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时代,如何以信息化助力监督下沉落地,实现公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把权力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近日,浙江公布数字化改革第一批"最佳应用",由省纪委省监委牵头建设的"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入选.截至目前,该应用已在全省推广部署、上线运行.  相似文献   

2.
王勇 《电子政务》2023,(9):77-89
随着国家治理资源和重心持续下沉,村居小微权力监督正规化、精细化的命题凸显,在如火如荼的数字化变革背景下,数字监督下乡蔚然兴起。以Z省“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平台”运行为例,研究发现,数字监督下乡的确显现诸多积极效应,诸如驱使小微权力运作更趋规范透明的制度效应,捕获异常信息实现智能预警的防腐效应,以及方便居民参与监督并“秒获”回应的民主效应等。但实践中数字监督下乡也遭遇一些“别扭”与“意外”的情形,显示数字监督下乡易于引发一些深层次治理张力,诸如其所负载的科层治理与基层自治治理之间的张力,所主张的精细治理与基层简约治理之间的张力,所追求的规则治理与基层情感治理之间的张力。消解这些张力,需要明确数字监督下乡的行为边界,以谦抑姿态实现数字监督下乡有所进亦有所退。  相似文献   

3.
刘俊 《岭南学刊》2015,(1):79-82,125
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具有四种基本范式:"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法律制约权力"。透过这些理论视角观察我国公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认知性、操作性、体制性和机制性四大障碍亟待解决。为此,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提升官德素质,完善分权制衡的权力运行模式,动员公民社会的监督力量,健全法治化的权力制约机制,将是进一步加强对公权力制约监督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治理资源向基层大量涌入,出现基层微权力运行失范现象,这既打破了基层政治的生态平衡,也影响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基层微权力运行失范产生于基层治理场景中权变性的策略行为,是"基层干部逐利动机"以及"对微权力制约和监督不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本质是基层治理制度的异化。实现微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需要压实权责一体化,推进信息公开,加强科技支撑,同时,强化基层干部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基层"一把手依赖症"要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补短板的高度加以重视。从治理体系的权力运行视角看,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配置不科学是造成"一把手依赖症"的主要原因。为此,要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的授权机制,始终坚持权责透明、权责统一,并构建对公职人员全覆盖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按照"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理念,围绕"村务运行"和"村务监督"两大核心业务,义乌市大陈镇从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入手,破局村级权力的阳光运行和全方位监督改革.依托"浙政钉"系统,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在红旗村率先试点运行集"网上办事、网上监督、网上...  相似文献   

7.
"软权力"是与"硬权力"相对的权力形态。作为权力存在的一种形态,软权力普遍存在于公私权力中,并对公私权力结构、行使、监督等产生直接影响。滥用软权力将损害公权力的公信力、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导致公权力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盛行潜规则和特权。相对于硬权力,人们对软权力的认识和监督还比较薄弱。要高度重视软权力滥用现象和软权力监督等问题,将软权力和硬权力都关进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初心,就是要把增强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作为着力点,推进公权力运行法治化,消除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压缩权力行使的任性空间,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严肃的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正确行使公权力以处理好各种矛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公权力的监督应着重从构建教育体系、防范机制、监督体系等方面着手,促进公共权力的公开、透明、合法、合理运行,确保公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相似文献   

10.
"微权力"也是权力,"微腐败"也是腐败,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腐败必须受到惩治。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虽"微",但是,一旦滥用权力导致腐败,就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治理农村基层"微腐败"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出发,着力构建基层贪腐有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维护"纯洁性"说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是通过民主的制度安排对公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把权力摊在阳光下,权力才不会腐败,"纯洁性"就有了根本保证在当今文明世界,纯洁性既是执政党、也是"公权力"的基本  相似文献   

12.
崔爱鹏 《新东方》2022,(3):55-60
基层“微腐败”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性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基层“微腐败”呈现多发易发,表现形式以谋取惠农资金为主、经济性和政治性相互交织等特点。基层“微腐败”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运行失序、基层监督体系运行不规范、意识淡薄与不良风气的影响。为此,应通过优化基层治理结构、推动基层权力运行规范化以及健全基层权力多元监督机制和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等,进一步加强基层“微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13.
黄苇町 《人民论坛》2012,(21):19-20
有些执法部门对于有利可图的事争相管,无利可图或棘手的事互相推,甚至收受好处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障碍二公权力滥用63.5%的受调查者选择"公权力滥用",该项得票率列科学发展十大障碍第二位表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滥用公权力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地方和基层的一把手,或是某个具体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有些干部自发的、本能的意识是"公权使用最大化"。症结:权力没有边界且缺乏监督,个别领导干部肆无忌惮地谋取私利,这是导致腐败弥漫的  相似文献   

14.
周昕 《长江论坛》2021,(3):59-63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绝不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扶贫领域的"微腐败"看似小事,实则既关乎人民群众对公权力运行的直观感受和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也关乎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旦监管失灵和治理失控,就会严重侵蚀脱贫攻坚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在分析目前扶贫领域"微腐败"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加强对该问题的治理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郁建兴 《半月谈》2021,(2):52-55
基层公权力既是政府权力的“末梢”,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铰链”,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颗关键棋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基层公权力规范运行,减少基层治理的制度成本,应当成为破题重要一着。  相似文献   

16.
"谁来监督监督者"是权力运行领域的永恒话题。任何公权力的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定程序和规范,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职务是一种国家职务,应当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重要区别。只有把人大代表的权力置于人民的严格监督和控制之下,让选民、原选举单位和社会舆论等群起监督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才不会懈怠,才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我省强化基层公权力监督、社会共建清廉浙江大促进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会议要求以召开社会共建清廉浙江推进会为契机,以基层公权力监督为着力点,切实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会议指出,聚全省之力抓好清廉浙江建设是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强化基层公权力监督,是抓好清廉浙江建设的破题之举、开篇之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重视高层反腐的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反腐,强化对一线执法者的监督,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和检举制度,听取公众意见,使基层腐败无处藏身。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权力监督机制、普遍建立重大决策刚性机制、完善权力运行公开机制等,早日实现"不能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现代政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我国的反腐路径在经历了运动反腐、人治反腐之后,最终必然要走向法治反腐。法治反腐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与程序,为公权力执掌者创设公开、透明和保障公正、公平的运作机制,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逐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标。反腐法治化首先要求的就是制定规范、严密、理性的"法",其次就是对权力的分立、权力的运行以及对监督主体、监督程序、追责体系进行法治化构建。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的兴起正在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方式,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和政府运作方式。新媒体环境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与特征,对规范公共部门运作、监督公权力运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媒体对公权力的监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需将其与传统媒体进行优势整合,实现与权力监督的有机结合,完善法律规范下的新媒体监督,并着力提高媒体受众的监督责任意识,以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对公权力的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