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其小说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父亲形象,这些父亲形象根据与其子辈的关系,可分在场与不在场两种形式.所谓的在场是指作品中,父辈与子辈共同存在.所谓的不在场是指父辈与子辈不共同存在,即父辈或死亡与离别或只字不提,再就是以子辈的不在场以显示出父辈在场的空虚与无意义.无论是在场或不在场,都传达出“平庸父辈”不能像传统父亲那样对子女有着生杀给夺的绝对统治权力,从而解构了传统父亲的权威,实现精神上的“弑父”,体现出浓重的“弑父情结”.这种精神上的“弑父”创作倾向,与长期以来中国尊君畏父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巨大心理压力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却是莫言那缺泛父爱的童年经历.  相似文献   

2.
莫言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小说《白狗秋千架》运用知识分子返乡的传统模式作为小说的基本构架,但作者却并未采取启蒙的俯视视角进行乡土书写,相反,作者用融入乡土的深度情感介入表达了知识分子面对乡土的窘迫,并通过这一视角将高密东北乡的生存苦难充分表现出来。小说主人公在直面苦难现实的同时选择了一条悬置道德审判的拯救之路,这正是莫言小说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莫言小说中的儿童叙事,使他笔下的儿童群象常常脱离世俗的道德禁忌和伦理规约,他们命运多舛,被成人世界遗弃,却在未来性向度中转变成少年英雄;他们乳臭未干,又备受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这些儿童群像以一种憨态可掬的叙事口吻、不动声色的叙事态度、复调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莫言独特的儿童母题,再现着成人社会的原生态面貌,并在一去不复返的现代性时间维度里重新建构莫言的童年失乐园。  相似文献   

4.
<左传>中,"刑"字主要在广义的"刑罚"意义上使用,"法"字主要在"法度"的意义上使用,二者无直接联系,"法"即"刑"之说不能成立,"法"与"刑"相通的基础是都与"法度","礼则"之意相关.<左传>中"法"字和"刑"字的使用情况反映出:"法"不是"刑",至少在战国初期以前,"法"是内含"正"义的,这种"正"指的是合于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小说是文学作品,但更是文化思想的结晶。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从乡土链、地方性知识、"种的绵延"这三个方面对莫言小说进行了解读,并介绍了大学生中对莫言小说的不同评价。莫言小说在形式上追求新奇,而内容上却始终表现出扎根乡土文化的情结,贯穿着乡间知识的渗透,发散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莫言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民间文化有切身的了解。他以百姓的思想去创作小说,以巧妙的方式构思着文学,对近世以来的中国有多角度的揭示。因此,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王雪颖 《求索》2013,(2):148-150
莫言小说的欲望书写.其独到之处在于以不同于政治伦理规训的人性与生命的价值尺度对欲望及其内蕴进行评判,同时对僭越式的欲求冲动所蕴含的争天抗俗的潜质做出本体性揭橥。这与巴塔耶“异质”哲学中反抗世俗社会规约的“在外面思考”的价值论思考范式.以及巴塔耶的欲望哲学中注重“邪恶”欲望的违逆力量的“异质”本体诉求两者暗合。莫言小说的欲望书写与巴塔耶的“异质”哲学互为互文性的揭示.绽现了莫言小说经由欲望书写唤醒人内在超越力量的独特思想光泽。  相似文献   

7.
赵勇 《同舟共进》2013,(10):81-82
2012年5月,百名作家、艺术家“抄《讲话》”酿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事件。而2012年10月以来,抄写了《讲话》并且不断回应这件事情的,似乎也就剩莫言一人了。这也难怪,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伴随着巨大的荣誉,也招来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而“抄《讲话》”便是这批评和质疑的一个“声部”。  相似文献   

8.
门罗小说的"逃离"主题不是概念性的,有和我们自身相通的深奥。它与加缪的"荒谬"有交集,但主要源自门罗自己的生活而非哲思;这一主题所凝聚的现代人的痛苦具有古希腊文学的深刻背景,且唯能从后者中获得慰藉;对"逃离"的高度关注是作家对"逃离"人施以悲悯的方式。门罗小说内部的"作品存在"借助加缪、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作品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9.
宁明 《求索》2012,(6):75-77
莫言著有长篇小说十一部,中篇小说二十余部,短片小说八十余篇。其中四部长篇小说《红高粱》(2000)中的人物余占鳌,《丰乳肥臀》(2003)中的司马库,《檀香刑》(2005)中的孙丙,《生死疲劳》(2006)中的蓝脸,身份不同,个性相异,却共同诠释着各自的自由,有感性的自由,亦有理性的自由。这种对自由的追寻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匪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打上了西方自由精神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莫言用其浩浩荡荡的语言浊流为世界建构了朴实醇厚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个文学王国里,其长篇小说《蛙》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在《蛙》中,透过独具特色的高密方言,莫言细致地刻画了"姑姑"、"我"以及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蛙》中的方言时,通过归化与异化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原作所勾勒的神韵及其文化内涵,再现了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李瑞环55万字的宏篇巨著《学哲学用哲学》。我连读三遍, 获益良多。确如作者所述: ”哲学是明白学”“哲学是智慧学”;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李瑞环同志是一位深受人民尊敬的领导干部,他的著述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一样的受欢迎。读他的书就像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书中没有从抽象到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结合工作实践,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升华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整个《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所包含的内容有着严密的思想内涵。“政”与“刑”的思想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纲目,本文就此作些探讨,敬请同仁指正。 一、《论语》中“政”与“刑”的含义剖析 1、有序无乱的等级政治思想 “政”的含义在《论语》中大致有:(1)政治之意;(2) 从政、为政、治政之意;(3) 政令、政策、法令之意。后两层含义将与“刑”的含义一起分析。 孔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春秋末年,等级制破坏,奴隶制解体,当时臣弑君、子弑父,诸侯僭越天子,陪臣僭越大夫的现象十分普遍,孔子对此十分不满。齐景公曾问政治于孔  相似文献   

13.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为时代的中心话语,是男性话语的突出表现形式。《百合花》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框架内,顽强地显示出女性创作的双声话语特征,成为这类小说的异类。  相似文献   

14.
苏燕平 《前沿》2004,18(2):188-19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 ,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 ,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 ,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鑫 《求索》2010,(1):169-171
道家的两部重要著作《庄子》、《列子》中均有以梦为中心的寓言故事。《庄子》之“齐梦觉”论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人生如梦”主题、其梦寓言中对梦情节灵活的设置运用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对于后世小说情节结构及表现形式等多有影响、其主动虚构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小说的虚构意识的发展等;《列子》在继承《庄子》梦论的基础上,其梦寓言体现出小说的初步形态,突出表现在情节、人物、环境俱备、完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以一种“醒-梦-醒”的次序,借助梦之时空浓缩特点点明时空次序的结构方式等,这些手法多被唐代梦小说所继承。  相似文献   

16.
黄东花 《求索》2013,(11):168-170
《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是中西寓言的杰出代表,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活哲理,寓言故事中到处充斥着人际意义的表达,与评价理论关注的研究对象不谋而合。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以评价理论为研究构架,尝试对《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文本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发掘同一语类的不同语言实现语篇评价功能的资源和运作模式,分析不同语言评价意义的异同和理据,为《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语篇的正确解读提供方向,同时为寓言文本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路径,并进一步验证评价理论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颜湘茹 《求索》2013,(7):152-154
《蛙》在此之前荣获茅盾文学奖,其独特的文本构成与文中"姑姑"的形象都备受研究者关注。有人认为小说探讨了生育,关注原罪和救赎主题,但也有人认为小说只写了一出庸俗惨剧。本文认为,《蛙》力图描述新中国生育史,讲述了核心人物在不同时代不同生育介入手段下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视角细读小说,会发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前、计划生育政策后和2 1世纪三个时期,生育其实始终没有脱离传统的父权制生育观掌控。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理论,必然有其理论基础。因此,从哲学高度审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其哲学基础,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何畏研究员等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教授主审的《“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该书)一书,是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基础的一部力作,是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成果。一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 …  相似文献   

19.
还原历史的语境——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5,(1):134-137
先锋派作家苏童的长篇小说<米>具有鲜明的新历史主义性质.在80年代末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思潮传入我国,苏童在创作中先锋性的实践了这一流派的创作方法,完成了对"历史的文本性"、"逸闻主义"、"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等新历史主义元素的实践.通过对"米"这个"权力"的隐喻物以及主人公五龙一生的描绘,还原了一个关于历史的真实语境与氛围.表现了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谋夺与占有,从而展现了一种崭新的关于历史的叙述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严燕超 《传承》2011,(5):68-69
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的康德1785年所作的《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中,康德阐释了自己对于历史、人性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这可看做是康德历史哲学的重要部分,这些看法与卢梭的观点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及相异。二人对历史的臆测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在对人性考察的基础上,卢梭悲观地看到了人性的往而不返,并提出了设立契约来实现自由复归的方案,不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卢梭的历史观是激进的;康德看到了恶的手段背后隐蔽的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康德显然是乐观的,但这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历史观却导致了康德对于未来的看法是宿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