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王阳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影响深远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思想家之一。学界经常挂在口头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往往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而王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的学说。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因此,格物即是格心,格物的功夫只应向自己心灵深处去做。致良知便是运用自己的修养功夫克除私欲,让良知不受干扰地正常发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的学说简称"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致良知"说。王阳明在他的"致良知"说中指出:"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  相似文献   

3.
在"致良知"提出前,王阳明以"诚意格物"为学问宗旨。"诚意格物"是针对意念的工夫,而对意念用功必须先分清意念的善恶,否则便无法存善念去恶(私)念;要分清善恶,就要先体认天理,否则善恶就失去了绝对性;要体认天理,还须先去除私欲,否则就可能认欲为理。要去除私欲,又须先分清意念的善恶,否则便无法去恶(私)。这样的话,阳明的工夫论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所揭示的"致良知"学说通过严格区分良知与意念,才解决了这个困境。  相似文献   

4.
理解王阳明心学"良知"二字是关键;理解"良知",区分硬知识和软知识是关键.弄清楚硬知识和软知识概念,"知行合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5.
赵晶 《理论月刊》2007,(11):64-66
王阳明在创建其心学理论体系当中,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的"存天理,灭人欲"学说,阳明学说与朱陆学说有着继承性、延续性与共同性。在要求灭除人欲、私心方面甚至超过了程朱理学。王阳明没有脱离天理、公、义而言爵赏、言功利,在一定意义上,良知即是天理,存天理、去人欲在王阳明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王廷国 《创造》2019,(4):36-40
导言:王阳明哲学是在明代中叶土地兼并、贪污腐败、朱学失衡、士风不端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去欲存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治心实践,意在追问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王阳明在不断学习、讲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心即理、亲民、立圣人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治心思想,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建构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赵国利 《求索》2012,(5):154-156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圣传之秘。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完全成熟,臻于化境。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对良知的有关界定入手来探讨其致良知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并就致良知当代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促进了儒学的普及与世俗化,以"知行合一"的教化原则推动了道德实践。但由于"致良知"学说存在"认心为理""以心显性"的弊病,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和教条认知,因此在弘扬"致良知"学说时,需要补偏救弊,对古代"致良知"理论进行理性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主体是执政党与政府中的掌权者,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领导干部良知道德建设。如何强化良知道德意识,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推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6,(3)
王阳明对"狂"的精神气质的认识,伴随着其格物工夫论的不断扩展与加深而逐步深化,并逐步提出"狂者胸次"的人格美学精神。"狂者胸次"的提出是王阳明格物工夫不断成熟的产物。"狂者胸次"坚持以"良知独知"作为理论基础,而阳明对于"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强调使得"狂者胸次"的人格美学精神具有了彻上彻下的意味。"狂者胸次"是独立的人格美学范畴,它的提出对整个民族人格的完善与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凤琴 《前沿》2004,(7):185-188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 ,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 ,知行合一并进 ;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 ,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对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在"三系说"中将胡刘一系作为"圆教正统",而陆王一系由于对"性体"的重视不足而有所缺憾,进而造成晚明王学流弊.而分析王阳明"良知"的概念可知,其不仅仅是指主体心性,而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包含"性体"于其中,因此不存在客观面缺失的问题;王学流弊的原因十分复杂,不能完全归咎于阳明学的理论.就牟氏自身的哲学体系建构而言,阳明学的影响更为根本,"形著说"逐渐让位于"良知坎陷说".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学问是他的人生阅历,也是他的人格精神.世界是人的一世之界,人存在于世界当中,人和世界本无间隔.人是"天地之心""心只是一个灵明",人是世界的诠释者,"心"是意义的发现者.人生活于"人情事变"当中,"人情事变"即人的生活世界.在"人情事变"中人由"慎独"确证自己的存在,"心"是无执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性"是圆满的,"吾性自足";"良知是心之本体"."心""性""良知"是绝对的存在,"物"只是相对.人的自由首先在于"静"与"定","静"是"精一",不是无念,"定者,心之本体".人总是在面向未来中敞开自己,"乐是心之本体""诚是心之本体""洒落为吾心之体".人因"致良知"活出"真己"存在,在"致良知"中"昭明"世界的意义."良知"体现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也是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4.
<正>王阳明立足儒家本来,继承孟子心性学说,融合释道诸子,于程朱理学之外,独辟蹊径,创立阳明心学,影响海内外。阳明身处逆境险境,于"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的主张,主张心理不二,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呼唤良知,谋求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践履功夫,在人生磨砺中发明本心,培育良知;将理念与规范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内化于心;又将良知外化于行,追求事功,摈弃虚无,有所作为。其上可以修道炼心,其下能够经世致用。古往今来,众多英雄  相似文献   

15.
“童心”和“良知”是李贽与王阳明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这已为迄今为止的所有李贽、王阳明研究者所共识。但对这两个范畴所表示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却鲜为人们注目。本文试剖析“童心”与“良知”的不同价值取向,以期较为确切地把握两种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肖剑平 《求索》2010,(4):120-121,155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通过致良知,人将领悟真正的存在,这是本体论层次上所理解的知行本体。"知行合一"实践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品格,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肩负社会教化、教育的责任,是君子品性的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07,(5)
日本知识界的朋友很重视中国明清小说的研究,红学家伊藤漱平教授便是颇负盛名的一位。伊藤漱平,1925年10月20日生于日本爱知县一个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位学者,酷爱中国书法,崇尚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少年时代的他就萌发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中学时代,他已能熟练地背诵和书写不少唐诗和宋词。这期间,他父亲赠给他一方"致良知"砚以勉励。明代王阳明提倡"致良知",意思是追求优良的道德智能,实际上就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因此,伊藤先生毕生把"致良知"作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8.
李丕洋 《湖湘论坛》2005,18(6):48-50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不仅是卓越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以“致良知”思想为教育主旨,悉心传授给众多弟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阳明学派。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内涵、手段和特色,以及他的教育活动历程与成就,都是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阳明心学体系中,良知是心之本体,有三个道德蕴含:道德本体、道德准则和道德自觉."致良知"是良知的发用展开,是本体与功夫的统一.其基本途径有"居敬存养"、"克治精察"和"事上磨练"等.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实践和重视道德内省,成就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