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取得票房和艺术口碑的双重丰收,其艺术成功喻示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它的主题内核与框架以成长题材为主要内容,隐喻着当代青年群体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为特征的社会集群性文化的认同与回归;其古典叙事题材的借用以及表达阴阳善恶、天道命运的终极思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当代呈现;其借助于狂欢话语及大众流行艺术的叙事手段并与传统绘画美学的融合可为传播传统智慧、达致当代青年的国族文化认同开创独特新路。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内涵丰富的价值结构体系,是影响社会成员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家国情怀提供建构国家认同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背景,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和转化认知;家国情怀体认个体与国家命运的联结性,协调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价值参照;家国情怀是塑造与推动个体不断修身践行,将治世理想转化为一种道德涵养,通过实践品质和实践能力,达成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身体—文化象征身份—民族国家"的框架下论述了微观权力机制下礼仪小姐的公共性别身份的建构。一方面,礼仪小姐在与民族国家的互动中实现了身体资本的理性运作,这体现在对身体的自我评估和对男性他者评定的认同上,但在公共父权制下,身体的主体性淹没在力图使之客体化的微观权力的技术策略中;另一方面,公共父权的凝视和民族国家的责任话语借助礼仪小姐的自我规训而建构起她们作为民族国家文化象征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个体的仁爱之心、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培育公民家国情怀,不仅要注重打造充满正能量的家风,还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鼓励人们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理顺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社会活动中践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12世纪,中国西南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大理国诞生了一幅绘画长卷名作《大理国梵像卷》。500多年后,实现一统的大清皇帝命宫廷画师在藏传佛教僧侣指导下,对《大理国梵像卷》进行分解和临摹,形成《法界源流图》和《蛮王礼佛图》两个摹本。分析《大理国梵像卷》和《法界源流图》(《蛮王礼佛图》已轶)在整体结构和表现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到,这一从原作到摹本的“仿制”式艺术重构,由于时空差异、国家思想差异和权力关系差异,实际上已经成为统一国家意志下的政治规训和文化再造事件。两件视觉历史文本,显示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在国家思想、图像认知和艺术表现上的微妙差异,透露出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认同的丰富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6.
刘胜枝 《人民论坛》2020,(12):131-133
网络空间亚文化形成了一个被网络媒介、消费文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塑的新型场域,在这一场域内出现了青年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网络亚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而惯习的培养则是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这种规训对青年个体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网络空间亚文化形成了一个被网络媒介、消费文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塑的新型场域,在这一场域内出现了青年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网络亚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而惯习的培养则是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这种规训对青年个体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亨廷顿在其最后著作《我们是谁?》中,看到苏联解体、英国"有了分崩离析之势"时,不禁为美国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而深深地忧虑。这样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亨廷顿之忧",抓住了民族国家作为一种保障民族认同国家的制度机制的要害——民族国家合法性根本上来自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对民族国家发出了一个严重的警示。为保障民族认同国家而构建的制度机制之所以会引出国家认同问题,甚至导致国家认同危机,是因为民族国家在发展中遇到了"多族化"问题。正是这样的"多族化"现象,侵蚀了曾经屡试不爽的那些实现和保障国家认同的制度机制,成为了国家认同危机的温床。苏联从建立到解体的过程,完整地演绎了"多族化"引起国家认同问题,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最终导致国家分裂的逻辑,从而触发了"亨廷顿之忧"。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无法置身事外,只有把巩固国家认同的内容纳入到民族政策的政治标的,并以此来对相关政策进行校准和重塑,方能规避"亨廷顿之忧"。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证研究,探讨80后新生代的社会福利意识,评估他们对社会福利的基本价值理念,了解他们对社会福利的可能态度。80后新生代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区分并不明显,甚至有些混乱,有的学者把它归纳为混合式福利意识,即认同政府在福利供给中的主体角色,也认同个人的责任。反映出对普惠制福利制度与剩余式福利制度偏好的矛盾现象。80后新生代虽然认同个人责任,但在普惠制福利事务里,又希望国家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障公民权利。80后新生代福利意识形态既沿袭我国集体主义中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又具有西方个人主义中独立、自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2020年1月,一场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全国爆发。正确对待、主动思考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中学生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以一堂网络直播课——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公民》为例,引导学生在"演绎"中解读教材,构建思维导图,完善知识库;在"归纳"中调用知识,理解公民有序参与的现实意义,树立法治意识;在"思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对问题涵养科学精神,知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政治认同;学会勇担社会责任,厚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陈科华 《求索》2014,(11):20-24
"协和万邦之道"是传统中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华夏之中国与周边民族及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靠什么样的政治理念与外交实践原则去维系,才是最具正当性且最具有效性的。它以"夷夏之辨"为民族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从"天下一家"或家国一体的民族国家观出发,建构了一个具有天然合法性且具有等级尊卑秩序的和谐世界图像,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处理及世界和平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视察,在翻阅《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习近平在孔子研究院与专家们座谈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  相似文献   

14.
周文 《乡音》2012,(7):39-39
王旭烽的文学新著纪实作品《家国书》,开篇就诠释了"家国"的概念:中国人的国家构建是由家开始的。"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的正是"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正是出于家与国之间的这样一种构建关系,王旭烽选择了浙东宁...  相似文献   

15.
利益是认同的物质起点,认同是促使大学生们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他们从自我认同过渡到建构认同,从认同形成向认同执行转换的过程。认同形成前,以分散的个体"意见力"形式存在,经过多维建构作用后,会归集产生一种明显指向的"认同力",这是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集群行为重要的内在缘由和外在动因。高校要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加有效路径供给,帮助大学生群体提升认同高度,对接社会核心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6.
新书架     
《乡音》2013,(11):46-46
《影像中的国》作者:李玉霄沈洪编著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这是一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当代中国无数瞬间细节的著作,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经典之作的"列传"。20余位摄影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激荡变革的时代和随着历史颠簸起伏的个体命运,见证了这个国家的伤痛和辉煌,体察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变革,解读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带你观看未曾体味的历史细节,带你重回历史的现场。他们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融为一体,形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家国影像。读此书,我们仿佛可以穿透厚重的历史看到未来……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不同组织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制度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城市社区这一组织化的载体,超越户籍制度的障碍,重建认同机制。在社区场域内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主要的技巧是善于发现、创造并放大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和社区居民进行交往互动的各种"诱因",让他们加入到社区活动当中来,由浅入深经历从相互了解,到彼此熟悉,再到相互信任,最后实现社会认同的建构。社区认知、社区服务、社区参与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三个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汉字"家"是一个意蕴丰厚的文化之象,其"从宀人豕"的语象造型,直观地再现了农业社会主体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随着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的出现,"家"既成为亲情关怀的文化场,也幻化为自我设计的诗意栖居,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解读成"国"之微缩标本,投射出中国人归属于家、也归属于国的复杂情感层次。家国一体的观念意识,既对民族凝聚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封建政治运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后者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自周代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较多地选择了"礼"而非"法",作为维系家政国政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的首要意义在于政府要承担更多的制度性责任,而建立国家人权保障的专门机构就是一个国家承担这一责任的具体表现之一。一、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不同的国家或政府组织理念推演出的国家、政府责任是不同的。出于讨论国家责任方便计,我将国家的形态分为古代的“家国一体”型的国家、近代的“契约国家”和现代的“国际视野中的国家”三种类型。“家国一体”型的国家是私权与公权尚未分化或者分化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20.
李峰  柯玉婷 《探索与争鸣》2022,(8):129-137+179
家国心态与社会结构互构,通过角色自然化、塑造社会群体的记忆和对事物进行分类等方式,处理个体与国家、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并作用于社会整合。家国心态源起于先秦宗法制社会,其心态秩序与宗法权力分配互为映衬。秦汉之后,家国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分类体系和认知图示成为自然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忠孝互构的帝国心态秩序。近代以来的家国心态以传统的内生性形式为表,外生性的民族国家建设为里,表现为以“去家化”“以家喻国”等为内容的国家主义崇拜心态秩序。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对文化主体性和内生性因素的强调,成为家国心态的主基调。当下,治理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代表着心态秩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