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哲学是以人和生命为主题的生命哲学,儒家、道家、佛家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思想纬度、思维方式不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次上追求生命的价值和超越意象。从哲学本体论、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方面,儒道佛生命本体论就有根本的不同。儒家生命哲学以社会为本位,道家生命哲学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佛家哲学以"缘起性空"为中心。本体论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儒道佛三家生命价值观的不同,生命超越意境也有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2.
面对“非典”疫情 ,作为“思考者”的哲学工作者应把生态伦理纳入伦理观念体系 ,实现伦理观念的概念跃迁 ;拓展功利化的价值视野 ,塑造符合价值本真含义的价值观念体系 ;更新传统的发展思路 ,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途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发展观 ;树立富于超越意识的生命意识和富于生命意识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3.
韩秋红  邢立军 《唯实》2003,(9):6-10
面对“非典“疫情,作为“思考者“的哲学工作者应把生态伦理纳入伦理观念体系,实现伦理观念的概念跃迁;拓展功利化的价值视野,塑造符合价值本真含义的价值观念体系;更新传统的发展思路,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途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发展观;树立富于超越意识的生命意识和富于生命意识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4.
韩秋红  邢立军 《唯实》2003,4(8):6-10
面对"非典"疫情,作为"思考者"的哲学工作者应把生态伦理纳入伦理观念体系,实现伦理观念的概念跃迁;拓展功利化的价值视野,塑造符合价值本真含义的价值观念体系;更新传统的发展思路,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途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发展观;树立富于超越意识的生命意识和富于生命意识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文本叙述当中渗透着共生的认识逻辑。马克思从共生逻辑来理解事物,理解人的本质,并用共生方法分析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认识人与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人与他者的共生离不开审美,审美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人这个阶段所出现的人的主体结构,其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紧密联系的,人在审美基础上实现自我同一和与他者的统一。人与他者的共生通过实践这个具体的途径来实现,马克思用共生的方法来分析实践,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生成的过程,作为生产劳动的实践既蕴含着人的自我同一和与他者统一的应然价值,也存在着多样化互动共生实践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马克思用共生的逻辑抽象出"类"的概念,"类"本位具体化的社会类型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挖掘马克思主义共生理论对反思现代性、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淑媛 《理论建设》2011,(6):96-100
生死问题是儒释道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儒家、道家、佛家也都以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层次上探讨生死之本源、生死之关系、生死之价值。儒道佛三家以三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纬度的生死观,为人们超越生死、追求生命的超越意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对儒释道生命哲学的价值趋向和生命境界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的人学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立生  韩秋红 《唯实》2004,1(5):6-9
伴随着当代哲学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的深刻变化 ,应当立足于人的生命本性和生活活动来理解辩证法 ,真正敞开辩证法的人学价值意蕴。从这种理解出发 ,才能真切领悟马克思辩证法所昭示的内在超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旨趣 ,才会发现辩证法对人的生命的辩证理解 ,为当代人走出生命的知性对立 ,超越存在的焦虑 ,获得存在的勇气 ,提供可贵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与哲学的价值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价值问题研究中有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与哲学的价值概念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价值的定义,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本文从目前流行的几种看法反映出的问题出发,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所标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物质过程对人的支配,是马克思认为必须批判和超越的东西;哲学的价值概念则是从人的完整的感性出发,它不但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价值现象,并且标示着人的最终解放。一、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概念的三种看法第一,同一论。这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含义都应该是一致的,不论在哲学还是在经济学中,价值概念都应该是一个而不是两个。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一科学的概念,它既是经济学范畴,又是哲学范畴,二者的一致在于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整体性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哲学主题的转换:"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哲学理念的发展:注重"物质运动规律"的无主体哲学--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哲学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前定论、给定论和他定论"--"后定论、实力论和选择论";哲学形态的发展:"物质本体论"--"生成本体论";哲学功能的发展:"注解论证"的哲学--"批判超越与前导理念"的哲学;哲学研究方式的发展:"无我的哲学"--"有我的哲学";哲学研究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四大板块结构"--"涌现一批哲学发展的生长点";哲学发展方式的创新:固守传统教科书的书本公式--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精神;哲学倾向的转移:相对注重阶级性--相对注重先进性、人性和人类共同文明;哲学视野的转换:注重"两极对立"--注重"双赢共生";对人的新的理解:谈人变色--注重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基本论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是在新的哲学前设下,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的演进和超越,其所关注的问题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问题。其基本论域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利观是一种新型的义利观,它超越了道义论与功利论之对立,坚持了义利关系;个人利益实现的目的与手段;道德的内在精神价值与外在功利价值、目的性与工具性、动机与效果关系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赵立川  龚平 《世纪桥》2010,(23):44-45
文化是在人类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灵魂。哲学是最高的文化,是文化中的制高点,它追问的是人的活动的内在本质、规律以及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可以这样说,文化是一种呈现人的活动的存在;而哲学则是一种体现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哲学塑造着文化的精神,文化中凝结着哲学思维的因子,二者互为发展,密不可分。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探讨哲学与文化的关系,并反思其中的内在机理,对指导我们当下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只从哲学的社会功能层面来定位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还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的内在本质,容易忽视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的生存论基础,把哲学变成理论上的虚无主义。应该从生存论出发理解和阐释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因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继承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对人的现实存在状态的关注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的批判。在今天,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为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哲学视野,同时也为在现实生活中彰显人的生存,实现人的价值与意义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切实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生动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切实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理念以其显著的人民性、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为党和国家如何在政治上对待人民生命及其相关事务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实践遵循,具有深刻的生命政治哲学意蕴。"切实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理念是习近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关系、国家治理与人民群众生命权利的关系、社会公正与人民群众生命解放的关系等一系列关系的重大时代命题。因此,这一理念所具有的生命政治哲学意蕴和深厚人民情怀就集中体现为在确保生命安全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在维护生命权利上坚持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相统一、在实现生命解放上坚持国家的制度完善和人民群众利益全面实现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宏观意义上的生命观,即对于生命的起始、价值、追求、终结等问题的系统认识。作为深入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先驱,费尔巴哈主张现世的生命过程观、自然的生命起止观、类本质的生命价值观,将生命视作存在于自然基础之上的人的类属性的集中表现,力图将人类生命从宗教的控制中抽离。对于费尔巴哈的生命思想,马克思予以了批判继承,一方面,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对于现实、现世生命的追求,在自然与感性要素的基础上探讨具有类本质属性的现实的人的生命;另一方面,马克思将社会、实践、劳动等要素引入生命问题的场域,构造出更为完善的唯物主义辩证生命观,完成了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扬弃式传承,以此实现对费尔巴哈生命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超越的,尤其在面对现代性危机与困境的时候更是凸显出其意义,同时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人文意蕴。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以“改造世界,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的崭新世界观的过程中,对种种旧的世界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借鉴和改造,实现了一场哲学革命。这一哲学自始至终都包含着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或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宗旨,尤其在今天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更显示出其难能可贵的批判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7.
沈廷川 《世纪桥》2014,(7):27-28
生命教育既是一种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作为价值追求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应当在全面把握生命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中的主导性作用,并借鉴生命教育思想,确立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观,超越以往人的生命在教育中的工具性地位,突出人的生命在教育中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实践性,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戴传江 《世纪桥》2011,(21):109-110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生命的优化,是生命中精神的超越。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试图从环境、教学、活动等课程出发,促进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实现生命的物质、精神、价值三个维度的渐次展开,是对生命中真、善、美、利等特质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杨寿堪 《新视野》2003,(3):57-59
本文试图从哲学上阐释执著与超越的问题。执著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其特点是主体性、坚定性与坚持性,它的理论基础是主体主义形而上学。庄子超越论具有一定代表性,主张以“无待”超越“有待”,以理代情,达到绝对自由。海德格尔超越论是在反对主客二分形而上学基础上,提出此在与世界一体,超越“有”进到“无”的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执著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坚忍不拔的品格与精神,表现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实践发展过程中;超越最重要的是树立科学信仰与崇高理想,以“无我”超越“自我”,最后达到“大我”,实现执著与超越的统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一、生命体验的教育“到位” 优质学校把人人“享受教育”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优质教育品牌内蕴着高质量的核心价值追求,那就是把学校建成师生共有的“福地”,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变为自己健康、幸福成长的活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高雅的思想、高尚的情感,塑造文雅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使师生都能、享受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为教师的事业与人生添彩,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这正是雅行教育发展的永恒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