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闽台民间天公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天公是闽台民间宗教的信仰对象之一,在诸神灵中,天公据有至高神的地位。天公並不是来自天的自然崇拜,而是来自道教的玉皇上帝,天公信仰是受道教影响而在民间传播的。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并没有产生天的自然神。在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中,可以找到对日、月、星、风、云、雷、雨等天体和气象的自然崇拜,却找不到对天的自然崇拜,因此没有以天空为本体的自然神。从古至今,天体和气象等自然力无时不对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着影响,人们容易把这些有赖于它而又无法驾御的自然力幻想为有意志的超自然力——神灵,而天空虽然会引起人们的神秘感,却不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只把它当做天体活动和气象发生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姚同发 《黄埔》2009,(4):54-56
民间信仰与纯宗教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的教义系统、教理系统和礼仪系统,信仰者目的只在消灾解厄、祈求平安和财利,也不必出家。倘若要对民间信仰与纯宗教作一简单区隔的话,首先,纯宗教强调牺牲自我,普度众生;民间信仰主要祈求自我和家庭的太平。其次,纯宗教信仰认为祈祷时只要心诚,不须用供品;而民间信仰的信徒每每用供品祭拜。再次,纯宗教相信并敬奉统一的神;而民间信仰则为多神信仰,其神祗的体系甚为庞杂。  相似文献   

3.
摘要:基于英语经日语转译的“权能仪式”,是分析瑶族宗教生活乃至其他宗教形态的重要概念。打筶则是关系瑶族宗教信仰仪式起承转合和结果确认的重要环节,具有仪式之眼的功能。基于祭祀原则,瑶族信仰世界中的鬼神可以分为家庭、民族、区域、道教、自然5个神灵系统。无论是信仰对象还是科仪文表,瑶族宗教信仰都与道教有明显区别,更应被视作具有道教色彩的区域性信仰团体与瑶族民间信仰结合而成的宗教类型。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羌族神灵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基督教在羌族中的传播可谓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中的一颗流星。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其中,基督福音的“圣灵”与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相遇。于是,福音传播者捧着福音书,按照各自的宗教文化价值取向和经验认知,对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信仰做出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略论古羌族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这一思想的形成,从古羌族汲取过养分。西王母、大禹、昆仑山、灵魂不死等与羌族相关的事物,被道教整合到自己的神学系统中,并因此而焕发出异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6.
曾伟  宋国强 《前沿》2012,(13):178-181
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的后期,最初的宗教形式称为自然宗教,如原始拜物教、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随着部落首领的产生乃至阶级社会的出现,人们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和追求"长生""来世"的想法。同时也产生了宗教机构、专职宗教吏员或首领、各种教规仪式等。天帝信仰作为一种产生并适应于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天帝信仰的形成早于道教、儒教,也早于佛教(公元2年或67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首译汉文本佛经行世)。本文在论述天帝信仰漫长而曲折的传播历程时,也为天帝/玉皇信仰正名。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现象,是相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制度化宗教而言的各种非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是植根于百姓中的宗教信仰及宗教的行为体现。本文通过调研,考察了武汉市民间信仰存在的特征,分析了民间信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提出了民间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兴力 《今日民族》2012,(10):19-2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依山傍水,村民主要为傣族,有少许哈尼族和汉族。城子村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并保持对原始宗教的信仰。村里建有缅寺,有2个佛爷,7个和尚。在原始宗教中主要的是对家神、寨神、勐神的祭  相似文献   

9.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张勇侯一红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在现阶段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分布和流传着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这些宗教的共同特点是存在的时间长、分布广、信仰的人数多。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约有数千万人信仰各种宗...  相似文献   

10.
羌族的宗教信仰与"释比"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的宗教信仰源远流长,其中以白石崇拜为表征的多神信仰是其核心内容,而其神秘的宗教祭祀和颇具传奇色彩的巫师--"释比"及其所行巫术则是联系人们内心和虚幻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羌族释比图经,羌语称《刷勒日》,它是羌族宗教百科全书式的原始图画经典。释比以"看图诵经"的方式可将羌族宗教中所有经典、知识展开诠释。该图经从宗教的角度出发,把一些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现象都融入画卷里,是一部珍贵的研究羌族宗教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孕育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许多农耕民族都曾存在过的农业祭祀。作为古老的原始宗教祭仪,它寄寓着农业民族的许多观念和信仰,在农耕社会中经历着传承和蜕变的历史演进过程,近代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中还有遗存。透过“孕育仪式”的文化表象,我们依稀看到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把握自然规律过程中所走过的一段曲折而漫长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进入现代社会不足百年的民族,佤族的民间信仰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并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直至今日仍继续对维护本民族自然生态产生实际效用。文章认为深挖佤族民间信仰及其具体生态实践行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可为当今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羌族与白马藏人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振明 《思想战线》2000,26(5):39-41
羌族与白马藏人源于古代同源的羌族和氐族,是两支地域相邻且文化相近的族体.其文化的相近主要表现在生计、生活、宗教、习俗等方面,但由于历史原因,两种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羌族受汉化较深,农耕业较先进;白马藏人多受藏文化影响,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5.
对2002年发生在哀牢山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传统知识进行研究,认为当地的传统知识有两种:居于民间信仰基础上的解释和居于传统知识基础上的观察,两者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界认为,传统知识在灾害中被认为是救灾减灾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姜颖 《思想战线》2001,27(5):97-100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伦理道德中的不少内容都是由原始宗教中的信仰、禁忌所构成的,伦理道德的传承和维系也大多由原始宗教中的神秘力量来控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应处理好原始宗教与建设现代伦理道德的关系,改造和废除落后、腐朽的内容,弘扬和提升有益的、积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全国各地出现了民间文化遗产化建构的趋向,这一现象反映了地方社会利用已有资源谋求向外发展的途径和努力,也勾画了民俗传统变化发展轨迹的一个侧面。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呈现了桂北宝赠村侗族祭萨经过展演、阐释和整合,被建构为具有多种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揭示了被遗产化后的祭萨形态与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存在差距,讨论了文化遗产化背后的动机及其参与的力量。藉此,也指出了民间文化在新时期的变迁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