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道德回报是道德践行中的赏善罚恶现象.道德回报的实践在我国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思想主要体现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报",传统社会重视道德回报对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实践和道德回报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悖论与新道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并重的原则,构建合理的个人主义道德、团体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三元互补的道德体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作为社会的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还必须确立起维护人类利益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坚持个人利益、团体利益、社会利益和人类利益四者并重的原则,构建合理的个人主义道德、团体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人类主义道德四元互补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3.
康德伦理学将幸福与德性统一起来,在对以往伦理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德福观。康德将德福一致引向道德形而上学,将道德本身内化为人的信仰,这是康德德福观形而上的一面。但是,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具有很强的形而下的现实意义,以往伦理学研究较少注重此方面建构。从政治哲学层面研究康德的德福观是一个比较大胆的理论构想,同时,将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引向政治领域直至引向政府行政伦理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康德伦理学将幸福与德性统一起来,在对以往伦理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德福观。康德将德福一致引向道德形而上学,将道德本身内化为人的信仰,这是康德德福观形而上的一面。但是,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具有很强的形而下的现实意义,以往伦理学研究较少注重此方面建构。从政治哲学层面研究康德的德福观是一个比较大胆的理论构想,同时,将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引向政治领域直至引向政府行政伦理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权利与义务是道德内涵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当前我们的实践中存在忽视道德权利的倾向,存在着道德权利与义务不一致的现象,这既有历史的遗留原因,也有当前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建构有效地社会运行机制来消除德福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3,(6)
"道德心理许可"是道德心理学近十年兴起的新领域,这一理论为解释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高道德自尊与低道德行为的反差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社会转型过程中生存、竞争和责任等基础性价值观的异化,使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既有的道德原则不断被侵蚀,在不良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形成合理化归因,出现归因对象客观化、道德失范资格化和道德原则潜规则化。加之败德者得利、德福相悖的社会逆向选择机制的影响,道德心理许可从个人行为蔓延为普遍的道德约束解体。建构现代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培育现代道德理性和建立德福一致的社会选择机制,是阻断道德心理许可,建立和谐有序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德行,才能行为端正、处事公正,才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影响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8.
王宝磊 《探索》2015,(1):52-57
按照不同政治理论所依据价值基础的不同,可以将政治理论分为利益本位理论和道德本位理论。前者认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是利益,道德的实质在于维护某种利益诉求。后者则以完善个人道德为理论归宿,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超越利益的,围绕利益的活动只是完善道德的手段与途径。在传统社会,道德本位理论一直在政治理论研究中占据相对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近代以来,利益本位理论逐渐取得了相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是人类思想理论和现实社会进步的结果。但是,历史没有终结,对已有理论的反思也不应终止。在扬弃之前理论的基础上回归新的道德本位理论,使人们重新理解道德的价值,发扬道德的积极作用以弥补利益本位理论的缺陷,是顺应新的历史变化、促进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探索》2015,(3)
传统意义的道德与人性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和冲突,人类的道德价值始终在这种张力和冲突之间,按照历史逻辑特有的规律演进。当代中国正处于"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重构、文化的转型,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所谓的技术革命,更使得既有的道德价值面临激烈的挑战和冲突,从而使道德价值陷入诸如认知和抉择以及实践困难的尴尬境地。集中表现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一元价值观和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等三大冲突、"道德价值抉择的困境""道德价值导向的困境""道德价值虚化的困境""道德价值物化的困境"四大困境以及"自利和利他的矛盾""德福一致和德福背离的矛盾""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矛盾""经济发展和道德滑坡的矛盾""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矛盾"五大矛盾。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道德价值的教育缺位、道德和经济的"二律背反"等原因,当代中国人正面临道德信仰缺失以及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道德价值困境。要走出道德价值困境,需要从德性伦理、制度伦理、道德因果律等方面对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0.
德行与德相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却很少谈到一个人的德相,大概是德相根本不值得一谈的缘故吧。德行的意思大家都肯定知道,是道德品行的素质,但它又可以作为讥讽人的词,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等。被讥讽的这一部分,应该就算是一个人的德相了。《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孔颖达疏:"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晋葛洪《抱朴子·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  相似文献   

11.
正将"裸官""跑官""病官"彻底从干部选拔任用中剔除出去,这是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中释放出的明确信号。新《条例》明确提出,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是德才兼备,并且要以德为先,要突出考察干部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行为操守。官员品德突出考察政治品质德行操守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3,(12)
提升道德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更关系到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在当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领域都折射出道德力式微的景象。市场经济衍生利益优先思维惯性的影响,多元文化激荡造成的道德选择迷惘,社会管理滞后对道德失范现象的助推,是当前中国道德力式微的根源。利益调节、社会奖罚、舆论引导、制度保障等机制是当前中国道德力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典》对“德”解释为“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培养良好的官德在社会道德体系建设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西方经典哲学家在道德理论上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像后者那样把"道德"看作由"神"或"人"的活动的产物,而是将道德看作与人的发展并行存在的一种社会形式。通过对传统资本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将"竞争""异化""共同体"作为新的道德话语,构建了无产阶级的叙述范式和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道德价值理论的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统一,物质生产与道德发展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话语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话语形式将会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政治生态中成为社会秩序的依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判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道理均在于此。近年来社会问题频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个根本的培植。道德根本如何培植?按照儒家元典精神,也有一个抓根本的问题,这个根本就是孝道。《论语·学而篇》  相似文献   

16.
正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在后人对"三不朽"的解读中,"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操守;"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的重要因素"。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  相似文献   

17.
关键在提高道德意识——传统智德与当代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德是"中国四德"之一,专指道德智慧.孔子、孟子、荀子、王阳明对智德的内涵作了阐释.智德作为明是非、别善恶、知荣辱的道德意识,与仁、义之类具体的道德规范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指挥之德,具有统揽全局、调控人心的功能,在提升社会道德文明水准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从提高全民道德意识的高度,抓住了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当今我们要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实现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关键在于大力加强智德教育,提高全民的明是非、知荣辱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对道德内涵的把握上过于理想化,忽略道德的利益含义;师德培育上,割裂"真"与"善";师德考核上,未能恰当地发挥学生的作用;师德培育外部条件上,体制性竞争破坏师德生成条件,固化师德困境,这四点是高校师德建设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破解高校师德建设困境需要矫正体制性竞争缺陷,尊重教师正当利益诉求,加强和完善学生考评教师机制,严格师德考评结果使用并通过鼓励小善小德,营造平易的师德建设氛围。  相似文献   

19.
<正>厚德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是北京立德扬善的首善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典型反映。"厚德"一词源于《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古代把大德、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行、施人以德以及感恩等义,称作厚德。在中华文化中,"厚德"被视为最高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20.
近期,“官德”成为舆论热词。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被车撞伤遭遇路人冷漠、深圳公务员廖天野殴打辱骂父母等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思.期待通过加强“官德”建设、发挥官员道德示范作用采引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中组部有关人士透露,将于近期下发关于干部德行考核文件.针对“德”制定了全面考核标准。包括孝道在内(《南方都市报》11月7日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