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夫之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君道政治思想,惜乎前人多不察。三代圣王之道是为船山心目中理想的君道典范,包括取天下以道、扶进人才、能安敢言者和从容调御几个方面。三代以下君主之治道当效法三代之王道,并因时损益和斟酌,君主之政治品格、知人之哲、用人之道、纳谏之道、辱大臣为辱国及立嫡与豫教并行等是为君主理政之道,即为君之道。王道在本质内容上仍然属于君道。王夫之之重视为君之道,一来在于他仍未走出"圣君贤相"之政治理想,二来是为将来社会提供治道之借鉴,"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相似文献   

2.
3.
为学与为道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学与为道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与学问构成儒家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两条进路,而学问与德性合一,则体现了儒家的价值理性特征。道家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突出了精神修炼(为道)与经验知识(为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天台宗主张止观双行,定慧双修。禅宗有“南顿北渐”之争,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峙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4.
论学之道     
总结或归纳出学习或做学问或传授学问的成功或失败的正反经验,让后学之人从中获益,就是“为学之道”的宗旨。成功的为教之道或为学之道,都是把“学”与“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平常必须注意“学养”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学识修养或学问涵养和良好的学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5.
同心为道     
<正>同心,谓之齐心也,心同、志齐、行一矣。《易经》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孟子》有云:"欲贵者,人之同心也",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同心之道,是一个时代声音的反映,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最终体现。同心之道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建设过程,历史的每个进程都贯穿着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的是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务实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相似文献   

6.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对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孔子为什么乐于交友,他主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如何交友等问题,《论语》所载有关语录从不同层面作了精辟阐述。从指导当代人处世交友以培德益智的角度观之,孔子的这些论述。无疑仍具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甲:我有个朋友,听过你讲“成功之道”;她说听起来很有意思,做起来太难了。乙:一个人老了就往往不能准确估计主客观的情况。我已在好几个大学讲“成功之道”,这就是缺乏自知之明、又很不了解听众心理的表现。你那个朋友的反应很典型。“成功之道”这个讲座听起来是有点意思,但要坚持实行却  相似文献   

8.
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一书探讨了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家的治国之道,研究了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和内在价值,揭示了其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的意义。此书如能对各种治国理念间的交流和影响增加论述,可进一步拓宽理论研究深度,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9.
向军 《求索》2011,(12):147-148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道德经》之“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龚传星 《求索》2011,(5):244-246
《庄子·天下》对于先秦学术史的分疏乃是基于道、术分离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然而这个道、术分离的判断依然是一个需要被追问的话题。实际上道、术的对举乃是道术与方术的对举,而道术与方术的对举是"以物观之"的态度,此态度并不透彻。由此导致《庄子·天下》中存在道术为一,却又分离的困境。更为透彻的观念是以道观之。如"以道观之",则道术与方术并不存在对举现象,"以道观之",道、术为一,道在术中,对于学术史的梳理应当回到"以道观之"的观念,如此《庄子·天下》中所存困境即可化解。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首开晚清"尊孔"的孔教改革运动,与其立异者自然是章太炎。章太炎对孔子的评价分为政治与学术两个层面,以这两个层面为纬,辨明章太炎评价孔子的"变"与"不变";以按时间发展顺序的文本分析为经,从而更好地把握章太炎心中的孔子形象。将章太炎评价孔子的变化视为其"自贵其心"的一贯心迹,对"忠恕"思想的新解亦可以看作章太炎对孔子和儒学的最终肯定性评价。在激进与保守思潮激荡的晚清社会,作为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代表的章太炎,他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不论是革命派还是维新派都可以看到他们对孔子评价的相似心路。  相似文献   

12.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魏徵是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之一,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他主持编纂的《群书治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收入《墨子治要》,体现出魏徵择取诸子各家之长而力图融为一体的多元化思想。《墨子治要》分别从亲贤远佞、遵循法度、忧国忧民、节制有度、尊贤重能、勤政爱民、顺行道义等方面给唐代统治者提供施政参考,其节选《墨子》篇章文字的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地重新阐释墨子的治世观,即从君王的角度将其上升至专为王治的新高度。与此同时,魏徵在朝政上对唐太宗的献策谏言主要从隋末"丧乱"到唐初"天下大治"展开,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和礼仪各方面,其中于治国方略、君臣民关系、用人之道等几方面中体现出来的墨学观尤为珍贵,可见"贞观之治"中,墨学的身影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4.
马会兰 《求索》2012,(12):87-89
《人物志》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刘劭提出人物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认为人因禀受元一之气的结构和质量不同,因而德、才不同。根据德、才比重的不同,可将人才做不同的分类,这是刘劭君臣关系的哲学基础。刘劭认为,圣人与人君是重合的,同时具备中和之质和聪明之才。为臣之道当遵循以一味协五味的原则。刘劭的主道与臣道思想具有注重主德之平淡和君臣关系自然性倾向的特色,援道入儒,为君臣理论加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李国昌 《前沿》2014,(13):58-61
马克思是如何创作《资本论》的,对于今天学人有怎样的启示?笔者以为,有比较突出的四个方面:(1)深入“市民社会”,破解时代问题;(2)充分地占有材料,苛刻地自我批判;(3)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4)为人类谋福利——信仰的力量。做社会科学研究,此四个方面不可或缺,而信仰方面更需重视,这应是当今时代学问方面缺乏“真正伟大的人物”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郑捷 《人民政坛》2010,(8):32-33
<正>1996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法律规定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黄庆丰 《求索》2012,(11):86-88
白居易所拟《百道判》是唐代科考的一种特殊文体。本文通过考察《百道判》文本,并与其他唐代史书和律令比照,以反观唐代特定的文书法律制度,研究表明:自成体系的唐代法律制度促成了唐公文管理制度的形成,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唐代科举取士及选官制度保证了撰写和使用公文的人才质量;《百道判》判词本身为唐公文提供了很好的模版,该模板虽用典精工、辞藻华美,但最终还是能以实用、中肯、解决问题为目的。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一起促成了本属于文学范畴的公文,处于文化和政治的双重规定之中,最终被纳入到法律层面,更好地为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08,(11):56-57
近期,我们课题组一行赴海安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和座谈探讨,一致认为,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之若干情况,并以《观海集》和《海音诗》所记为线索,再现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种种状况:海上交通与对岸贸易、对外贸易,营制、吏治(包括幕风)之坏及锢婢、械斗等社会问题,祈雨和驱疫等民俗事象、吴凤传说的道咸版本,以及宗教世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田晓宇 《山西政报》2006,(23):48-48
教辅类期刊,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种类,在期刊业内一直占有很大比重,可以说已经成为支撑全国期刊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危机。首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出版社看到了教辅市场的利润点,要么在综合类期刊开设新的栏目和版面提供教育信息和辅导知识。要么干脆创办新的教辅期刊,来分食这块蛋糕。其次.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政策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教育政策的任何一点变动,都要影响到期刊发行数量的大幅震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