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世民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统战”策略浅谈艾雪[编者按]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从政为民治国的一个方法.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之道与用人之道极有特色,开创了唐朝这一封建社会的鼎...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贞观之治”黄燕君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遍阅中国古代史,封建社会不仅占据着最重要的一页,而且在治乱兴衰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经验教训。其中,研究奠定了"盛唐"的基础、并被作为"大治"之世的典...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笑赦刘洎古意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书法家,他的草书、楷书都写得极见功力,还擅长一种笔划露出白底像用枯笔写成的"飞白体"。有一次,唐太宗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吏在宣武门聚会饮宴,乘着酒兴,拿起笔来即席写了一幅飞白体的字...  相似文献   

4.
和谐的君臣关系——贞观之治的决定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光彩的一页。这个时期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把调整君臣关系作为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中之重,在唐廷中出现了宽松、和谐的气氛。 唐太宗对君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从他对此作过的多种比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贞观元年 (627年 ),他对侍臣说;“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这里,君臣关系被解释为鱼和水的关系。 贞观七年 (633年 ),襄州都督张…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开明和有政治远见的君王之一。其中有一段唐太宗“转怒为喜”的故事,看后细想,颇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唐贞观六年,有一次下朝后,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院,大骂魏征:“这个乡下佬,总有一天我会把他给杀了!”在一旁的长孙皇后听到这话,询问为何大怒。太宗愤愤地说:“魏征每次上朝总和我过不去,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听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正式礼服出来,恭恭敬敬地向太宗道贺。唐太宗觉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  相似文献   

6.
违法必惩     
违法必惩古意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岷州(今甘肃岷县)都督高甑生因犯罪被处以流放,有人出来替他说情说:"高甑生是立过大功的人,请赦免他。"唐太宗李世民说:"治理国家应该遵守法制,处理事情应该有统一的原则,我如果赦免了高甑生,就等于开了违法不惩的先例...  相似文献   

7.
唐初贞观时期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以其雄才大略,治理天下二十余年,开创了“贞观之治”,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居当时世界前列,成为当时各国竞相学习的楷模。唐太宗对历史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善于建立“制度纲纪之法”,唐朝近三百年中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大都是在他统治时期确立的,不仅在当时,甚至在唐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这些制度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特别是贞观时期的官员管理制度,对后代的影响更大。本文试就唐太宗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作些探讨,希望能对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灯下读史,每有所感。《资治通鉴·唐纪》中有一段关于唐太宗守法的记载,读后颇能给人以深思和启迪: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污罪被解除官职,庞相寿心优未甘,想利用自己曾跟随李世民征战的历史获得唐太宗的垂怜,以官复原职。起初,唐太宗为感情所动,欲称其意,不料此事被魏征知通,魏征毫不留情直言劝谏:秦王身边的人,宫廷内外很多,如果今日不依法办事,以后人人都将依仗皇上的恩德和偏爱,犯下错误而无所顾忌。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规劝,改变了初衷。然而,在封建社会里,象唐太宗知此开明的君王又有几人?许多封建帝王常以"真龙天子"自比,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制由君定,法随君  相似文献   

9.
李世民论“国、君、民”安立志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上,曾有一段被史家称之为“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在封建专制的漫漫长夜之中,何以会出现这一奇迹,我以为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的政治观大有干系。在封建社会里,国、君、民,是最基本的政治架构,三者关系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0.
《贞观政要》是唐朝吴竞编著的。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论政的一些言论,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政绩和经验。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独具远见的律身原则。所谓“律身”,就是作为皇帝的唐太宗,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唐太宗的律身原则,体现了封建社会一代政治家、军事家非凡的器识、胸襟和气质,是我国古代领导思想和人才思想中的宝贵财富,对我们今天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加强和改善领导工作,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23年,被史家称之为“贞观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漫长岁月中的一段鼎盛时期。那么,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条件下,何以会出现这一奇迹。我以为这  相似文献   

12.
夏晴 《求索》2010,(5):210-212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帝王作用的凸显是一重要的文学现象,尤以梁、陈时代为甚,当政者们参与创作,以帝王之尊赋予了文学创作及其审美以相当的影响。直至隋,文帝不悦诗书,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文学,而后的隋炀帝偏爱南朝靡丽文风,重用虞世基、许善心等文人,文学又得以振兴。至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历经陈隋、颇具文名的虞世南的选贤任能与文学才华相结合,促成了唐文学以新的发展。然而,唐太宗强调国家治理须靠吏能的"贞观重臣"现象又从另一方面消减了文学之于选贤的权重。于此,以"文儒"视角考察贞观重臣,我们认为,唐太宗治国选贤并非出于单纯的文学才能,他看重的更是吏能。文学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更多是一种君臣的唱和,而并非选能当然之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有成就的统治者,都在用人上有其独到之处。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二十三年,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他的成功,更得益于"择善任能";在他的麾下,不仅聚集着一大批贤才志士,而且不论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其所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现代领导》2014,(12):46-47
史上最强帝王唐太宗曾经缔造了史上最强帝国,这与他知人善用有很大的关系。出身贫寒的马周,从一个四处碰壁的打工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大唐的宰相,与唐太宗的赏识完全分不开。当然为了感念知遇之恩,马周也亲手烧掉了自己的奏章。要给后人留一个没有过错的唐太宗。  相似文献   

15.
宋惠昌 《传承》2012,(17):76-76
"谏官"是古代君主为巩固自己的政权而专门为提反对意见而设的官职,唐太宗"从谏如流"的英明之举曾经备受称赞。反对意见具有特殊的价值,能不能正确对待它,是衡量政治家明智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余风 《今日浙江》2008,(9):62-62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大臣魏征向以忠谏直言著称,他在唐太宗朝任谏议大夫期间,提了无数对朝政的意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失一镜矣。”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唐太宗到大理寺监狱看犯人,400多死刑犯没有人喊冤,唐太宗当即决定释放他们回家.明年秋收后再回来报到。一年之后一个不少都回来了。这就是贞观时期很有名的象征,400死囚来归狱。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著的文治武功与少有的政治清明为古今中外所称颂,其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而把我国推向了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顶峰。唐太宗内容丰富而独特的治国理政思想,如超越之前帝王的"天下一家"的民族观世界观、建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政在养民"的治国仁政和"开直言之道"促成谏风盛行的治国之策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值得我们今天深入发掘与传承,对滋养今天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的超越和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据唐书魏征传记载,唐太宗"即位四年,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斗米三钱,至是天下大治。"执政四年,"岁断死刑二十九人",这实在是叫人吃惊的史料,一年之中,死刑犯只有29人,真是不可想象,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20.
闲言碎语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从年轻时就开始金戈铁马生涯。这位皇帝在马上百步之外,就能拉弓射箭毙敌于死命,由此司见唐太宗的臂力和对弓箭的熟悉程度。十分令人钦佩。唐太宗对弓非常喜爱,对弓的研究造诣也很深。通常一张弓拿在手上反复摆弄几下,就知其弓的好与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