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田晓忠 《思想战线》2012,38(3):68-70
宋代乡村组织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极为复杂,但总的趋势是乡里制逐渐衰微,都保甲制确立了在乡村中的主导地位。宋代乡村组织的繁复多变与国家乡村社会控制密切相关。重建乡村组织是宋代国家恢复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但随着宋政府内忧外患,各种危机日益加剧,其对乡村控制也日趋强化,乡村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就是这种控制强化的体现。国家出于降低行政成本考虑,乡村组织头目由富裕民户充任,这种以民治民的方式与国家强化乡村控制目的两者形成张力,是导致宋代乡村组织不断调整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 意识形态,亦称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体现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看,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它既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也反映了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3.
女户是由妇女担任户主的民户。宋代女户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宋代女户家庭中可以存在男性成员;其次,宋代女户消融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最后,宋代是女户相对自由的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4.
张丽  何玉杰 《人民论坛》2014,(1):183-185
农业合作化时期阶级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农民思想中的植入与形成是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表现.土地资源的获得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实现了农民利益诉求,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塑造了农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聚合.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不仅归功于经济之发展,而且得益于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作用。意识形态宣传范式因时而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其演进轨迹经历了三个时期,并呈现出不同特征。一是"站起来"时期,党和国家对社会具有绝对优势,意识形态宣传依赖于自上而下单向传送的运动式形式。二是"富起来"时期,因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力量的逐渐发展,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党和国家逐步寻求社会力量的合作。三是"强起来"时期,充分利用新媒体条件,意识形态宣传逐渐形成党—国家和社会力量强强合作的新格局。这一演进过程,体现了治理理念在意识形态宣传中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6.
农业合作化时期阶级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农民思想中的植入与形成是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表现。土地资源的获得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实现了农民利益诉求,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塑造了农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聚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带来的收益是普遍的。作为一种社会共识.改革为意识形态变革提供了动力并成为其重要要素。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来自对社会观念和价值的有效反映。不断地把形成社会共识的观念和价值吸收到意识形态体系中.可以避免意识形态僵化.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改革无疑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对于执政者来说,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城市繁荣与词体流行的相关性问题,一直是词学界关注的一个课题。宋代的都市繁荣对社会发展及词体流行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词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第二、词的演唱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更有市场;第三、词的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宋代市民对“欲”的追求。宋代湖北词体沉寂,也主要是因为湖北的城市繁荣不够。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必有其生发的深层社会根源,这一根源就是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矛盾。针对社会矛盾这一结构性创伤,人类需要寻找弥补创伤的观念形式,此即意识形态。人的超越本性和想象能力对意识形态起着促生作用。意识形态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补偿形式,这从神话、宗教和现代意识形态中可以清楚地领略到。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常从事实解释、价值目标、实现策略等方面,展现着应对社会矛盾的方略,这更体现了意识形态如何作为社会矛盾的补偿形式。由此,意识形态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得以考察。  相似文献   

10.
虚假意识、阶级意识、统治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构成后学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语境中,"虚假意识"之虚假性不仅指作为意识形态具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颠倒性,同时也指意识形态一般把特殊利益说成普遍利益的虚伪性;"阶级意识"从根本上揭示了意识形态一般的实践主体和核心内容,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与革命阶级的意识两种类型;"统治思想"凸显了特定时期统治阶级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并没有在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简单划等号;"观念上层建筑"形象地勾勒出意识形态一般在社会结构中的空间位置,阐明了其社会历史根源。在此种"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结合的视阈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便能获得统一性理解而不是被任意肢解阉割。我们不能把原典作家对意识形态具体的殊相批判与对意识形态一般的共相揭示混淆。  相似文献   

11.
北宋后期,政府实施向西北扩大辖区的积极边疆政策。面临诸多新的社会和民族问题,宋廷在开边拓土、扩大辖区、维护其新旧归附区的统治时,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防务和经营,并颁行了许多相关蕃部的法律法规,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族关系,治理边族地区的矛盾和纠纷,对于边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纯艳 《思想战线》2000,26(2):86-90
北宋中期茶法频繁变动,主要是针对东南荼法而言的.北宋中期的茶法从性质上说只有榷货务山场制、贴射法和嘉祜通商法三种.引起茶法变动的根本原因是茶叶用于沿边折中和沿边折中对茶叶的依重.官商对虚估的争夺也是这一根本原因引起的.由于茶利在宋财政上作用举足轻重,嘉祜法从根本上不符合统治者愿望,最终必被专卖法取代.  相似文献   

13.
陈文庆 《桂海论丛》2007,23(1):62-64
近年来,广西基层组织在赈济灾民的过程中成功的摸索出建设五保村,集中供养五保户的新模式。如果从社会制度视角审视这一模式。五保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正义的实践诠释,文章从社会管理的目的、利益的分配与补偿、社会合作、公民地位四个方面探讨五保村建设所体现的社会制度正义性。  相似文献   

14.
曹端波 《思想战线》2006,32(3):125-130
唐前期承继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这一保护小农经济的措施为整个社会变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均田制下,小农经济独立性日益增强,乡村市场日趋繁荣。唐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出现结构性调整,由身份等级分层向贫富分层转化。富民阶层的崛起,租佃制的盛行,不仅导致了国家政策、制度的调整,而且为乡村控制的转型提供了基础,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乡村控制方式开始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化。  相似文献   

15.
邓前程 《思想战线》2005,31(3):117-123
茶马贸易本属汉藏民族间、农区与牧区间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活动,它本应遵循固有的经济规律。其发端的唐朝如此,其发展的宋亦大致如是。但至明朝,统治者希图借经济手段去替代政治、军事所无法完成的统治功能(“以茶驭蕃”),并“联番制虏”,隔绝传统的蒙藏联系,“壮中国之藩篱”。汉藏茶马贸易的原有功能发生变异,纯粹的经济活动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内容。  相似文献   

16.
西周处于国家和民族的形成时期。西周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政策与礼乐制度相结合,在巩固政权和统治基础,加强华夷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起到重要作用,成为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民族思想和政策已具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和亲政策、藩镇制度、羁縻政策乃至现今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都可以在西周民族政策和制度中找到其源头。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促动下,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了诸多信用业务。主要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其中,高利贷信用是一种主导信用形式,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较为深远。商业信用在宋代的商业往来中较为普遍。消费信用多发生于饮食业中,发展层次还较低。国家信用还未能发展成一种常见的信用形式。  相似文献   

18.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是社会变革的前奏.在重大的社会变革中,人们只有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着赶超跨越的速度,是推进赶超跨越和科学发展的基本支撑.当然,解放思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想象,必须遵循规律,把握原则,立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对于广西来说,解放思想既要立足于广西实际统一思想,又要胸怀世界走出广西看广西  相似文献   

19.
再论唐代茶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纯艳 《思想战线》2002,28(2):70-74
唐代税茶始于赵赞 ,而茶政的真正奠基肇自张滂茶法。张滂茶法是官府通过严格监管 ,允许茶园户与其商人直接交易实现间接垄断茶叶收购环节的榷茶制度。唐代后期茶法均继承了这一基本模式。而且对宋代的贴射法和合同场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