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雪如 《法制与经济》2009,(22):135-135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概念界定与创作要求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唐朝人把当时新出现的律诗(包括为数不多的排律)、绝句称为近(今)体诗。近体诗的创作要求主要是九个字:限句式(一般每旬五字或七字,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有韵脚(偶数句必押韵,且一定是平声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词平仄(除韵脚规定平声外,  相似文献   

2.
代言体诗是指“代人(物)立言”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以他人(物)的身份和口吻代之言事抒情,有时还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关于代言体诗的内涵,许多学者有过不同的论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加以考察,对其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3.
和士开(524-571年),字彦通,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清都临漳(今河北磁县西南)人。他的先祖本姓素和氏,原为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的少数民族商人,后来举家迁到中原地区,改姓为和。其父和安在东魏时期曾做过中书舍人、仪安刺使等官。  相似文献   

4.
《梅溪词》的作者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是南宋时一个重要作家。对于史达祖的为人,历来评论者每加贬斥。清人冯煦云:“词为文章末技,不以人品分  相似文献   

5.
乱世遇沛公佐策进关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期间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广宗一带)。二世胡亥与赵高勾结,窃位登基。秦之酷刑苛法,横征暴敛,激起了民众的反抗,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终于暴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历史潮流把张良也裹挟而入。张良,字子房,今安徽亳县人,为韩国五世之相后人。  相似文献   

6.
钟会(224——264)是三国时曹魏司马昭手下大将,字士季,颖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县东)人,他一生追随司马氏,历任秘书郎、尚书中侍郎、黄门侍郎、司隶校尉、司徒等职。钟会是钟繇的小儿子,小时聪明灵慧,成年后有才略技艺,又博览群书,精研名理,颇负盛名。  相似文献   

7.
崔寔,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年不详,卒于汉灵帝建宁年间(约公元170年)。曾任议郎、五原(今内蒙古一带)太守等职。崔寔生活的年代,主要在东汉末年的桓灵时期。当时,外戚、宦官互相倾轧,交替把持朝政,政治极其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浪潮此伏彼起,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名存实亡。作为地主阶级的政论家,崔寔挺身而出,抨击时政,力主改革,以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垂危的东汉王朝。  相似文献   

8.
初唐时期在诗歌理论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前人对初唐诗哥革新理论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误解和偏差。本认为:高宗、武后时期已基本肃清了浮靡轻艳的齐、梁诗风的影响,杨炯、卢藏用、王勃的有关章与陈子昂的《修竹篇序》一样,都是讨伐齐、梁诗风的檄。初唐诗风的转变,主要是诗歌内部矛盾斗争的必然,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追求浓烈的情思和高昂的基调,倡导“风骨”、“兴寄”、“风雅”,正是矫正南朝诗风的正确途径。其实质就是主张诗歌创作应该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干预生活,干预政治。初唐时期的诗人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了律诗这一形式,律诗在比“沈宋”略早的“四友”,特别是在杜审言的手中已经成熟、定型了。  相似文献   

9.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号寄簃,清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年)中进士,留在刑部补官,开始专攻法律之学。而后历任天津知府、保定知府、山西按察使、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刑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  相似文献   

10.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十五里)人,被推举为贤良方正,后来升任冀州(今河北柏乡县北)刺史。他的一个老朋友是清河太守,苏章在巡察时发现他有牟取不义之财的行为,于是就请他来举行酒宴,和他畅叙两人之间的友谊,显得很融洽。那个清河太守高兴地说:“人们都只有一个天,我却有两个天。”(他认为苏章一定能够包庇他的劣迹,所以向苏章表示感恩。)苏章说:“今晚苏孺文和老朋友一起饮酒,是由于私人情谊;明天冀州刺史审理案件,是为了秉公执法。”于是他举发、惩处了太守的罪行。于是,冀州人都知道苏章铁面无私,听到他  相似文献   

11.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累迁至监察御史。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授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擢枢密副使。为官清廉,执法严峻,不畏  相似文献   

12.
《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但此后却屡试不  相似文献   

13.
何勤华 《法学论坛》2000,15(2):105-109
丘濬(1420~1495),字仲深,琼山(今海南省海口)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景泰年间(1450~1457)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1465~1487)为国子祭酒.1488年明孝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相似文献   

14.
张释之,字季,汉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境内)堵阳(今河南台城县东)人。以资财五百万得拜为骑郎,事汉文帝,十年不得升迁,默默无闻,无所知名。后来,拜为公车令,由于执法不阿,拜为廷尉,是西汉有名的法官。执法不阿汉《宫卫令》规定:“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一一天,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至公车司马门不下车。张释之追止太子和梁王,不准人殿门,并以“不下公门不敬”罪,进行弹劾,奏报文帝。文帝母亲薄太后听到后责问汉文帝,文帝免冠认错说:“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者明诏赦免太子和梁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曾有一段对蔡元培的评语说:"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五四时期的那一批文人中,平心而论,蔡元培先生的字是算不上最好的。据说,钱玄同有一次在北平(今北京)公味斋素菜馆吃饭时,还开过蔡元培的玩笑:"你写的字这样蹩脚,怎么还让点了翰林?"面对钱的  相似文献   

16.
<正> 1991年11月20日,是林几教授逝世40周年忌日,中国法医学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对中国现代法医学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这对鼓舞全国法医同行励精图治、奋发向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照片见插页16)。一林几,字百渊,福州(旧称闽县、候官县、闽候县)人。清光绪23年(1897年12月20日)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童年在祖居地福州市乌石山下怀德坊(今道山路52号)“竹柏山  相似文献   

17.
<正>一、投稿要求(一)来稿应是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过的论文,亦不接受一稿多投的文章。对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本刊将予以严肃追究。(二)来稿篇幅一般应在1万字以上。(三)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技术处理或技术删节,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说明。(四)来稿请附中英文的篇名、摘要(200300字)及关键词(3300字)及关键词(35个)。论文标题以不超过18个字  相似文献   

18.
"灋"字的形成代表了先人对文字形成时期有关法现象的朴素认识,探究"灋"字的起源与古老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法文化有意义的一个切入点.古文字在战国至西汉中期在形体上发生演变,而古"灋"字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演变成"法",在目前出土可见到的实物材料中所见法字,可以为我们大致展示出这个演变的过程.从"灋"到"法"的变化,一方面是古文字演变大趋势使然;另一方面又是因为同时期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基础情况与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使法字所表示的字义相应变化,从而成为推动在日常使用范围中今"法"到逐渐取代古"灋"的强大内因.所以,古"灋"到今"法"之变化,是继考察"灋"字字源后,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秦汉之际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观日道人、东海公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外交家、史学家和思想家。其撰写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1〕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全  相似文献   

20.
从书名、序言及每卷编者署名可知,《全芳备祖》编者为宋人陈景沂。清嘉庆以来,戚学标认为是同邑即太平县(今浙江温岭)泾岙人,名咏字景沂。其说当源于泾岙陈氏家谱,谱载九世祖陈咏为南北宋之交人,而《全芳备祖》编者陈景沂是南宋末年人,因名、字巧合而误作一人。天台《吴氏宗谱》抄袭泾岙陈谱,因而又有天台吴咏字景沂者编纂该书之说。《全芳备祖》本身显示编者姓陈名景沂,天台人。在没有足够理由推翻这一说法的情况下,轻易改从他说,是极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