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王副院长,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您已经进行了十七年人才学、人才资源开发理论研究了,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您在人才研究领域又有哪些突破?王通讯:人才研究、人才学和人才资源开发理论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是迟早会在中国出现的。十七年来,我的基本见解不变,人才研究是一项朝阳事业,前程光明。这也是我忘我追求,矢志不改的原因。我亲眼冒到人才研究队伍的壮大,入刁学术的勃兴,以及党租政闹对入刁工作。八万丹友的重视,感到无限的欣慰。中国历空上曾经合d三次人才研究高潮,一次友生在春秋成…  相似文献   

2.
张尚英 《求索》2014,(1):168-174
经过梳理20世纪疑古派关于《春秋》经性质,三传真伪、作者与成书时代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可见其击中了很多传统说法的漏洞、总结了《春秋》辨伪史,但对《春秋》经传多方面的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春秋》学没有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评价,可谓得失相参。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疑古派的研究对20世纪《春秋》学的巨大影响,即内容上使《春秋》性质,三传作者、成书时代等问题成了热点问题,开创了《春秋》学史以及关于《春秋》经传历史文化、文学、思想、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研究;思维方式上一方面终结今古文之争,破除了迷信与权威,另一方面则形成了轻疑的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3.
永远铭记     
物换星移,岁月流转。《人事与人才》杂志不觉走过了13个春秋。在处于鼎盛之际却要离开我们,既感惋惜,又觉得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作为人事系统的一名老兵,我既是《人事与人才》的一名“队员”,又是一名“观众”,既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又是一名忠实的读者。亲眼见证了《人事与人才》艰苦创业、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历史。亲眼见证了全体编职人员克服困难、团结奋斗、知难而进的工作热情、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人事与人才》13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贯彻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全省人事人才宣传工…  相似文献   

4.
文廷海 《求索》2007,(9):213-216
从中唐以后,春秋谷梁学的治学传统就已断绝,清代学者在整个学术界回归汉学的观照下,致力于重建春秋谷梁学的学统。学者们从回归汉唐的新注新疏、义例的归纳、义理的新诠释、校勘辑佚等路径,逐步展开对春秋谷梁学进行研究。清代春秋谷梁学呈现出“治学进路的多样性”、“学术成就的晚熟性”以及“返本开新,超越前代”、“扶微补绝,三传同辉”等特点,从而使春秋谷梁学在清代达到二千年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文廷海  丁光泮 《求索》2008,(7):226-229
苏辙在集解《春秋》时,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春秋》的思想进行解读。政治思想,首先从“尊王命”、“正周班”、“尊王官”、“尊王人”、“王者无敌”、“天子无出”、“天子不会”第一次对《春秋》“尊王”之义进行全面的解说,这是苏辙《春秋集解》的重要贡献。此外,夷夏之防、“轻刑慎杀”等政治思想,也阐发新的见解。伦理思想,以“隆君父”为说,强调《春秋》的政治教化意义和“诛心”的作用。史学思想,说经以《左传》史实为本,标举《春秋》“书实”的思想,对春秋时代作“通变”性的历史考察,灌注了自觉的史学意识。苏辙《春秋集解》阐发思想内容丰富,对当时“以意说经”的《春秋》学风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6.
勇立潮头写春秋──谈如何成为合格的跨世纪领导人才何事忠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说,关键在人。”这“四个能不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  相似文献   

7.
日前,电视连续剧《春秋英雄吕不韦》(也有称《乱世英雄吕不韦》)热播无暇每晚紧跟收看,购回影碟一套,抽闲浏览一遍,感慨良多。记起有这样一则有关吕不韦的故事:在他幼年读书时,有一天老师向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手上有一百吊钱,而你可选择种地、做买卖或者培养一个人才三者之一进行投资,你会选择哪一种?”吕不韦听罢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第三种答案,老师问其原因,他答道投资种地最多可得一倍的收成,投资买卖也至多不过五倍收入,而培养一个人才却可得到难以估算的回报。在当时,这样的回答可谓语惊四座,因为他毕竟还…  相似文献   

8.
郭友亮 《求索》2007,(12):223-225
北宋庆历以来的疑古惑经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经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敢于对传统经典进行大胆怀疑和抨击。在宋儒疑古惑经过程中,《春秋》学受到了高度重视,他们把宋代的时代命运同《春秋》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功能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春秋》的经世作用,使其成为宋代的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9.
考察殷商至春秋之际的政治制度,可知人才选拔的观念经历了从殷道“亲亲”;到周道“亲亲”、“尊尊”并行,尤重“尊尊”;再到春秋“亲亲”、“尊尊”而“贤贤”,尤重“贤贤”的发展历程.从“亲亲”、“尊尊”到“贤贤”,既可以解释儒学在春秋时代兴起的原因,也说明以才能而不是以出身“扬名受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经学与政治、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和内在互动。解释《春秋》经义的《谷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谷梁传》“借事明义”,强调礼制,重视宗法伦理等级秩序。随着汉代政治法律实践的展开,谷梁学终于走进了统治者的视野,忠孝、仁义、尊卑等汉代谷梁学礼法思想的精髓对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法律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尚英  ;舒大刚 《求索》2007,(7):199-203
宋代《春秋》学文献数量众多反映了宋代《春秋》学的繁荣及其在整个《春秋》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种类分布则展现了宋代《春秋》学讲求会通,注重义理、疑古惑经以及开拓创新的时代特色;时间分布、地域分布则分别展示了宋代《春秋》学发展的阶段性、地域不平衡性,共同揭示了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万竿篁竹临风劲,一树樱桃带雨红。” 伴着1997年的和煦春风,《人事与人才》刊物迎来了出刊百期华诞。 回顾办刊一百期,九个多不平常的春秋,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人事与人才》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热情讴歌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介使人才脱颖而出的典型经验,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加速  相似文献   

13.
人才成长是一个过程。最初会一闪星光,但并不显眼。这就要靠有识之士去识荐。所以,古今中外都把荐才看成美德。在春秋中期,伯乐曾为秦穆公相马而得誉。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绝代奇才”,  相似文献   

14.
1983年秋天,江西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为缓解江西外语人才的不足,办起了江西第一所业余外语学院.10个春秋,江西台联在这片绿洲上辛勤耕耘,早已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它在省城南昌60余所业余学校中,以创办最早、生源最多、收费最低、教学质量最高、声誉最好而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5.
文廷海 《求索》2015,(2):144-148
柯劭忞致力于《春秋谷梁传》的注解,既有以经学救世的需要,也有对晚清公羊学兴盛局面的批评及对前人《春秋谷梁传》注释的超越等原因。其提出应重视汉代刘向及郑玄的谷梁学成果、以"九旨"为《春秋谷梁传》的纲领、《春秋》有笔削大义、注解《春秋谷梁传》要会通三传等主张。在注解《春秋谷梁传》中,形成训传语之据、证文字之讹、证说解之讹、通传文之义例、以史实说经和反对尚谶纬异说等特色。因此,柯劭忞的《春秋谷梁传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南湖小船闯风浪, 西柏农家擘画忙。 古城欢歌东方红, 三座大山被埋葬。 镰刀斧头铸铜墙, 八十春秋著华章。 神州建设有特色, 一国两制创辉煌。 八十春秋著华章@孙心一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2014,(12):27-28
<正>10月20日,大陆最大的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宣布,将率先在台北招募台湾客舱乘务员。这也是大陆航空公司首次招募台湾空乘。招聘信息在大陆通过"春秋航空"和"春秋航空招聘"官方微博、微信发布,并通过台湾1111人力银行在台湾进行发布推广。据春秋航空介绍,消息一经发布,反应热烈,目前已有众多台湾求职者应征。逾13万两岸旅客享受低成本航空服务2013年10月27日,春秋航空首次开通上海浦东至高雄  相似文献   

18.
徐之慎,这位生在上海,长在青岛,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支援边疆建设,来到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在这片土地上,他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工作虽几经调转,但始终没有离开农机。回首往事,他淡然一笑,可他周围的人却感触良多……“论业务、论技术,老徐都是响当当的,在全盟乃至全区农机系统也是屈指可数的”。徐之慎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徐之慎同志为哲盟农业机械化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哲盟首批评选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档案上这样记载着。这些话用在别人身上也许是过誉之词,而用在老…  相似文献   

19.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转眼间自己在人大工作已9个春秋。这9个春秋,是《云南人大》伴我在人大工作一路走来,一路走好。暮然回首,回想自己当初对人大工作陌生到熟悉,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人大工作者,得益于《云南人大》的倾心关爱和帮助,是她给我智慧和力量,是她铺就了我的人大工作之路,如今,她已成为我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文廷海  谭锐 《求索》2012,(4):97-100
原始史书《鲁春秋》为孔子的改造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体例基础。孔子对《春秋》的改造,赋予《春秋》思想诠释的多义和开放性,造就《春秋》性质的不同。在经学家的视野中,因《春秋》对政治的影响,以及文本的义理诠释传统,因而属于经学;而在史学家的视野中,《春秋》是一种史学体裁的起源,甚至成为一种史料。历代多数学者主张《春秋》包含经学与史学属性,二者不可截然分梳,故《春秋》具有"义经而体史"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