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剑英是我党我军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成员,是富有革命激情的诗人,更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正叶剑英素有"元帅诗人"的美称。驰马纵横沙场可以威震四海,挥毫作诗更显铁骨柔肠。他的诗,文采斐然,享誉中外,在华夏诗坛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叶剑英与众多革命志士结识沙场,成为莫逆之交。在他一生创作的170多首诗词里,有很多是赞誉革命情谊的。叶剑英是一位长情的诗人,对于志趣相投的新朋旧友,都擅用诗词来体现他们的金兰之谊。这些意近旨远、气势磅  相似文献   

3.
苗体君  窦春芳 《世纪桥》2012,(24):32-33
对胡耀邦来说,叶剑英是一位革命的长者、智者,所以胡耀邦对叶剑英十分敬重。对热情开朗、精力充沛的胡耀邦,叶剑英一直赏识器重、关怀支持,而且爱护有加。  相似文献   

4.
魏明枢 《世纪桥》2002,(1):54-56
“叶剑英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主义革命”。①本文认为,叶剑英革命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革命活动都深受孙中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第三集 韵盖楚骚 (屈原塑像。行吟阁) 2300年前,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为爱国而遭到放逐 的伟大诗人屈原来到东湖之滨,"行吟泽畔",写下了光 耀日月的不朽诗篇。 (叶剑英。叶剑英《吟屈原》诗手迹) 1979年4月,元帅诗人叶剑英来到东湖宾馆,写下 了这首颂扬屈原的七绝:"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 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相似文献   

6.
<正>叶剑英和杨成武,一个是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帅,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在漫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岁月里,两人相识相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及其前后的一段时期,杨成武一度在叶剑英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两人惺惺相惜,交往密切,充分彰显了浓浓的将帅情深。被攻击是"杨、余、傅的黑后台"叶剑英比杨成武大17岁,可以说是革命长者。当叶剑英在北伐战争中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  相似文献   

7.
祥健 《党史纵横》2000,(3):17-19
叶剑英是北伐名将,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身为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却不能保护身边的战友,叶剑英感到无比的愤感勺痛苦,也为革命的前途深深担忧。为厂反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以革命的力量抵抗反革命的力量。得到这个消息,已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叶剑英兴奋不已,立即写信给党,要求脱离武汉政府,做一名真正的革命战1。但党指示他利用特殊身份留在武汉政府进行更有利的工作,叶剑英欣然受命。从此,这位饮誉…  相似文献   

8.
魏明枢  谭明 《世纪桥》2003,(4):53-55
1927年,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中,在革命处于极低潮严峻的时刻,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再次申请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伟大一生的重大转折点,是他革命生涯中最重大的道路选择。本文将探讨叶剑英作出这一选择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海军成立后,叶剑英在重视新中国海防事业、关心人民海军建设方面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有不少精辟光辉的思想和生动感人的故事。叶剑英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其诗作中有若干和人民海军故事相关联的诗篇。本文题目中的"征服五洋任所之",就取自他写于1979年的七绝《游海》中的最后一句。这句诗写出了人民海军能够战无不胜地征服五洋的豪情和气概。  相似文献   

10.
青年时代的叶剑英,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打倒军阀、捍卫共和,走过了一段光辉的革命历程。 投身革命 1920年7月,23岁的叶剑英以全优的成绩从云南陆军讲武堂炮科毕业,三年的军校生活,既磨砺了他的意志,又充实了他的本  相似文献   

11.
叶剑英生于1897年,胡耀邦生于1915年,叶长胡18岁。对胡耀邦来说,叶剑英是革命长者。胡耀邦对叶剑英十分敬重,叶剑英对胡耀邦关怀支持,爱护有加。 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工作期间,特别是在指导我们办《理论动态》的过程中,多次讲到他与叶剑英之间的事。现据我的笔记和日记,以及其  相似文献   

12.
青年时代的叶剑英,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打倒军阀、捍卫共和,走过了一段光辉的革命历程.投身革命1920年7月,23岁的叶剑英以全优的成绩从云南陆军讲武堂炮科毕业,三年的军校生活,既磨砺了他的意志,又充实了他的本领.学有所成的叶剑英,满怀抱负,恨不得立刻投身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革命斗争中去.但此时的民国,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百姓流离失所,革命的前途在哪里?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在广东建立建国粤军第二师,张民达任师长,叶剑英任参谋长。 1924年7月,第二师决定成立一个独立营,叶剑英受命离开黄埔军校担负此项扩军重任。如何组成一支有一定革命觉悟的新型武装队伍,叶剑英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摒弃旧军队那种网罗流氓、地痞,强拉  相似文献   

14.
叶剑英元帅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蜚声文坛的诗人.有时候,即使是在出席会议期间,他触“会”生情,也写出了很巧妙的诗词.在五十年代的一天,叶剑英参加了某次会议,听着空洞无物、冗长的报告,深有感触,顺手写了  相似文献   

15.
<正>叶剑英的一生,经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他始终站在历史发展潮流前列,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建立不朽历史功绩。中国革命的亲历者、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战斗在艰巨斗争第一线从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典范。叶剑英从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严峻  相似文献   

16.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1986年10月22日病逝,享年89岁。在这89年当中,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世纪伟人。叶剑英跟随孙中山、拥戴毛泽东、匡助邓小平,是一位紧跟时代前进的巨人。孙中山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年轻有为”;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长征路上,是叶剑英“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叶剑英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的一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粉碎“四人帮”后,叶剑英排除巨大阻力,最终推举邓小平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总是习惯地称叶剑英为“老兄”、“老帅”,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江泽民多次评价叶剑英,他说叶剑英“在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总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由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的《叶剑英传略》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传记作品中很难得的一本好书。它以较短的篇幅囊括了叶剑英伟大的一生。全书思想深邃,蕴含丰富,史料翔实,文笔朴实而感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我以十分崇敬的心情捧读这第一部叶剑英传记,爱不释手,为他的传奇式的革命经历所吸引,为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是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熟悉和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古大存诞辰100周年。为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我省各界隆重举行叶剑英、古大存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 纪念叶剑英诞辰100周年图片书画展 4月22日,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  相似文献   

19.
正万象阴霾打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这是一首孙中山写下的曾用作革命联络暗号的"无题诗"。为了追随孙中山,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后,于1920年回到广东,与一些校友纵论时事、抒发情怀时,把孙中山的这首诗谱成曲子,表达了他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到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革命斗争中去的强烈愿望。叶剑英的一生,正是努力实践这一愿望的光辉的一生。本文叙述的,就是叶剑英这一光辉历程中的若干片断。  相似文献   

20.
1897年4月,叶剑英同志诞生在广东省梅县。他早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曾这样赞扬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