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曙 《党史博采》2014,(2):11-14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一提法最早是邓小平1989年5月提出来的。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发生严重政治风波。  相似文献   

2.
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构成的考察必须以邓小平对中共第一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有关论述为依据。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组成人员具有明显的动态发展变化和历史过渡性的特征。他们包括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杨尚昆、彭真、万里、邓颖超、王震、薄一波、胡耀邦和赵紫阳等12人。  相似文献   

3.
王玉贵 《党史文苑》2006,3(7):12-13,19
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构成的考察必须以邓小平对中共第一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有关论述为依据.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组成人员具有明显的动态发展变化和历史过渡性的特征.他们包括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杨尚昆、彭真、万里、邓颖超、王震、薄一波、胡耀邦和赵紫阳等12人.  相似文献   

4.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三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领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又各具特色。毛泽东使我党的领导思想成为科学,并始终坚持了原则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邓小平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著名论断并阐明了共同富裕的领导目的;江泽民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领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而为提出并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十分重视中央领导集体建设问题。他不仅充分论证了中央领导集体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坚定原则性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政治立场坚定并能够坚持改革开放、胸襟宽阔、团结合作、务实创新、勤政廉洁、独立自主、取信于民等方面综合考虑,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象标准作了精辟而又系统的论述,为建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并为其如何开展工作确立了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下简称第一代领导),在20世纪60年代决策领导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①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当时就认为,一二三  相似文献   

9.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是:在与"左"倾错误的斗争中,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为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健康开展提供了前提;全面完成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健全了党的组织原则和各项组织制度,使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走向了正常化、制度化;大力培养接班人,顺利、稳妥地实现了高层领导的新老交替,解决了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在特定阶段所面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是:在与"左"倾错误的斗争中,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为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健康开展提供了前提;全面完成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健全了竞的组织原则和各项组织制度.使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走向了正常化、制度化;大力培养接班人.顺利、稳妥地实现了高层领导的新老交替,解决了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在特定阶段所面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 ,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贡献在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 ,解决了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 ,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 ,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半个世纪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江泽民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继承者和开拓创新者。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毛泽东根据形势和党的工作任务发展需要,多角度的总结长征的经验,提出了治党治军治国的真知灼见,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红军长征经验和长征精神的概括,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新长征。江泽民在长征胜利60周年时,对长征的历史作用、意义作了高度评价,对长征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对新长征内涵作了更明确的规定,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中央领导层的更替,邓小平作了三大决策:大力选拔培养接班人;坚决主张并身体力行干部退休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包括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明确提出建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标准和选拔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条件。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及其实践,不仅使我们党实现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而且由于彻底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特别是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从而使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接成为一种制度,开辟了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建设的历史新阶段,为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92年初,在国际国内政治风云迭起的严峻历史关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顾年事已高,亲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工作。沿途,他以洞察历史、把握未来的气魄和胆略,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透过10年的时空间隔,从中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重温邓小平的谆谆嘱托,从中国的沧桑巨变中回眸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成功实践,可使我们进一步领略作为邓小平理论“点睛”之作的南方谈话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德生 《世纪桥》2008,(21):22-25
毛泽东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名副其实的创立者与稳固核心。理由有三:其一,1935年遵义会议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的起点,毛泽东对遵义会议的酝酿、召开及最后成功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无可争议的创立者;其二,毛泽东具有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等五大特点,这些独有的优势使他在遵义会议上脱颖而出,事实上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其三,从1935年遵义会议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此间尽管存在过"洛毛体制"和来自党内的严峻挑战,但毛泽东始终居于最高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初步形成了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在内的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改革经济体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开始酝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要有现代化理论的正确指导和不断创新.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以他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国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目标模式和战略步骤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现代化的内涵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发展为"三步走",并创立了新现代化的动力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许多方面继续进行现代化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以及毛泽东核心地位的确立,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前后历经十年时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解决了红军的军事路线和军事领导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政治路线,进一步从组织路线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42年至1945年开展的延安整风学习运动,解决了党内思想路线问题,为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最终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定了重要基础;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入七大党章,标志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特点刘天河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克服“左”倾指导思想的重重干扰,顺利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在总结我国以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