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网络通信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新交往形态。网络社交在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消解了大学生的交往理性。其中,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交往关系和主体形象的网络依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牵制,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危机的泛起成因。为此,加强规约和监管、强化引领和驱动,以及激发自我觉醒和调适,可助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实现“虚实和谐”,建构“全面发展”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但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最为重要。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通过对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同一性混乱的分析,揭示了青春期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冲突及其内在根源。该理论的相关论述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青年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产生对“理想美”的向往与追求,继而引发容貌焦虑的现象值得关注。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频率与女性容貌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文章在深入分析社交媒体“理想美”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培养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不同维度阐释社交媒体与女大学生容貌焦虑产生的逻辑关联,揭示社交媒体在形塑、内化、引导、激化女大学生“理想美”过程中的传导机制,为减少社交媒体对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影响提出路径遵循。  相似文献   

4.
价值确证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之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时间不长,其组织形态上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确证的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的确证困境主要有社会贡献价值认可困境、高等教育认定困境、自我价值认同困境等。走出这些困境的主要举措有:整合志愿者证书,细化志愿者服务的要点与贡献值;建立志愿服务社会价值认同机制,高等教育认同机制和网络确证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其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有花 《前沿》2005,(1):164-167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建立的关键时期 ,积极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期个体自我同一性危机出现的原因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教育者不仅需要在理论层次上思考各种制约因素的复杂性 ,也要在教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积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旨在对政府网站的公众使用意向进行实证研究,以便了解公众使用或不使用政府网站的原因所在。在整合TAM技术接受模型和Rogers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我效能理论和风险感知研究成果,从创新技术特征视角和创新扩散环境视角出发,提出影响公众使用意向的构念和研究假设,构建政府网站公众接受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使用意向的关键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相容性、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和网络自我效能感。最后,提出政府网站公众接受度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 张日/河北大学学报.2001,(1) 提要: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概述了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概要的基础上,介绍了马西亚、小此木启吾、加藤厚、张日等中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意义世界的建构:对青年人进行人文教化的背景和心理分析 彭炳乾/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2) 提要:时代的贫乏就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席…  相似文献   

8.
董刚 《人民论坛》2010,(5):186-187
大学生处于"同一危机期",有必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入中国后,至今未形成明确统一的界定;而国内研究者们将研究重心集中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测量、发展特点及相关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9.
网络骚语是具有反讽、怨刺意味的流行于网络上的流行语.从心理机制上来看,大学生传播网络骚语有显性驱动力和隐性驱动力.显性驱动力主要是消极心理和哄客心态.隐性驱动力主要是自我同一性建构的需要和习得性无助的反映.网络骚语对大学生有不良影响,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展网络技术监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来减少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要发现【1】一些个体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亚文化所支配,奉行其独特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价值观念,反而对现实产生一种消极异化感和疏远感。【2】“网络社交”“专业内容创作”和“二次元”成为网络亚文化人群的聚集地。【3】网络疏离也是一种网络身份认同与现实身份认同的疏离,网络身份认同是现实身份认同的代偿。受访者普遍认为现实中的身份认同更为重要,但是多数的受访者在网络中获得了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以便利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某大学5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三者关系,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和就业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呈显著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正向显著影响的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与青年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智君 《青年探索》2006,5(5):68-69,78
消费文化带来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变,也给青年的成长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带来了青年的认同危机。本文阐述消费文化对青年认同危机的影响:即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会对青年的现实认同产生强烈的破坏性;消费的私人化威胁到了青年自我的同一性;生活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青年极容易损害对他者的认同;对消费可能性的的畸形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青年的阶级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6,(3)
微博作为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交媒体,在中国网民中得到广泛使用。大学生作为中国网络用户的一大群体,自然也是微博的重要用户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微博成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重大影响力的网络社交媒体。因此,探讨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探讨微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梳理身体技术、自我认同及时尚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性建构以及文化再生产的角度阐释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行为,以及构成时尚之所以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时尚行为对当代大学生建构自我认同的符号意义,并对时尚行为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的规训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多样性、同一性和互补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政府网站公众使用意向的分析框架:基于持续使用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网站使用率低是一个普遍问题,目前关于政府网站使用的研究集中在初始采纳,忽视了对公众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致使研究视角无法突破信息技术采纳理论框架。而政府网站的成功取决于公众持续使用意向,因此,本文以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CM-ISC)为理论基础,结合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服务层次,引入了信任、网络外部性、感知易用性和服务质量四个影响因素,构建了政府网站公众持续使用意向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政府网站持续使用产生的内在机理与逻辑,弥补有关公众持续使用政府网站研究的缺失。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满意度、网络外部性、服务质量、服务层次显著影响公众对政府网站的持续使用意向。  相似文献   

17.
使用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常态生活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新媒体——微社交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这种社交模式不同于早期的网络互动,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交往,逐渐形成了以封闭圈子和开放交往的虚拟空间交往模式。同时,微信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消极一面。因此,应为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交新媒体提供借鉴,并为相关方面的管理和引导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用户所创建的“数字身份”以及由此可能在个体行为、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公共安全等方面引发的各类问题,无疑是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一种与马克思“价值镜”思想一脉相承的“身份镜”理论框架,着重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数字身份”活动的一般特征及其对该群体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造成的不利影响作出了初步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基于“数字身份”开展的网络活动明显带有自我异化的倾向和高隐匿性特征;这使得他们面临着背离于自我认同、正常社会关系和合理合法的社会规范,社会交往“脱实向虚”的巨大风险;为疏解这些不利影响,高校亟需加强价值观引导、制度规范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价值旨归,青年人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才能获得成长成才所必需的身心成熟和社会资本。作为网络热词的“搭子”社交反映出当下广大青年对垂直细分领域的浅层社交关系尤为推崇。从技术、信息、认同和归属四个维度分析,互联网时代交往方式的更新迭代、青年群体对新知的向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肯定和对建立情感联系的强烈渴求,是“搭子”社交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要正视青年群体社交新需求,辩证理性看待“搭子”社交,努力为青年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着力提升青年社交能力,不断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6项以同一性地位模式理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研究结果表明: (1)中国大学生的同一性类型以扩散型和延缓型为主,排他型和成就型所占比例较低. (2)中国大学生的同一性发展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同一性发展状况总体优于女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