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月平 《前沿》2008,(9):3-6
公民权利意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源泉,培育完善公民权利意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尚不够成熟,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不够显著。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强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而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中存在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刑事强制措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公民权利既需要国家权力的保护,又难免遭受不正当权力的侵害,因此需要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在刑事强制措施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多体现在违法适用刑事强制措施上。文章从刑事强制措施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冲突的表现形式出发,试图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权利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最终理性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障碍。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利观)的核心在于,权利决定权力,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回归是权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逻辑,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二元性对立在社会总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寻求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健全互动,一方面,必须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破权利和利益勾结的格局,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依靠法律制约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5.
杨春福教授<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一书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维视角透视自由,提出"自由主义视野下的权利" ,包括两层主要涵义:自由主义以权利为基础,权利以自由为核心.书中着重分析了权利的法定性,明确划分法治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并将权利的概念纳入作为系统工程的法治的各个组成要素.该书锁定公民权利和法治社会两个核心概念,指出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性架构,具体地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界限;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法治社会的核心评价标准,即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公开是宪法关系中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连接点和表现方式之一。文章在论证公民权利与政府信息公开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认为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和谐发展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为此应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层级,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庞仁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党的十三大报告)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为国家主人翁、社会主人翁和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的主人翁三个基本层次。维护和...  相似文献   

8.
论合法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动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社会权力包含良性社会权力和不良社会权力,良性社会权力在公民权利阵营里帮助制约国家权力,不良社会权力反而侵害其他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应培育和支持良性社会权力,而当不良社会权力侵害其他公民权利时,国家权力应勇于且善于制止,努力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9.
合法社会权力包含良性社会权力和不良社会权力,良性社会权力在公民权利阵营里帮助制约国家权力,不良社会权力反而侵害其他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应培育和支持良性社会权力,而当不良社会权力侵害其他公民权利时,国家权力应勇于且善于制止,努力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在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强化国家权力对政治行为特别是行政行为的监督,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国家权力监督》,探讨了这种历史必然性和国家权力监督的特点、强化国家权力监督的途径。而《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则通过反思中国的过去,审视中国的现在,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