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丁可 《中国妇运》2011,(4):44-46
美国黑人妇女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作为黑人,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于白人(包括女性);作为女性,她们又受到男性(包括黑人)的压迫,承担繁重的生产和家.务劳动。同样参加黑人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2.
丰国林 《前沿》2010,(12):153-156
托尼·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都是现代著名的黑人女权主义作家,一生都在为黑人女性的自我追寻而写作,作为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们站在边缘人的立场,关注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用自己的作品开启了美国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本文综合这两位女作家的几部主要作品,对女性自我意识进行了多层次解读。指出建立在白人价值观念之上的分裂的自我,是造成黑人女性否定自我、迷失自我的原因;而建立在反叛社会价值观念之上的叛逆的自我、建立在黑人文化历史传统之上的完整的自我、建立在姐妹情谊之上的群体的自我、建立在争取女性话语权之上的知性的自我才是黑人女性积极走向成功、开创美好生活的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3.
张媛  张维柱 《求索》2013,(9):171-173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最为活跃的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以特色鲜明的小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她提出了“妇女主义”的理论。关注文学创作中的黑人女性话语,其作品反映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主题.描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及对黑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诸多不利影响。她希图通过黑人妇女寻找真实自我,自救、自强的次坷经历来重构黑人群体的民族意识,争取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在创作实践中,艾丽斯·沃克坚持“妇女主义”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艾丽斯·沃克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双重压迫.探索了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建立起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艰难历程。本文从“妇女主义”思想理论出发.描述并归纳了沃克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最后分析指出其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赵娜 《求索》2013,(9):257-259
贝尔·胡克斯作为身份批评的先驱。重新审视了女性内部存在的种族和阶级差异.指出黑人女性是处于种族和性剐双重边缘的群体。她认为妇女解放运动并没有把所有女性都包括进去。她批判白人女性主义者擦除黑人女性声音的种族主义倾向。号召黑人女性主义者实践身份政治,在其意识到身份政治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女性内部的种族与阶级的差异性.并对差异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差异政治理论,清醒地意识到黑人女性的边缘性地位。主张建构黑人女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每对新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完美的婚礼。这里所介绍的几位女性,就从事着一项为新人们打造完美婚礼的美好职业。她们为一个个婚礼带去快乐、祝福、和浪漫……她们被授予了全国婚庆杰出女性的称号。今后,我们会继续报道更多的婚庆业杰出女性。  相似文献   

6.
李嵘剑  孟庆娟 《前沿》2013,(22):159-160
20世纪的黑人女性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在此期间,对于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是其主要的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以种族、性别、阶级及历史与文化压迫等为视角,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及黑人女性身份进行了剖析,进一步论证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及第三世界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7.
2002年苏珊·洛里·帕克斯凭借《强者/弱者》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成为历史上首次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戏剧家,成为当今美国非裔戏剧的领军人物。在这部获奖作品中,她通过黑人兄弟俩的叙述,刻画了新世纪里美国社会中的黑人女性群像,深刻揭示出处于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权双重统治、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本文以帕克斯戏剧《强者/弱者》中的黑人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女性身体为研究视角,全面考察该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黑人女性的三种反抗策略。  相似文献   

8.
金梅 《小康》2006,(6):78-79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都是比较低下的。在“三从四德”等儒家礼教的束缚下,她们的生活被严格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如果稍有逾越,就会被视为另类而遭到贬斥。不过即便如此,仍有众多女性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尤其是一些著名官员的妻子,虽然没有显赫的文才武功,但她们  相似文献   

9.
上巳节是先秦现实社会生活场景在汉代的仪式化。汉代主流文化中的学者通过一系列的理论阐释和文化建构,使春季户外活动成为以女性民俗为中心的上巳节庆。在汉至六朝时期,上巳节的仪式内容经历了水滨祓禊、洛水之游和园池之宴的转变,作为以女性为主体或言女性广泛参与的节庆活动,在其变迁过程中,女性的活动空间也经历了一个由广阔到狭窄的演变过程;而她们自己,也由身体在自然空间的自由舒展,过渡成为在亭台楼阁等人工空间被男性所观赏的对象。女性身体的被束缚和活动空间的被限定,是父权制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沐永华 《求索》2014,(11):146-150
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在其作品中精心描绘了一系列"疯癫"的女性形象。她们心智错乱、沧桑疤结的身体作为重要的符号隐喻,记录了门罗对"新型"疯女人的构想和书写。她们"失调"的身体解构了女性身体作为性客体和生物母性载体的刻板化建构,对父权制话语中女性的性别角色进行了祛魅;她们对男性进行"反抗"的身体颠覆了女性作为驯服客体的传统形象;而她们被"解放"了的身体则打破了被动的身体铭刻,为自己言说,书写了多样化的主体性,建构了正常的人性。通过阅读投射在这些"疯"女人们身上反叛的冲动,可以更好地理解门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意在抵制和拒绝父权制社会结构的良苦用心,了解其构建由"疯癫"走向"理性"、富于人性的独特女性观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英姿  刘钊 《长白学刊》2005,21(6):91-9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仅指导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主题选择及审美取向.在妇女解放运动的洪流中,男性大师们对于妇女解放的思考以及他们身体力行的文学创作,对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五四以来,大量女性写作的出现,显示了被湮没被忽略的女性集团"浮出历史地表",她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宣告了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也标志了现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孟庆娟  王军 《前沿》2014,(1):186-18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主要是建立在对白人主流文学的解构以及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建构的基础上,黑人女性主义经历了由边缘迈向主流的辉煌时期。在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历史与文化压迫下的黑人女性,从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出发,开始了对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的追寻。伴随黑人女性的不断努力和耕耘,黑人女性的整体领域内的思想得到解放,促成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并为美国文学领域的进步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3.
郭琪 《前沿》2011,(3):126-130
伴随着女性解放运动在世界大范围内的开展,女性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女性话语也越来越有力量,但作为女性群体中一个长期被边缘化、贫困化的群体——第三世界女性,她们的话语权力却仍在遭受着沉重的压迫和剥削。本文旨在分析造成第三世界女性话语压抑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尝试探寻建构属于第三世界女性的话语体系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刘彩霞 《求索》2014,(10):27-31
美国女性传统上被父权文化界定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然而她们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次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主动参与并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她们通过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解构,积极体现自己在战争中的能力和社会价值,消解社会对她们的偏见和歧视,不断改变自我身份标准,提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新的身份建构与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获取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越来越多的两性平权。  相似文献   

15.
杜娟 《前沿》2012,(2):141-142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人和女性作家笔下的自己虽然同样描写女人,却有着不同的诠释。男人把女人看做附属品,她们的形象是理想化的,或是温柔的天使,或是邪恶的魔鬼,男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女人;而女人在创造自己的历史中,不甘受命运摆布而逐渐反抗男权社会,她们渴望平等,要求独立,女性意识也随之日益觉醒,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学。  相似文献   

16.
她们是职场高手,成功而快乐;她们有喜欢的事做,投入而睿智;她们过自己的生活,开心而幸福;她们……身为同龄女性,你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在心底深处想加入她们的队列?如果有别人的经验和感受一起分享是不是可以少些挫折和弯路。本刊特邀数位出色女性逐一出场,看她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17.
莫里森的作品记录了奴隶制度带给整个黑人群体特别是女性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暴力创伤。本文从心理创伤理论和莫里森的“重忆”概念的角度,探讨黑人母性在创伤代际传递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激发黑人群体“重忆”,保护与指引他们通过触摸文化根脉修正创伤性的过去,重新达到心灵的完整与平衡。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剩女”? 我不说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到了结婚的时候还没结婚的大龄女性。那么什么叫“圣女”呢?指的是在“剩女”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些女性一直认为自己志向远大,心境高洁,从道德品行、知识构架到自己的身体无不神圣。她们就是“圣女”,她们的追求就是“圣女情结”。从20世纪90年中期开始,在中国各大城市,“圣女”的绝对数字逐渐增多,她们在婚龄女性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圣女”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其他人看到她们,总会闪烁一些异样的目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巾帼不让须眉”已不是什么才女佳话,大量女性作家,以她们特有的眼光和笔调,创作出独具一格的杰作而辉煌文坛,以她们别具一格的作品为新文学宝库增添奇异光彩。为此,研究现代女性文学崛起、嬗变回归的演进轨迹及其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借鉴作用,无疑是极富意义的。中国妇女在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下,长期处于被歧视被侮辱被摧残的悲惨境地,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个性受到压抑难以发挥,她们一切值得颂扬的品质和才能也无法表现出来。中国文学史中的女性文学确实寥若晨星。狂飚突进的“五四”运动改变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20.
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是名噪一时的流行作家,有多次前往中国战场的经历,并作为女性杰出代表入选1938年第一批"笔部队",被称为"笔部队"的"两点红"。吉屋信子在海军班一如既往地扮演"女性"角色,突出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和作用;林芙美子则用激烈的方式在中国战场演出了一场新的放浪记。两人用不同的方式自觉地将女性话语和人生诉求融入军国主义话语中,成为侵略战争的协助者。与普通女性不同,她们成为战争协助者并不是受制于国策话语而做出的完全被动的选择,其文学创作反映出的思想缺陷和浅薄认知与她们的战场报告意趣相投,是她们在战争爆发后与军国主义话语一拍即合、轻易地滑落到战争协助陷阱中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