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32条关于用海类型中海域使用权证换取土地使用权证的规定存在缺陷,成为填海造地行为的不良导向。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填海造地的不同态度导致沿海各地在海域使用权证换取土地使用权证问题上出现了不同做法,引发法律实践的混乱。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国应当重视填海造地活动的法律规制、制定《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条例》,通过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明确填海造地的方式、途径,严格调控、规范填海造地的规模、程序。  相似文献   

2.
围填海造地是一种永久性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行为,这一行为必将对原海域使用权人、渔民及相关“靠海吃饭”的相关利害关系人及海域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公众参与围填海造地,有助于提高政府对围填海造地的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围填海工程对利害关系人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同时对违法围填海造地起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华 《法学》2013,(1):44-51
我国香港填海造地立法及司法实践中所确立的"凌驾性需求原则"有效阻止了香港填海造地的肆意扩张。香港人为保护海港所成立的"海港保护协会"以及香港公民的积极参与有效避免了维多利亚港及其他海湾所面临的多次大范围围填。香港在填海造地过程中严格的审批程序、保护权益人程序减少了填海造地引发的资源风险、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我国内地应当借鉴香港填海造地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经验,改变我国当前填海造地法律规制的混乱与缺失局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洋利用和开发活动的加剧,海域及其资源的利用程度空前高涨,非法排污、养殖、填海造地等人为的活动造成海域使用的无序程度加重,这些都给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管理要求。本文主要针对青岛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对基于视频监控的智能识别处理与测量技术在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填海造地”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填海活动主要是在滩涂以及滩涂延伸的被海水覆盖的空间展开,会对这一空间范围的生态和人产生极大的负外部性,需要变革政策来改变这一状况,生态补偿应运而生。“填海造地”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整体性生态补偿机制、区域化生态补偿机制以及“输血型”与“造血型”复合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的目标是实现“环境正义”,填海造地生态补偿的有效实现要依赖于“环境正义”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深入深度。环境正义包括两个方面,即“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填海造地生态补偿的实现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开始突出起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和资源的刑法保护问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7年《刑法》第一次以专节的形式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于打击犯罪、保护环境和资源、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一、环境刑事立法模式简述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等。在当代社会,保护环境资源、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直接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对海洋及海岸地带的开发日渐增多,这一方面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另一方面却又使海洋及海岸地带的环境和秩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冲击,这一状况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并审视关于海洋治理的问题。台湾地区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地区,在海洋治理方面之作为应有其可取之处。另外,以总体性观念与方式处理海洋(包括海岸地区)事务的观点已成为国际的主流思潮。因此,从立法,行政和执法三个层面上对比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海洋治理制度,寻求台湾地区海洋治理中的先进做法,并审视两岸在治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及与总体性海洋治理理念上的差距,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楚道文 《政法论丛》2012,(5):109-116
海洋生态损害属于环境利益的损害,具体包括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海洋生物资源的损失以及海洋环境质量与价值的减损等。我国法律规定了海洋生态损害的范围、评估规范及证明责任的分担,但在权利主张主体和责任承担方式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应着力突出环境公益诉讼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并着手建立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9.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选择。海洋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碳汇能力,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本文拟从我国海洋国情出发,分析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意义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初步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活动半径”从“内陆”延展至“海洋”,海洋资源保护及污染治理已经开始成为新的“环境危机领域”,成为《人类环境宣言》40年后凸显的一个新课题.以往,学者主要从受害人角度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进行民事侵权方面分析,鲜少从海洋因子保护视角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进行探讨.笔者以海洋因子保护为视角,针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的概念、特征及有关的国外立法,通过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的原则和主体界定等方面的分析,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求能为海洋污染治理及其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提出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1.
蔡先凤 《法治研究》2012,(10):108-116
海洋经济是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解决浙江陆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新领域。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既具有全国共性的特点,又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近岸海域水质较差、海平面上升、海洋环境和渔业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海岛生态环境告急等。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将构成重大挑战。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实现政策与法律的有机对接.并迫切需要地方立法的强力支撑。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框架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地方立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立法.应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修订和完善现行涉海法规。制定和出台涉海新法规。  相似文献   

12.
林煜 《法制与社会》2013,(23):57-58
国际海底区域法律制度是海洋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国际资源开发与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这项制度从萌芽到成形是与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脚步同步的,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海洋环境是整个地球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污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全球环境的状况。对于国际海底区域这一全新的领域,对其的环境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商务与法律》2006,(5):29-30
2006年11月,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首个国家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据悉,该规划纲要全面分析了中国海洋科技面临的形势、沿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海洋科技工作发展现状,从发挥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全国海洋科技力量和资源,全面规划和部署了“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国海洋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根据该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将显著提高,重大海洋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水平将实现新突破,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减灾防灾和海洋安全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数量增加30%,海洋科技成为支撑和引领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1999年环境和资源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述 (一)环境资源立法的新发展 1999年我国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发展较为全面和迅速。一年来虽然新的全国性的专门立法数量不多。但地方性立法加强,环境立法体系更趋成熟,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现行立法的修改和完善工作稳步进展,目前正在加紧对放射性污染、化学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等环境问题制定专门法律。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法体系,既有综合性的环境立法、又有各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15.
骆志鹏 《特区法坛》2002,(70):42-43
海洋占地球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人类的生存发展与之息息相关。随着对海洋开发的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展,人类对海洋的依存性也越来越大。然而,与此同时,全球的海洋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因此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西方不少国家,早自60年代就开始先后制定了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各类法律、法规,为共同保护好人类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国家间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国际条约。我国政府对海洋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滨海城市青岛,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法学院是这个刚刚度80岁生日的学校的文科重点建设单位。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海洋法学研究所。经20多年建设,学院现设有法律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专业覆盖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四个一级学科;设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律研究所、海洋法研究所、东西司法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海洋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治安管理与社区矫正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海洋法学文献资料中心、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网(www.7265.cn)、万方司法鉴定中心等信息交流平台和社会服务机构;拥有一支以年轻博士为主体的精干而富有活动的教师队伍。学院秉承“海纳百川,平则万方”的院训,在教学上坚持授业、启智、养格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身教”,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学院除招收法学、政治学专业本科生外,大力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环境资源法学博士点,国际法学、环境资源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行政管理、政治学、国际政治、社会学等硕士和点MPA专业学位点;现在校博士生26人,硕士生335人。学院及所设科研机构积极支持学术研究,推动学术活动的开展。院长徐祥民教授担任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和研究地会刊《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的主编、山东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地会长等。曹文振、刘惠荣、崔凤、刘中民、郑敬高、申政武等多位老师但任全国性学会、省属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强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因有丰富的资源、能源,使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洋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海洋安全保护的立法,加大海洋军事的投入,建立海上应急机制,成立独立的国家海洋管理机构,建立信息化的监测系统,加强国际合作,继续发挥合作等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保证我国的海洋安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齐卫  杨乐 《法制与社会》2013,(7):237+246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在这些水域中有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资源,如何维护我国管辖国土的海洋权益,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清华 《河北法学》2007,25(8):89-93
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海洋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国际社会意识到要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 这种法律秩序体系庞大,涉及到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方面面.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有关行为人犯罪及刑事责任的问题,也当然被包含在这个法律秩序当中.分析研究船舶污染事故中船员犯罪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除非在人类事件的进程中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工业社会势将向海洋推进,以至最终坐落于海洋的城市工业的某些种类的综合企业可能成为普通的事情。"确实,国家由于耗尽陆地资源、环境污染,以及人口过渡的日益增长,产生了运用现代技术提供的可能重新利用海洋的思想。为了勘探和开发海底资源、为了工业、科学及其他许多目的而建筑的人工岛屿及其他设施,就是这一新动向的显著例证。食物、能源及用于建筑房屋和工业的土地的新的来源,在危机到达之前,利用海洋是迫切需要的。海洋,以其巨大的潜力,是可能解决这些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