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的旅游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旅游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人民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旅游、人境旅游、出境旅游三足鼎立,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谢镭 《法制与社会》2012,(16):215-216
近几十年来,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强势劲头,带来了丰厚效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鉴于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占据基础核心地位,专家学者对旅游资源的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3.
莆田市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其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在未来的旅游发展空间中应得到有效发挥。本文通过对莆田市旅游业的现状和基础条件的介绍,就该市的旅游业发展发表了相关见解旅游业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13,(11):12-13
据《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披露,"十五"期间,全国旅游投资总额6194亿元;"十一五"期间,达到17836亿元.这些投资,增加了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后劲;完善了旅游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旅游法》对陕西这样的旅游大省,应该是责权利兼备的利好消息. 陕西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在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旅游资源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环境的地表区域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分区的理论基础;旅游资源分区有助于从理论上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形成、发展与分布的研究,也可以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旅游资源分区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这些原则为根据,可将中国分为10个旅游资源区,40个旅游资源副区。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发展最为强劲的产业。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村领导认识到充分利用窦庄村旅游资源优势,开发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窦庄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其核心旅游资源大多位于本次地震带上。因此,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造成重创,本文集中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对旅游业发展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省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培育对象.广西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有着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其中桂林山水,在每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评比中,桂林山水总是名列前茅."广西旅游业发展前景无限."这是诸多业内人士的看法. 作为广西旅游火热城市桂林,今年游客总人数达32.46万人次,同比增长5.32%;旅游总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61%.  相似文献   

9.
“南游黄山看风景,北游亳州看人文”。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在探索亳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极,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0.
杜娜 《法制与经济》2010,(14):97-98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也已经由景点竞争、景区竞争、线路竞争逐步进入区域板块间的竞争。打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形成区域旅游板块,实现强强联手,共同提高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同为坐拥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级贫困县的桂西北七县(百色市乐业、凌云、河池市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南丹)地域相连,民俗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如何才能迅速崛起,实现强县富民?本文从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简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随着人类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变革 ,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及权利的观点已被接受。具体到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而言 ,其理论依据为 :生态安全原则 ;权利之间协调发展原则 ;自然权利原则 ;生态正义原则。至于具体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资金筹措方式 ,可采用国家财政拨款、征收生态安全保险金等多种渠道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林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是一个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林地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目的,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当前,浙江省林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权能界限不清、配套法规滞后于建设二级流转市场的需要等法律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朱继胜 《北方法学》2017,11(2):32-43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目标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此,须对土地经营权进行物权塑造。其途径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上,通过合同与登记创设"次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次级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物权法定意义上仍然是一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人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可将该权利设定抵押或作其他法律处分。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应将次级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负担在登记簿中加以记载,并颁发不动产权属证书。  相似文献   

14.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可行性探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庞敏英  张生旭 《河北法学》2004,22(4):126-129
我国立法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只是在《担保法》中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笔者主张,为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立法应当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以目前《物权法》的制订为契机,以我国农村土地使用现状为背景,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永佃权相关理论与实践,从社会政策以及法理考量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实现,以期为将来相关立法提供现实设计,推进我国担保法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产权即财产权 ,既包括财产所有权又包括财产支配权或经营权。尽管所有权的范畴在不断扩展 ,但仍不会最终取代产权 ,倒是不断扩张的物权观念 ,日益接近产权。物权、债、知识产权皆从属于财产权。虽然知识产权的大部分来源于古代或近代的特权 ,但在当代 ,知识产权应是民事权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刍议——兼评《物权法》第128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特 《河北法学》2007,25(11):79-8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反哺农村,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赋予农民转换身份的自由,使农民真正成为一项职业而非身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对限制的理由予以反驳,并揭示该问题背后所蕴含的集体与农民的定位,由此对《物权法》第128条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包玉华  兰孝慈 《河北法学》2005,23(6):136-138
森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人均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更显得十分重要。如何遏制我国森林资源恶化的趋势以及如何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从分析中俄森林环境资源现状入手,通过中俄森林现状、刑事法律责任制度对比、分析,指出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刑事法律责任方面的不足是导致森林资源恶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森林资源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林业法律中的林业物权客体相当宽泛,包括森林资源、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但根据物权法的原理和立法,它们并不完全符合物权的特定性等要求。根据物权客体的标准和类型,林业物权的客体宜限定为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海域事实上已经逐渐取得了类似于土地的不动产地位。因此,需要对传统民法的物权理论进行革新:注重自然资源物权与传统物权的协调;对物权客体特定性的含义进行重新定位;对自然资源物权进行类型化分析;海域物权与土地物权并列,都应受民事立法和特别立法的共同规范。宪法中应明确规定海域资源的法律地位,物权法也应对海域物权的基本问题做出规定,并通过专门立法来协调在海域物权中的公益与私益冲突。  相似文献   

20.
品种范畴下农业遗传资源法律保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资源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和不同的范畴下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明晰农业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的关系,在品种范畴下和制度层面对农业遗传资源与品种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探寻品种权和专利权权利系统对品种保护的作用机制,并进而探讨农业遗传资源权的介入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