。  相似文献   

11.
胥国平 《法制与社会》2012,(10):164-165
社会在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社会语言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以开始研究,主要以国内语言和社会生活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自产生以来在语言变异和语言变体以及语言交易等等领域都取得相当重要的成果。通过社会语言学在中国三十年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语言学和未来的发展主要是语言变异和语言接触以及语言规划和语言运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语言文字法的体系构成尚不健全。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结构、法益平衡、法律内容以及语言文字权利保障等诸多方面。对此,应健全语言文字法律体系,重新权衡当前语言文字的权利义务配置;改良语言文字法律规范的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体现语言文字法律体系特有的内在要求;强化语言文字权利保障并落实公民的语言文字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13.
话题背景 因为一张发票、一张说明书,广州某大百货公司2001年伊始就被告上法庭: 2001年1月19日,一消费者向广州天河区法院提交了"向经营者索要购物发票、要求经营者将所售卖商品包装说明上的外国字样译为中国规范汉字"的起诉状.此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后全国首例"公民依法主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权"案.  相似文献   

14.
《金陵法律评论》2012,(6):2+163
《新闻语言学》高小方当今时代,新闻媒介已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由纸质而声、光、电,由一报在手到一机在线,新闻语言的形式也随之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这本《新闻语言学》最显著的特色是:着重探讨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特点。《新闻理论案例解析》周必勇本书按照新闻理论的基本体系和框架,结合当前传媒领域的重点、热点现象及问题,选取了新闻真实性、媒介功能、新闻自由、传播法规、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党性原则、传媒经营、新闻理想、新闻职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中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形式在世代流传。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有些甚至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那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面,临怎样的现状?我们又要如何应对这一现状?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访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李锦芳教授和丁石庆教授,与他们一起探讨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近年来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社会认知语言学有两项基本假设:其一,语言是人类认知的工具,也是认知的产物;其二,语言不仅反映个体认知的过程,更是言语共同体的产物。据此,笔者拟由考察看守所在押者身份称谓的使用现状出发,讨论由具体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规范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检察风云》2011,(13):61-61
首先,高考作文考的是什么?考的是语言文字,考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的是考生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因而考试作文必须要遵守官方认可的语言文字规范。网络热词诸如“神马”、“有木有”、“伤不起”“打酱油”、“浮云”等在网络中常见的语言,一般只能在资深网友圈子里才能方便地使用,才能看得懂、听得懂,在不上网或不常上网的人群中就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8.
立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立法人常抓不懈的案头工作。  相似文献   

19.
法庭调解话语与权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以来,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把语言视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语言与权力的关系以及语言对社会过程和个人生活的干预作用。例如批判语言学家福勒(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的序言中也提出,语言运用不仅仅是社会结  相似文献   

20.
话语理解是当前语言学,特别是话语分析学科中引入注目的研究课题。发端于六十年代中期的话语分析是一门关于语言使用的理论。其理论来源有三,即社会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和篇章语言学。话语分析不同于以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句法学和语义学,不仅仅是关于结构和意义的纯形式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它以日常言语为对象,结合语言使用的具体目的和环境来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依此建立语用学的一般原则。近几年来,随着相关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融,话语分析已逐渐形成一个牵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