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3 毫秒
1.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它产生于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是出于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要求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出现过两种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农业社会所拥有的是一种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工业社会中产生的是一种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公共管理,它是一种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需要实现对传统的行政管理以及公共行政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在任何人类共同体中,可供分配的利益永远是有限的,而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人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因此,冲突与合作是人类的基本行为模式。从经验的角度讲,民主政治是政治共同体集体行动的规则、选择领导人并加以监督和制约的规则。从规范的角度讲,民主政治是理想与现实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四川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了其不应一律采用“经济增长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应区别不同地区的情况及地区的区域功能定位,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社会建设优先型”的发展模式指的是在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下,优先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努力缩小与先发展地区的经济差距,而是以提高人类发展指数、消除人类贫困为直接着眼点,以保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为重要内容,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导性目标。  相似文献   

4.
孙洪梅 《学理论》2010,(3):31-32
循环经济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赢。循环经济模式具有深厚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对循环经济生态伦理原则进行了探析。发展循环经济,真正体现生态伦理的基本理念原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科技进步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军  应宪 《理论导刊》2001,(12):12-14
探讨科技进步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对于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决定力量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引导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朝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科技进步促使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战略、模式和运行机制发生变革科技进步的影响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走向。它对整个人类的社会发展、经济活动、组织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必然带来而且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变革。这种影响与变革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战略、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1.科技进步诉求发展型人力…  相似文献   

6.
《求知》2012,(1):47-47
高建在2011年第3期《政治学研究》撰文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它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世界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开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一是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的根本保证;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的基本手段,是区别于西方模式和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张晓春 《学理论》2009,(30):81-81
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的物质消费需求无节制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生产系统遭到破坏而严重失衡,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而难以为继。传统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引下的发展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客观上要求新的伦理观念的产生,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呼之欲出。与传统伦理相比较。它把伦理道德范围从人类社会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在内的整个生态范围.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在世界观、价值观、平等观等方面都有所超越.并赋予了这些范畴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与世界的关系已扩展为人-技术-世界的关系。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的同时却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人文与技术的断裂,社会发展与人的欲望的错层等表象后面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改变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克服技术统治主义的诟病,只能从人-技术-世界关系的价值考量入手,通过技术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等各方面的融合,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绿色消费是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型消费,是在传统消费模式给经济一社会一环境一资源复合系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之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原有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未来发展提出的科学消费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之一,绿色消费要求改变人与自然关系中把人的需求摆在中心地位,一切以人的需要而定的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生态价值的新型消费。  相似文献   

10.
陆铭 《党政论坛》2010,(16):8-8
一是用中国自己独特的政治结构、政治运作和政治语言,阐释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按照笔者的理解,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诸如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都是其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也被世界所广泛认同。而中国公共治理模式所反映出的精神气质,也充分体现着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几个基本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防御与工业文明中后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高度相关,并从心理基础、治理模式和思维惯性上表现出来。战略防御阶段具有较强的被动性,人类最终会在反复的"试错逻辑"中发现矛盾核心,并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治理模式的转型是基本阶段转变的关键环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模式转型中,传统的官僚制组织和制度化权责主导模式将失去统帅地位,政府开始降低自身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比重,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在生态治理中的拓展,小型化、随机性和贴近基层的治理方式更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掘取已近极限,人类自身已濒临生存危机。它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生态自然对人类的存在价值,将生态自然系统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时空予以善待,建构一种人类与自然环境制衡的新文明模式,求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在新时空中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论证和探讨,拓宽了研究视野。笔者以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人的行为模式,它必须依赖于有着一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人的行为去实现,而人总是有着特定的人格。也就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3.
梁波 《学理论》2008,(18):16-17
民族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具有现代性质的民族主义是开放的和非种族的,它必须置身于全球性的现代化大背景之中。中国的民族主义自然需要反抗各种世界霸权,但同时也必须借鉴包括西方在内的各种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贯穿于这种进步与发展之中的所谓精神文明,从思想理念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人类的一种自我审视观念和一种合理的社会发展现。可以说,我们的道德和法律以及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源发于特定的自我审视观念和社会发展现。如果从社会发展的大视觉来考察,我理解,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呼吁人们重视社会的道德基础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更为成熟的社会发展现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认为,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  相似文献   

15.
人类行政模式主要包括统治行政、管制行政和服务行政三种模式。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我国政府,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施政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时代的要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文章在最后部分提出了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佳 《民主》2008,(8):30-31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把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的未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冲击着当前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而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成为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在过去几十年间席卷世界,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其导致的后果也大不相同。经济全球化虽然促进了一些国家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全球化的困境主要是: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的玫瑰园还是失乐园,全球化是各国的发展路径还是发展陷阱,全球化是进一步演进还是因逆全球化而停滞等。在过去的全球化进程中,推动其发展的塑造力主要有两种:西方跨国资本的推动和新自由主义国家发展模式在全球的蔓延。这两种力量致使全球化陷入困境,未来全球化演进的路径需要新的理念和动力来推动。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既是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贡献者,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化的未来演进提供了中国方案,符合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正义逻辑。  相似文献   

18.
书旺 《学理论》2008,(4):12-14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将引领人类迈向文明的新高度,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一、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主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然而,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难以承受的干扰和冲击,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发展关系,就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2)
浅析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巨著《历史研究》中强调的人类文明三大模式,根据汤因比对希腊模式、中国模式和犹太模式的阐述,了解三种模式各自的内容和特点,找出三种文明模式的理论对研究世界历史、人类社会与文明结构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