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雪 《法制与社会》2012,(12):283-284
随着法律的日臻完善以及人们对私人空间保护意识的提高,隐私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针对特定主体隐私权的研究,尤其是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隐私权研究较为匮乏.为此,本文以美国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为参照,首先介绍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特点和必要性,然后浅析中美两国在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面的现状,最后就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提出观点和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曹婧 《中国律师》2014,(3):29-31
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民族的永续发展,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严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高度关注。去年,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和中国法学会共同举办了以"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活动。为及时总结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社会各  相似文献   

3.
王晓飞 《法制与社会》2013,(26):265-266
我国的隐私权保护是比照侵犯名誉权行为来处理的,它并没有被现行法律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这是其带有明显"滞后"特性的根本原因。而以"附庸"形态存在的隐私权在民法规定中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不仅缩小了隐私的界限范围,而且使得各部门法中的隐私权保护也不能相互衔接和统一。  相似文献   

4.
张广涛 《法制与社会》2010,(12):280-280
测谎是否侵犯隐私权的争论十分激烈,本文认为测谎并不必然导致隐私权的侵犯,但仍应对测谎进行严格限制以保护隐私权。  相似文献   

5.
高杉 《法制与社会》2013,(16):279-280
修改后的《居民身份证法》增加了登记指纹信息的规定。指纹信息作为隐私受到宪法隐私权保护,此规定涉及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这一侵犯由于目的上不能符合公共利益原则、手段上不能满足比例原则的要求而有违宪法宗旨。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生活》2014,(12):11
正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对隐私权的保护,将其确认为人格权,以严格的法律有效地加以保护。法国在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任何人有权使个人生活不受侵犯"、"法官在不影响赔偿所受损害的情况下,得规定一切措施,诸如对有争议的财产保管、扣押以及专为防止或停止侵犯个人私生活的其他措施。在紧急情况下,法官得紧急下令采取以上措施"。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宣称在宪法中存在一般隐私权的事;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直接认  相似文献   

7.
杨永志 《河北法学》2007,25(12):101-107
隐私权的刑法保护顺应了我国保护人权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我国刑法由"国家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符合防治严重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客观要求.我国刑法典保护隐私权的相关规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间接性.建议我国刑法设立"非法获取、散布隐私罪".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公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社会下,个人信息隐私权不仅受到来自私权主体的侵犯,而且因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变革,个人信息隐私权也受到来自公共部门的侵犯。因此,对个人信息隐私权进行公法保护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我国尚未有个人信息隐私权专门保护的公法文本。本文以保护个人信息隐私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的比较考察,提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公法保护的初步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隐私权是一种具体的人格权,是绝对权,配偶权是一种身份权利,是相对权,其权利内涵不包含忠实义务,法律对配偶权的救济只能是禁止一方把意志强加于另一方.因此,不能以侵犯配偶权为由否认侵权人的隐私权,不能以侵权人违背了道德准则而否认其应受隐私权保护.法律可以对婚外性行为予以调整,但配偶权的设置并不能完成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常在家庭中被父母"理所当然"地侵害,这在中国家庭尤为明显。本文结合中国现行法律进行简单综合,发现目前法律并无完整的制度规范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进而对"隐私"和"隐私权"两个概念进行探讨,欲从实证的角度得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隐私权的内容。最后对未成年人享有的隐私权作二分法上的分析,并得出未成年人隐私权具有绝对权与相对权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1.
童俊 《法制与社会》2015,(3):13-14,17
隐私权目前在全世界民法范围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确认和保护,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其身心发育都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在隐私权方面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而侵害所造成的后果也要比成年人要严重的多,同时未成年人对于权利保护也缺乏必要的意识和手段,因此探讨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相关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作为抽象概念有利于保护新兴的隐私利益,但也因其内涵的概括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造成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不安定和侵权责任的判定困难。类型化的分析方法具有划定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区分隐私权具体类型、克服其不确定性弊端的功能。以司法案例为基础并厘清其选取范围后,以权利客体为主要标准将隐私权侵权类型分为侵犯私生活安宁、侵犯私生活秘密和侵犯个人一般信息,根据侵权行为、权利主体等要素再进一步划分下位类型,具体分析每一类型的判定基准和侵权责任,以期为立法完善隐私权保护体系奠定基础,为司法裁判隐私权案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监护人知情权: 和谐、冲突与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霞 《法学杂志》2007,28(4):53-56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监护人的知情权并不总是处于冲突状态,而是和谐与冲突并存。未成年人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客观上拥有个人隐私,并应该享有法律赋予的隐私权;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为了履行监护职责,有权在一定范围内了解未成年人的隐私,同时负有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维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责任。因此,对两者的法律规制需特别注意法律介入和干预的程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14.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广泛兴起人格运动和民主运动,隐私权就是此时确认的一种新的人格权。近年来,隐私权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而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也日趋增多,公民的隐私权应该怎么保护即成为一个重要论题。本文从法律的角度,界定了隐私权的概念、内容,明确了判定侵害隐私权行为的标准,划分了具体的侵犯隐私权行为的类型,提出我国法律应为公民隐私权提供以宪法为指导、民法为基础的全方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中,权利与权利之间存在冲突是普遍现象,其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由于隐私权是一种消极的权利,容易受到其它权利的侵犯,尤其是来自知情权的侵犯,因此隐私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律明确的保护。可是如果无限制地强调隐私权的保护,又会导致知情权难以实现,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首先对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基本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隐私权与知情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相互冲突,以及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协调这两种权利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方法,期望二者的利益达到最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现行刑事诉讼法专门增加一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体现了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及健康成长的重视。检察机关目前已经对不批准逮捕和不予批准逮捕案件规定了释法说理要求,考虑到未成年人特殊的情况,有必要加强对批准逮捕未成年人的案件进行释法说理,为未成年人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朱磊 《公民与法治》2014,(12):24-25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案件让人们心情沉重。现实情况表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未成年人远离伤害依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浅议网络个人数据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导致网络中个人数据信息隐私权更容易受到侵犯,网络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变得更加迫切。本文分析了网络中个人数据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各种现象,借鉴国外的相关保护经验,对我国网络个人数据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任洁  王碧琴 《法制与社会》2014,(11):238-240
本文针对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探讨了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对策:提出采取分类保护的方法实现信息隐私权保护的实质公平,分别对政府官员的信息隐私权保护、公众人物的信息隐私权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隐私权保护、特殊人群的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方法进行了设想和论证;通过规范政府及优势机构对个人信息的搜集披露规则并通过行业自律规范的完善为信息隐私权保护提出具体设想。既充分保护公民隐私权,又不妨碍信息发展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已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主力军,他们在接触网络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负面影响直接侵害的对象。本文从网络隐私权的界定入手,分析青少年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比中美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现状,从立法、技术措施、行业自律和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几点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