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说诚信     
封春晴 《唯实》2002,(11):81-81
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之所以关注它 ,是因为诚信作为市场经济领域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作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在当下中国面临失却的危险。因此 ,重建社会信用体系 ,显得尤为必要 ,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各级政府的率先垂范 ,尤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诚信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何谓“诚” ?《说文解字》解释道 :“诚 ,信也。”又说 :“信 ,诚也。”以信与诚互补。诚信联用 ,意思就是诚恳老实 ,有信无欺。中国文化素有推崇诚信的传统。“仁、义、礼、智、信” ,…  相似文献   

2.
《易经》中的诚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礼白 《理论学刊》2003,(5):134-137
诚信思想在《易经》中表述为“孚”。《易经》有 4 0多处提到“孚” ,还有专门谈孚的《中孚卦》 ,“信及豚鱼”是《易经》对孚信的经典性解释。既然《易经》中贯穿着孚信的思想主线 ,孚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治理国家、推行政务的指导原则。孚信的治世功能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诚信是人君之德 ;上有孚信方可化民成俗 ;孚信可以使人逢凶化吉 ;孚信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契约诚信与诉讼诚信。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诚信、求实”历来是中华民族所备加推崇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薪火相传。首先从字面本身来看。“诚信”,当是“忠诚与信用”。“求实”,即求真务实。因此,“诚信”与“求实”应该可以互训,连为一体就是大家常说的“诚实”。《说文》解释:“诚者,信也”;又云:“信者,诚也”。可见诚信也本为一体,可以互训,互为表里。而且不论是“诚”字还是“信”字,二者又都从“言”字,因此,出语以诚,信守诺言,实践诺言,是关于诚信的本质内涵。“实”字,最早见于金文,字形为“⌒田具”,是会意字,其上部为“房屋之形”,屋内是“…  相似文献   

4.
诚信为官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有一条重要内容:明礼诚信。诚信,作为我国公民的一条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概莫能外。作为领导干部同样必须做好,而且必须做得更好。因为,在领导干部那里,诚信不仅与个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而且与手中的权力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官德”。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就是讲究信用,遵守诺言。诚与信是统一的。信以诚为基础,诚自然能信,离开诚则无所谓信。“诚,王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古人历来推崇诚信,把它视为当时伦理道德的本源性的一种规范。在普通人…  相似文献   

5.
诚信道德的本质要求与当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往往具有同等的意义,因而人们常常把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诚信”连用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要求:诚实信仰、忠诚信奉;诚实信用、诚实守诺;忠诚信义、真诚负责。具有上述要求的诚信道德,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一方面,诚信是现代社会伦理的主要德性,具有普适价值;另一方面,诚信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建设诚信,首先得立信。政府、企业、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规则,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也都有自己的自信心。但是,自信必须建立在与社会共信,与下属、同事、亲朋互信的基础上。没有共信和互信的依托,自信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依托的依托,基础的基础,便是诚信。缺失诚信,共信和互信就无一为建,自信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要以诚为本,建立“共信心”和“互信心”,建立“信仰心”和“信任心”,才能立信。我自信,还得让人们信我,让社会信我,靠什么?靠诚信。“推诚人自服”(唐·刘禹锡)。立信于人,立信于事,就立信于天下。政府、企业和个人,尽管…  相似文献   

7.
3月22—23日,江西省部分专家和学者在中国白鹿洞书院和《求实》杂志召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就“义利之辩”展开了讨论。“义利之辩”是我国传统的课题,又是当今商品经济中的每个公民参与社会必须弄清的问  相似文献   

8.
《墨辩》亦称《墨经》,含《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虽然总计不足8500字,却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这多元的内容,始终服务于“辩学”(逻辑学)这条主线。 《墨辩》是墨家谈“辩”的产物。“辩”本身不是逻辑,但“谈辩”离不开逻辑。《墨辩》在“谈辩”中既有有的放矢的“言辞之辩”,也有将认知为对象的“认识之辩”。正如万物之规律隐涵在万物之内部一样,这两种之“辩”的理则蕴涵在这六篇著作之中,需透视、抽象、概括才能具体出形,展示出貌。  相似文献   

9.
通过新旧中国对比,通过同发展中国家甚至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比,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是,有的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仍然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优越性抱着半信半疑态度,说什么“信无从信,辩无从辩”,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教”。诚然,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恶意中伤的人在我国毕竟是少数,就绝大多数人来说,对社会主义优越性存有某些看法,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但  相似文献   

10.
《学习导报》2015,(4):24-25
今天,我想首先强调的观念是“:信”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得以延续,得以发展下去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不讲“信”,那人类就没有办法存在下去。所以我要强调,并不是仅仅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才有“信”的资源,西方也有,各大文明中都有它的资源。其次,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面临的诚信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处在非常微妙的状态,这种状态  相似文献   

11.
刘铁红  于长水 《奋斗》2006,(8):14-15
在市场经济社会,诚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讲诚信能够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失信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的经济根基。诚信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诚信.国之大纲”,“信为政基”,国无信不强、不威。诚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资源,诚信乃“立人之道”、“民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不兴,社会无信则不和谐、不安定。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优良诚信传统的国度.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却出现了诚信严重缺失的状况,不讲诚信已成为社会公害,失信已然成为世人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和朋友们聊天,谈及诚信问题时,一位在生意场赚了些钱的朋友沾沾自喜地说:“讲诚信,就甭想赚钱,很多东西得不到。”话音刚落,一个朋友带着几分嘲笑的口吻站起来说:“谁讲诚信,谁是傻冒!”对于他们的“高论”,我和另外几个朋友不敢苟同,为此,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其实,仔细想想,大家争论的焦点无非就是诚信的得与失问题。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老夫子常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朋友信之”;“民无信不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不知道如何立身处世;与朋友之间要诚信,否则就没有朋友;一个国…  相似文献   

13.
王学江 《共产党人》2005,(16):54-54
诚信是指一个人说话真,办事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待人。诚者,真也。信者,实也。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讲诚信。讲诚信,于国人来说,原本不成问题,因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老祖宗十分重视诚信,从诸多的古训中,便可看出古人对诚信的推崇:《吕氏春秋》讲:“与人共事,讲信修睦”;《弟子规》讲:“凡出言,信为行”。董仲舒的“五常”则把“信”规定为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具体来说与以岳麓书院为标志的湖湘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湖湘文化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使得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独树一帜地提出和阐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15.
诚信者,天下之结马赫尚诚信,鄙巧伪:重实话,轻浮言,这是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共为天下倡而不烦的要道之一。《札记·乐记》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北宋文人契嵩说:“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也”;唐代名相魏征则说:“德札诚信,国之大纲”;从施行札教,到维...  相似文献   

16.
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在价值选择、调节范围以及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梁漱溟"人生三路向"这个文化视角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是受到东西方"利益计较之心"以及"内外倾向"不同的影响。正确对待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就是要坚持义利并重的诚信理念,建立道德自律与法律他律相结合的诚信约束机制,从而推动我国诚信社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7.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两个重要德目:诚,即真诚不伪、真实不妄、精诚不懈;信,即诚实无欺、严守信用、兑现诺言。并且,诚与信还可互训:“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古老的诚信文化像一面历史的明镜,不仅对于当代人有借鉴警示价值,而且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深厚积淀的诚信文化传统,但为什么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诚信缺失问题还很严重?仅仅以市场经济起步阶段难以避免的道德与经济的“二律悖反”是难以解释其中的原因的,还应从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和分析,以促进中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一、中西方诚信文化之比较1、中国的诚信文化主要是一种道德规则,而西方的诚信文化主要是一种商品交易规则。中国人的确重视诚信,儒家思想注重以“诚”为本。然而,中国古代的诚信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属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体系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岳麓书院的楹联,也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注脚。春风拂柳,蓝天如洗。我从溁湾镇出发,来到岳麓书院门口,车停东方红广场,毛泽东雕像耸立在山门前,雕像刻画的正是中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英姿。中午之时,一群青年学子刚刚下课,他们三三两两,意气风发,结伴在书院周围行走。这里就是著名的湖南大学校址,门前匾额书有“湖南大学”几个刚劲大字,为1950年毛泽东亲笔手书。“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湖南大学的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诚信教育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正元 《唯实》2002,(10):74-76
“诚信”是个古老而又时兴的话题。古老源于历史的悠久 ,时兴在于当今的缺失。以“诚信”为突破口 ,加强诚信教育 ,对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危机” ,深刻理解“诚信”的含义、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 ,是诚信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以德育人和以法律人 ,是实现诚信现代价值的保证。一、诚信的诠释与历史作用在现代汉语中 ,“诚信”的概念从规范层面应取其“诚实守信”的基本意义。从字面理解 ,“诚”与“信”存在一定差别并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