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     
森林消防局:组织“蓝光·2021”融冰行动拉动演练2021年12月16日,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组织森林消防队伍“蓝光·2021”融冰行动拉动演练,全队共出动特种救援拳头力量和尖刀突击力量8800人、直升机2架,动用清雪车、除冰车、履带装甲车和改装的各类除冰除雪车共334辆,携带各类救援装备器材2.7万件(套)。  相似文献   

2.
刘球 《中国减灾》2013,(8):52-53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黄思湾社区作为全国减灾救灾志愿者服务队建设试点单位,201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以“火灾应急救援”和“泥石流应急救援”为主题的模拟演练。2013年6月21日16时21分,室外温度37.2摄氏度,演练指挥长通过飞信、广播、QQ群发布了社区某区域出现山体滑坡的消息,在规定时间内,50余名减灾救灾志愿者迅速在指定地点集结,按照预案快速展开救援服务行动。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人口密集,各种风险因素叠加,社区公共安全面临多种风险挑战。社会应急力量作为政府救援体系的重要辅助力量,近年来积极参与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呈快速发展之势。通过搜集整理广东省7个城市发生的116次社区应急救援案例,从定量角度分析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救援组织协调度对社区应急救援的影响发现:社会应急力量在社区应急救援中的参与比例和数量比例分别是41.6%和31.8%,社会应急力量已成为参与社区应急救援的重要参与者。不同城市和不同灾害事故类型在社区应急救援成功概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救援响应时间和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方面不存在显著差距。社会应急力量参与能显著降低社区应急救援的响应时间,但不能提高救援成功概率。参与救援社会组织的协调度并不影响社区救援响应时间,但能显著提高社区救援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4.
我们以大连市危化品应急救援社会联动模式为例探讨了城市应急救援社会联动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首先明确了应急救援社会联动的概念,梳理了其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建立应急救援社会联动体系的必要性,最后以大连市“官助企办”的实践说明了政府——企业应急救援联动模式的运作机制及优势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可以为其他城市建立应急救援社会联动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邓芬 《前沿》2013,(6):50-51
在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应急救援合作已成为减少应对灾害和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国际应急救援中有很多法律问题未明确解决,各国在灾难发生后对于国际应急救援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本文从国际法视角,探析"保护责任"的适用、军队救援的法律地位以及联合国与其他人道组织的合作,揭示国际应急救援的法律缺陷,推动国际应急救援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直升机在医疗救援、公共突发事件、重大灾情救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价值,对开展城市应急救援,提升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现代化的医疗和社会救援体系是群众最关心、距离群众最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之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现代化的医疗救援体系。直升机应急救援是新时代城市应急救援的重要工具。具有高效快捷、机动性强、救援效果好等诸多  相似文献   

7.
南佛罗里达州救援组织有三架贝尔412直升机和一架用于消防、空中救援及执行法律强制任务的UH1直升机。  相似文献   

8.
州市     
《创造》2009,(4):16-16
中国首个应急救援组织成立;怒江发现亚洲最大铅锌矿;海门口遗址入选考古新发现;“小布达拉宫”正式开业.  相似文献   

9.
杨凯 《人民论坛》2014,(6):143-145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国内民间应急救援组织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是国内民间救援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国内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也尚待完善。文章尝试通过平台建设与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之间,以及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物资需求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分级性特点是导致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物资配置全过程性的主要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应急救援物资需求的全过程各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配置的全过程概念模型,分析了物资配置的信息提取、物资筹措与配送的三个环节的次序性影响,可以为实际工作中三个环节的均衡与衔接提供理论依据,以实现最佳的救援效果。  相似文献   

11.
《国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怠见稿)中提出:知强救灾技术装备建设,研究制定各级救灾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全面加强生命探测仪器、应忽通佶装备、应急广播设施、救灾专用车辆、紧急救援直升机、应急救援专业礼械设备乎技术装备建设。为此,我们将分期对救灾技术装备应用进行介绍,以期为基层民政部门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试析应急管理中的志愿者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迅速响应.有效应对.获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在地震救援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大批志愿者。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是汶川地震应急管理的一大“亮点”。从真总结汶川地震志愿者参与的经验.对于我们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应急社会动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上海城市运行安全成为市人大代表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部队代表团在审议中经认真研究和集体讨论,由彭水根代表领衔、6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支持上海经济建设发展,构建“六支力量”的书面意见》。书面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驻沪部队职能优势,着力构建“六支力量”,即反恐维稳特种作战、核生化应急救援、水上和海上联合搜救、公共卫生时间应急救援、工程抢险应急救援、信息保障。该书面意见由市应急办与上海警备区合办。  相似文献   

14.
国际巨灾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来,印度洋地震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巴基斯坦地震等巨灾波及区域之广、破坏程度之深、灾害损失之重,令人震惊、发人深省。由于受灾各国在科技、经济、法律法规、社会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公民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灾害应急救援措施和效果也显现了较大的异同。通过对近期全球一系列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研究,将对我国应急救援对策和具体措施的优化予以启示。国际社会安全减灾现状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际社会极其重视。2005年1月22日世界减灾会议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召开,会议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1,(11):25-25
在2011年10月19日的“减灾从社区做起——应急疏散演练”中,随着应急广播系统发出警报,应急中心指挥人员根据电子疏散避险图紧急指挥救援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社区应急疏散避险图首次发挥作用。 社区应急疏散避险图基于北京市已建立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建立社区层面的应急管理平台,包括社区管理人员、社区人口状况、风险源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6月9日,苏州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建成后,在市区内的市民如果发生电梯困人等应急事件,可拨打电梯应急热线96333,救援队伍将在20分钟内赶到现场,实现快速救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高层、高层住宅数量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各类建筑设施的增加,商用、民用电梯数量剧增,至2013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公共安全是研究城市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带来的各种公共事故灾害的风险。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工业危险源、城市公共场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自然灾害、城市道路交通、恐怖袭击与破坏和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七个方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系统是由若干中心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城市公共风险预测和评价、应急计划的制定、应急救援行动的开展、事故应急培训和演习等事务。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系统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研究范围的七个方面建立应急救援子系统以及制定应急专项计划。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救援和社会求助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市110应急联动系统全面启用后,倍受全国关注。该系统的建成,标志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应急救援和求助保障体系以及城市应急机制渐至完善成熟,对满足广州市社会紧急救援需求,增强城市治安防控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该系统由先进的设计理念建设而成,在日常运作中通过强化管理,着重提高指挥运作效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需从多方面着手对之健康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依托消防部队组建省级地震应急救援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建地方地震灾害救援队伍,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地方紧急救援网络系统,已成为当前我国地震紧急救援工作的当务之急。为充分发挥消防部队的救援优势,进一步拓展其抢险救援功能,依托消防部队组建省级地震应急救援队。  相似文献   

20.
《前进》2020,(1):F0002-F0002,I0001
山西省应急管理厅自组建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思想,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履好职、尽好责,努力在安全生产上出实招、在防灾减灾上下功夫、在应急救援上求突破,实现了全省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